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青山
[摘 要] 平衡計分卡在理念上與中職學生評價工作有許多互通之處,借鑒平衡計分卡,設計出學習成績、同學互評、常規紀律、實踐進步等四個評價維度和具體指標,有效提升中職班級管理成效。
[關 鍵 詞] 平衡計分卡;中職學校;班級管理;學生評價
[中圖分類號] G71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4-0258-02
平衡計分卡是由哈佛大學的羅伯特·卡普蘭教授和諾朗諾頓研究所所長戴維·諾頓在20世紀90年代初共同研發的一套企業績效管理體系。自創立伊始,在國際上尤其是歐美國家立即引起了學術界和企業界的濃厚興趣,迅速風靡全球。目前在我國也得到了普遍的推廣,并延伸應用到其他領域。
一、平衡計分卡的基本內涵
平衡計分卡旨在幫助企業實現戰略目標,相對于傳統的企業績效管理工具,其最大的創新之處在于它把衡量企業業績的指標從傳統的財務指標拓展為財務、客戶、內部運營、學習成長四個維度,并將組織的戰略轉化為可操作的衡量指標,以此為基礎進行績效管理,從而保證企業戰略得到有效的執行,實現了財務指標與非財務指標、長期目標與短期目標之間的平衡。
其中,財務維度——企業是否能夠為股東創造價值?這是企業的最終目標;客戶維度——如何給客戶創造價值以爭取客戶的認同?這是保持業績增長的關鍵;內部運營——企業如何改善內部運營和管理,提高運營績效?這是企業的“內功”,是實現企業戰略目標的基礎;學習成長——企業是否能夠為員工提供學習與成長的平臺,激發員工不斷創新和成長,從而實現企業的持續成長?這是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最終保障。平衡計分卡從這四個維度考核評價企業的績效情況,引導企業實現其戰略目標。
二、中職學校班級管理中借鑒平衡計分卡的可行性分析
(一)中職學校班級管理的突破口
相對普高學生,中職學生學習基礎普遍較差,學習興趣不濃,有些甚至是初中時期操行表現較差的“刺頭”,無心讀書,迫于父母的壓力就讀中職,班級管理的難度可想而知。平衡計分卡將企業的戰略目標逐層轉化為具體的考核評價指標,并定期進行考核和反饋,最終促成企業戰略目標的落實和達成。在這一過程中,均衡、合理的績效評價體系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在這一啟發下,筆者以學生的考核評價為切入點和突破口,充分發揮考核評價在班級管理中的指揮棒作用,引導學生積極向上、健康成長。
(二)平衡計分卡與中職學生評價的相似理念
平衡計分卡在理念上與中職學生的考核評價有許多不謀而合之處,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卻不失借鑒的可行性。二者在理念上的相似之處包括:都注重個性化評價、綜合性評價、發展性評價,具體如表1所示。
三、平衡計分卡四維度與中職學生評價的轉換
平衡計分卡的核心理念與中職學生評價的原則雖然有許多互通之處,但由于企業績效考核與學生評價的跨界性質,在應用過程中必須先將具體的評價維度和指標進行相應的轉換,以適應學生評價的實際需要。筆者結合中職學生評價的一般原理,把平衡計分卡的財務、客戶、內部運營和學習成長四個維度分別轉換為學習成績、同學互評、常規紀律、實踐進步四個維度。其中,后三者共同構成了學生的德育成績,即學習成績以外的綜合表現。如下圖所示。
(一)財務與學習成績的轉換
財務業績指標通常反映企業的盈利能力,其衡量指標有利潤率、營業收入、利潤增長率等。財務指標是反映企業發展狀況最顯性的指標,也是企業經營的核心目標。學生在校期間的主要任務是學習,中職學生的核心目標無疑是學習職業技術,為將來就業或升學做準備。因此,筆者把財務指標對應為學習成績,包括理論課程成績和實踐技能水平。
(二)客戶與同學互評的轉換
客戶是上帝,平衡記分卡要求企業以市場和顧客需求為導向,衡量指標主要包括市場份額、客戶滿意度等。客戶維度的本質在于企業對外部的影響。學生雖然沒有對應的“客戶”,但在一個班集體中,其言行舉止和各種表現都會對其他同學產生影響,形成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印象。讓學生相互進行評價,有助于學生之間的相互監督和幫助,有利于班集體的自我管理。此外,學生的課堂表現也影響教師的教學,任課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具有重要意義,但這主要作為學生學科成績的重要依據之一,因此,為避免重復考核,筆者把客戶僅對應為同學互評。
(三)內部運營與常規紀律的轉換
內部運營主要體現在企業的內部制度架構和業務流程等方面,對客戶指標和財務目標的實現可造成直接影響。企業如何改善內部運營和管理,提高運營績效?這是企業的“內功”,是實現企業戰略目標的基礎。對學生而言,其各方面成績主要取決于日常的行動和習慣。日常的常規表現直接反映了學生的學習態度和一般狀況。絕大部分學生品行都沒有問題,只是平時對自身要求不嚴,習慣較差。因此,把內部運營轉換為學生的常規紀律表現較為合理。
(四)學習成長與實踐進步的轉換
企業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在技術更新和行業發展日新月異的當下,企業知識、技術、管理、產品的與時俱進顯得尤為重要。為員工提供學習與成長的平臺,激勵員工不斷進步和創新,這是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最終保障。中職學生的學習成長除了課業成績之外,參與社團、學生干部工作、競賽、社會實踐活動等都是發展進步的表現。基于此,筆者把學習成長轉換為實踐進步。
四、基于平衡計分卡的中職學生評價指標體系設計
(一)中職學生評價指標設計的原則
學習成績、同學互評、常規紀律、實踐進步四個維度確定了學生評價的基本框架,然而在應用的過程中還需設計相應的具體評價指標。評價指標對學生的導向作用不言而喻,因此指標的選擇應慎之又慎。筆者認為,學生評價指標的設計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范圍廣。中職學生的優勢往往不在學習尤其是理論學習上,因此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個人成長目標,把學生學習成績以外的合理因素都納入評價范疇,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閃光點,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引導每一位學生都能在兼顧班級目標的同時實現自身個性化發展。
2.少而精。學生評價指標雖然盡可能范圍廣,但數量不宜太多,應做到少而精,只需確定一些關鍵指標即可。如果評價指標過多,學生可能無所適從,同時也給考核工作增加了不必要的負擔。
3.均衡化。各個維度及其包含的各個評價指標對學生表現的反映程度和重要性有所不同,分值的賦予和占總成績的權重也應有所區分。應該按照各個評價指標對學生的重要程度確定相應的權重,并以此作為學生行為表現的導向,在總體上實現各個維度和指標的均衡。
4.有意義。學生評價指標應以學生的成長和發展為導向,指標本身對學生富有意義,這樣才能發揮評價的指引性功能,避免為評價而評價。作為班主任,不能完全被班級之間的評比牽著鼻子走,不能為了個人業績而設置一些形式主義的以及違背教育規律的考核指標,應當摒棄對學生的成長毫無意義甚至產生負面引導、壓制學生的個性發展的評價內容。
5.可衡量。除了同學互評這個維度里的指標采取印象分的打分方式,其他三個維度的評價指標都必須是可以衡量甚至可以量化的,或者說是有明確的評價標準的,確保每位學生獲得的評價都具有較高的科學性和效度。
(二)評價指標體系框架
基于上述幾個原則,經過幾年的實踐和修正、完善,筆者最終設計了學生評價指標體系共計18項。其中學習成績維度包括1項,同學互評5項,常規紀律7項,實踐進步5項。具體見表2。至此,筆者基于平衡計分卡的中職學生評價指標體系框架得以建立。
總之,筆者結合班級實際情況,制定了具體可行的實施方案。幾年實踐下來,取得了良好的治班成效。但還是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將在今后的實踐中不斷優化和完善。
參考文獻:
[J][美]卡普蘭,諾頓.平衡計分卡:化戰略為行動[M].劉俊勇,譯.廣東經濟出版社,2004.
[2]覃吉春,邱子輝.基于平衡記分卡的班級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設計[J].石油教育,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