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俐麗
[摘 要]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教育理念的轉(zhuǎn)變提升,對中職學生的德育管理,不再局限于讓他們被動地遵守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而是要培養(yǎng)學生具備良好品格所需要的有價值的社會技能和人生技能,提高其自我管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社會責任感,滿足學生自我成才的需要。“正面管教”是一種以相互充分尊重為前提,以鼓勵、合作、探討為方法基石,在管理過程中做到不簡單粗暴的懲罰,讓學生在感覺到被充分尊重和滿足自我價值的基礎上,配合老師共同解決問題,從而真正將學生培養(yǎng)成為自律、自信、責任感強、有良好溝通協(xié)作能力及創(chuàng)造力的新世紀技能人才。
[關(guān) 鍵 詞] 中職學生;德育管理;正面管教
[中圖分類號] G71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4-0248-02
近年來,隨著一線藍領(lǐng)工人需求的大幅增加,技能人才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中職教育也迎來了蓬勃發(fā)展的春天。作為國家未來技能人才的搖籃,中職教育不僅要教授學生過硬的專業(yè)技能本領(lǐng),更重要的是要教授他們?nèi)绾巍白鋈恕保囵B(yǎng)他們自律、自信、責任感、有良好的溝通合作能力及判斷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正面管教”作為德育教育的一種方法,正是以幫助學生體驗到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為目的,從而逐漸培養(yǎng)學生具備良好品格所必需的有價值的社會技能和人生技能。
一、“正面管教”的定義及意義
“正面管教”是以個體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qū)、現(xiàn)代自我心理學之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和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精神病醫(yī)生、教育家魯?shù)婪颉さ吕卓怂沟乃枷霝榛A,由美國教育學博士、杰出心理學家、教育家簡·尼爾森創(chuàng)立的。它是一種以相互尊重與合作為基礎,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做到既不懲罰也不嬌縱,把和善與堅定融為一體,以此為基石,在孩子自我控制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孩子自律、自信、責任感、合作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使他們從中學會終身受益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的一種管教方法。中職學生從生理上正逐步走向青春期,逆反現(xiàn)象較為普遍,與公眾視野中的“乖”學生有一定的差距,他們從小接受到的更多的是負面評價,上課不準玩手機,不準早戀,不準打架、罵人,這樣的懲罰性管教充斥于整個中學階段,是典型的“問題學生”群體。從心理層面看,中職學生正是世界觀、人生觀形成的重要階段,一邊是中考失利的嚴重挫敗感,破罐破摔,極度不自信,一方面又是家庭的溺愛,唯我獨尊,雙重的擠壓導致對社會、學校、對人生的看法產(chǎn)生扭曲,人格偏離正常的軌道。因此,在中職生德育管理中實施“正面管教”是非常必要的。
二、“正面管教”不失為改變中職學生德育管理的現(xiàn)狀的一劑“良方”
作為應試教育的失利者,中職生往往自卑、行為習慣差、喜歡以自我為中心,所以在理想信念方面表現(xiàn)出思想上不求上進,學習上得過且過,對職業(yè)理想模糊;在行為舉止上表現(xiàn)出厭學、懶散、紀律差。對“問題”學生,我們一貫的德育管理方法要么通過簡單地制定各種規(guī)章制度約束這些學生,努力使他們不犯“紅線”,不觸“底線”;要么使用各種獎勵和懲罰的手段控制學生,以期通過“利誘”加“威逼”,使之在可控的范圍內(nèi)進行學習、生活。雖然,在這樣的管理和控制下,能快速收到效果,學生能按教師或?qū)W校的要求做好分內(nèi)的事,我們的教師、班主任贏了學生。但是,從教育本身、教育本真的角度看,這種德育教育是失敗的。教育過程過于制度化,學生最終成為規(guī)章制度的服從者,漸漸喪失了創(chuàng)造力和冒險精神,或者在師長的責備、羞辱和失望中變得越來越不自信。這一切的出現(xiàn)似乎和我們教育的初衷漸行漸遠。
中職階段是他們?nèi)松蠲篮玫臅r期,是最具旺盛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的時期,我們的德育教育遠不是為了得到“乖”孩子那么簡單,英國偉大的教育理論家懷特說“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躍的智慧”。我們要通過德育教育幫助他們在五彩的生活中獲取知識,運用知識,發(fā)展思維,培養(yǎng)能力,習得智慧,點燃他們豐富的想象,去發(fā)展自我,去創(chuàng)造美麗的人生。這正是“正面管教”所要達到的目的。“正面管理”是根據(jù)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中關(guān)于人的高級需要的內(nèi)容,倡導讓孩子在教育成長的過程中充分滿足被尊重和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需要。而我們的中職學生,他們更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渴望有所歸屬和實現(xiàn)自我價值。因此,如果能在德育管理的過程中,以尊重的態(tài)度和善而堅定地對待學生,讓學生專注地參與解決問題,而不是成為懲罰和獎勵的被動接受者,相信學生有能力與身邊的師長、同學合作并貢獻自己的力量,從而培養(yǎng)他們自律、有合作意識和責任感以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有效實現(xiàn)德育目標。
三、“正面管教”在德育管理中的有效運用
按照“正面管教”的理念,有效管教要符合4個條件:是不是相互尊重的;是不是有助于孩子找到價值感和歸屬感;是否長期有效;是否能教給孩子有價值的社會和生活技能。
(一)學會尊重學生,變“贏了孩子”為“贏得孩子”
根據(jù)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人的最高層次需求是價值感和歸屬感。如果人的最高層次得到滿足了,自我價值得到了滿足,才能以更好的狀態(tài)投入工作和學習中。所以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要在學生成長路上成為引路人,而不是控制者。在教育過程中首先要學會尊重學生,當面對孩子的不良行為時,我們應該先控制自己的情緒,心平氣和地去處理,既不懲罰也不說教,如果教師一旦失控,立即用懲罰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很容易導致矛盾的激化或者在當時情況下可以暫時制止不良行為,但卻不是長期有效的。學生可能會因懲罰而心存報復或者想著下次怎么做才能不被教師發(fā)現(xiàn)而偷偷摸摸。簡·尼爾森說過:“最惹人討厭的孩子,往往是最需要愛的孩子。”因此面對學生的不良行為,我們能仔細觀察,分析了解其行為背后的真正動機,并在適當?shù)膱龊希煤蜕频恼Z氣表達對學生行為的理解,即先共情,只有共情了才能走近學生,跟學生建立連接,這能讓學生感受到被尊重。只有讓學生得到尊重了,學生的心門才會打開,才會配合老師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和事件的緣由,才能更好地配合教師理性地處理事情。作為教師不應該用懲罰“贏了”孩子,而應該想辦法“贏得”孩子,只有贏得了孩子的內(nèi)心,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因此尊重是解決問題的良好開端。
(二)有效運用鼓勵,讓鼓勵成為學生成長的營養(yǎng)源泉
我們的學生大多一定程度上是“問題”學生,由于中考的失利和長時間養(yǎng)成的不良學習行為習慣,會不自覺地出現(xiàn)不當行為,而往往行為不當?shù)暮⒆佣际菃适ё孕判牡暮⒆印K麄兊牟划斝袨槭窃谧屇阒溃麄儧]有感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那么如果你鼓勵孩子把不良行為轉(zhuǎn)變?yōu)榉e極行為時,他們就會慢慢變得自信且很少出現(xiàn)行為不當。魯?shù)婪颉さ吕卓怂拐f過:“孩子們需要鼓勵,正如植物需要水。沒有鼓勵,他們就無法生存。”鼓勵,是在給孩子提供機會,讓他們培養(yǎng)“我有能力,我能貢獻,我能影響發(fā)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我能知道我該怎么回應”的感知力。鼓勵,是在教給孩子們在日常生活和人際關(guān)系中所必須的生活技能和社會責任感。但在我們以往的德育管理工作中,當學生出現(xiàn)不良行為時,他們往往得到的不是鼓勵,隨之而來的卻是懲罰和斥責,這只會讓他們產(chǎn)生逆反情緒或一再否定自己,對自己失望,那么這又如何讓他們能夠擁有信心、歸屬感和價值感呢,這只會讓德育管理工作陷入永無止境的權(quán)力之爭中。鼓勵能激發(fā)學生的自我意識,它的長期效果在于讓孩子自信。因此教師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應當注意把握時機,以尊重學生為前提,及時有效地運用鼓勵,引導其為改善自己的行為而努力,讓學生知道教師并不是只看著他的不足之處,更愿意看到他能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現(xiàn)狀,不力求完美,多使用“我感謝你的合作”和“謝謝你的幫助”等鼓勵的話語讓學生能自我思考,自我成長和主動關(guān)注于解決問題。只要能不斷地循序漸進的改善,那么學生就會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視、有歸屬感,從而提升信心去面對處理問題,進而減少不良行為的出現(xiàn)。
(三)變被動管理為主動管理,讓學生成為德育管理的參與者,培養(yǎng)其社會責任感
培養(yǎng)孩子的社會責任感是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我們除了要培養(yǎng)孩子掌握知識和專業(yè)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要把孩子們培養(yǎng)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一員。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首先就是要教導孩子依靠自己,培養(yǎng)其獨自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班級管理的過程中,有很多領(lǐng)域是可以讓學生共同參與決策的。當學生被允許參與并且?guī)椭鉀Q時,他們的價值感就得以滿足,就會在實施這些決策時以更高的熱情予以合作。比如班級規(guī)則的制定,我們可以讓學生頭腦風暴來制定,規(guī)則的標題用“我們決定……”, 將其粘貼在班級墻壁上,而這幾個字樣就是在提醒學生,規(guī)則是自己定的,我們應該信守承諾,共同遵守。而學生在平時出現(xiàn)不良行為或闖了禍時,我們也應當引導學生將錯誤看作是一個學習的機會,和他一起專注于問題的解決方案,而不是替孩子想出了解決的方法或者簡單粗暴地用懲罰讓其記住以后不讓此類情況再發(fā)生,那樣就會剝奪了他們通過自己的體驗發(fā)展出對自己能力的信念的機會,他們不會從錯誤中學習應該如何做、怎么做的技能,從而失去了為此承擔責任的義務感。我們可以用啟發(fā)式提問、頭腦風暴或者召開班會的形式,把問題拋給學生,讓他們提出解決或避免此類問題發(fā)生的建議和方法,當然這些建議和方法必須是合理的且對問題的解決有幫助的,而非只是懲罰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通過自己的體驗和思考努力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關(guān)注于如何擺脫懲罰和斥責時,他們就習得了如何預防和避免此類錯誤的發(fā)生,學會了如何去幫助他人一起解決問題,提高了孩子們處理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學會了承擔責任,實現(xiàn)了德育教育的長期效果。
四、小結(jié)
“正面管教”在中職學生德育管理中的重點是要創(chuàng)建一個相互尊重和支持的班集體,激發(fā)學生的內(nèi)在動力去追求學業(yè)和社會技能的成功,使學校、教室成為一個培育人、愉悅和快樂的學習和成長的場所。作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引路人,教師的眼光就像營養(yǎng),你盯到哪里,哪里就蓬勃生長,因此我們應該要時刻盯著他們的優(yōu)點,那么他們的優(yōu)點就會不斷地放大,把尊重和理解放在首位,走進學生的內(nèi)心,與學生建立情感的鏈接,不一味地懲罰、批評、斥責孩子,積極正面地引導鼓勵孩子,讓他們在體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的過程中學會個人成長所需的社會技能和人生技能。
參考文獻:
[1][美]簡·尼爾森(Jane Nelsen).正面管教[M].玉冰,譯,京華出版社,2009.
[2]劉鳳玲.班級管理中的正面管教的實踐與思考[J].班主任工作,20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