袁玥
【摘要】新時代以來,隨著科學技術及物質文化的高度發展,國人在精神食糧的選擇與追求上出現更多的可能性。這些精神食糧中,既有弘揚正能量的,同樣也有低俗糜爛的。尤其是在移動互聯網飛速發展的當下,信息的傳播和可控性變得越來越難以把握,這就很容易造成價值觀的偏差并且容易引發社會問題。因此,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推出一批具有正能量和積極內容的“文化產品”來引導人民精神生活的健康發展。本文嘗試從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紅極一時的“樣板戲”出發,探討某種文化模式(即精神食糧)的選擇與導向,對于當前人民文化生活的積極意義。
【關鍵詞】樣板戲;文化;傳播
【中圖分類號】I207.3 【文獻標識碼】A
中華民族發展可以講一直都是政治文化搭臺、傳統文化唱戲,中華文明經過數千年的發展,慢慢架構出一種民族文化,或者講是一種民族精神:在包容中吸納,在吸納的過程中包容;這也體現在一種尋“主”的民族文化需求上。事實上,如果將民族文化物化出來,那么它就像一口大染缸。這口“大染缸”是整個民族的性格使然,且力量強大。試想,如果讓這滿缸之水胡亂添加,則勢必會讓它污濁不堪,就會給社會帶來動蕩,人民帶來苦難。雖然時代一直在改變,但那只是標簽,而深入骨髓的民族性格如同深潭之水,不曾變化。因此,引導并且控制好這股力量勢在必行。
今天,我們所要探討的樣板戲,就是某種文化行為自上而下的出現,給予國人帶來的改變、安穩與發展。下面嘗試從幾個方面來說明.
一、由樣板戲的本體形態說開來
“我家的表叔,數不清,沒有大事不登門……”這段戲詞,對于當今的80后、90后、00后來講可能就很陌生了。莎士比亞曾經說過“戲劇是時代的綜合而簡練的歷史記錄者”,這段20世紀70年代經典的樣板戲《紅燈記》選段,被打上深刻的時代烙印,就像搖滾于西方文化一樣,對于當時的影響是非常深刻的。只不過中國不論是政治經濟生活還是文化生活,更多的是一種自上而下的行為。那么,樣板戲為什么會這么風靡?這些特定的藝術作品又起到了何種作用?
這些樣板戲在那個年代里一經上演就廣受好評并深度傳播,幾乎每一位父輩都會哼唱上幾句經典的片段戲詞,講述上幾段樣板戲中的經典故事。樣板戲通過描述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武裝斗爭和經濟建設的生活片段,具有極為積極的作用,凝聚了人心,弘揚了革命精神,激發了絕大多數國人參與建設和追求美好生活的熱情。
在當年那種文化生活還略顯單一的時代里,人民單純、善良的思想,在這種依托于人民對于美好生活向往的強烈需求的共同作用下,短時間內所爆發出來的力量是驚人的。我們必須結合時代背景來剖析文化事件的內在性,一切宏觀層面的行為分析,如果脫離了它發生的時代背景就會變得沒有意義。對于占中國絕大多數的普通民眾來說,在這個時期出現的樣板戲可以稱之為一場甘露。樣板戲是以傳統的戲曲形式搭臺,輔以西方的藝術形式,也就是毛主席所提出的“洋為中用,古為今用”共同為歌頌和弘揚革命精神為主旨的“唱戲”。在20世紀70年代,這樣的藝術形式是非常新鮮且有群眾基礎的。
《紅燈記》中李鐵梅的形象、《沙家浜》中阿慶嫂的形象及《智取威虎山》中楊子榮的形象,都是有血有肉的真實且真誠的塑造。如果說樣板戲僅僅是政治宣傳目的下的機械產品,那顯然是過于片面的,以李鐵梅形象為例:在塑造的過程中,既有“這里的奧妙我也能猜出幾分”的機靈聰慧,也有在奶奶父親面前撒嬌的女兒模樣,更難能可貴的是還有父親去赴宴時候那種泣不成聲的真情流露,這些感情層面的細膩捕捉恐怕不是一個宣傳工具所能簡單概括的。這幾部樣板戲都彰顯了民族危亡時刻的民族自覺性,以及在風云巨變、詭詐奸佞的復雜環境下,我黨所帶領下的人民群眾浴血奮戰,機智勇敢的斗爭精神。
因此,在我看來,就單純的樣板戲本體而言,它的應運而生并風靡全國,對精神文明的建設是起到了重要的正面作用的。
二、由樣板戲所代表得文化變革說開來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物質文明建設處于一個高速發展的階段,有很大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了。前文提到,任何文化行為的發生、發展都需要結合時代背景來看待,不論是東方還是西方。似乎到了今天,談論樣板戲的發展問題,已然是過時的,并且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國情與當今的中國實際國情與世界格局都不盡相同。現在的中國正變得越來越開放,各種文化與藝術思潮蜂擁而至,相互碰撞交融。那么,我們現在探討樣板戲的意義何在?這就是我們要講的第二個問題,由樣板戲所代表的文化變革說開來。
從文化相對主義的角度來講,不同文化所代表的精神內涵是不同的,是獨立的;從傳承的角度來講,有些文化形態內容上無論簡單還是復雜都是我們需要尊重的,但是尊重并不意味著就需要接受,“斷章取義”式的拿來主義是最要不得的。中國其實也有這種改變,只不過西方世界的改變多是自下而上的發生,而中國由于幾千年文化的發展,很多政治、經濟、文化現象的產生與發展都是自上而下的。決策者們從來不缺乏尋求改變的勇氣和決心,上層建筑一直都在變革中尋求發展,在發展中尋找變革,為最廣大人民群眾謀求福利。
樣板戲就是這樣一種滲透著深刻變革的文化產物。樣板戲代表的是什么?它是真實、準確地反映普通大眾的一種文化訴求。因此,可以這樣講,樣板戲所代表的正是一種我們需要的文化變革。我們需要植根于中國人的傳統文化,立足于傳統文化之上來看待,吸納各類文化,不能突破底線。這里有必要說明的是,雖然中國社會主體是穩定的,但是由于信息技術的爆炸式發展,受到西方文化的沖擊,在這一過程中出現了眾多良莠難辨的文化產品,已然給當下人民的文化生活帶來了困擾。幾千年的文化熏染雖然給國人帶來的是一種尋求穩定的底蘊,但尋求穩定畢竟只是基本訴求,而吐故納新,才是一個文明能夠走向發展的必要條件。
三、由樣板戲談導向性文化產品的傳播對于當下時代的重要意義
什么是“導向性”文化產品的傳播?在我看來,導向性文化產品的傳播是由主導部門研判社會形勢和發展趨勢,有所取舍的宣傳或者控制一些文化產品宣傳的行為。樣板戲從應運而生至今已經有了幾十年的歷史,從表象來看,樣板戲是貼近人民生活的一種新興戲曲形式,在那個物質與精神文化雙重匱乏的年代里,樣板戲這種依托于傳統文化又創造性地融入了西方音樂特點的藝術形式,在變革中迸發出了巨大的生命力,這種對于傳統戲曲形式的變革,不僅給予戲曲這一延續了幾百年的音樂形式以啟迪,同時也開啟了一種新的模式,一種新興的舞臺劇模式形成雛形,并慢慢發展起來。
時代發展帶來的文化變革,一方面是傳承;另一方面是改變。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樣板戲給我們開了一個好頭,給了我們一個好的“樣板”,我們需要站在國家層面上來看待文化變革現象,準確地把握發展的脈搏,看清楚當今普通老百姓,尤其是青少年所需要的文化和精神營養,站在什么高度,確定什么方向是尤為重要的,不能任由其發展,這才是我們中華文明走向復興的必由之路。這個時代賦予我們年輕人的使命與責任,從來不是簡簡單單的從某種信仰中提煉出來的,而是依托于我們的傳統文化實事求是的由我們自己來與時俱進的變革出一種嶄新的民族文化來。而基于中國的基本國情,在新時代的背景下,隨著各種文化產品(來自內部的或外部的)的流行與退潮,帶給我們的不光光是一時的沖擊,更多時候會對我們的判斷與價值觀產生重大的影響。因此,一定要把握好文化窗口的開放程度,并且要把握好底線。
事實上,不論時代如何變革,人民群眾對于健康、幸福生活的追求是永恒不變的。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更有必要準確地把握時代的脈搏,將正能量的內容賦予在一些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文娛產品中,那么這其實就是一種樣板戲的復活,也是樣板戲在新時代所給我們帶來的重要啟迪。如標題所述,一種帶有“導向性”的文化產品的出現,并且流行,深受歡迎,對于社會穩定、人民安居具有重要的意義,這也正是導向性文化產品的傳播對于時代發展的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師永剛,張凡.樣板戲史記[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