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
[摘 要] 圖書編輯是一個崇高的職業,通過編輯圖書傳播知識與文化,為大眾帶來精神食糧。圖書編輯的基本素養包括扎實的文字功底、廣博的知識視野、敬業的編輯精神與認真負責的職業操守等具體方面。為了提升圖書編輯的基本素養,應該認清崗位職責,樹立和提升職業道德與職業操守;積極閱讀各類書籍,不斷提升文字駕馭能力;樹立遠大的職業理想,在理想的感召下不斷前進,從而達到圖書編輯基本素養的全面提升。
[關 鍵 詞] 圖書編輯;基本素養;職業道德
[中圖分類號] G213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7-0083-01
圖書編輯是天底下最光輝的工作之一,正是有了圖書編輯的辛勞付出,我們的文化才得以傳播,知識才得以發展,民族才得以進步。為了提升圖書編輯的基本素養,首先我們應明確圖書編輯崗位職責,樹立職業道德與職業操守;其次應積極閱讀各類書籍,不斷提升自身文字能力;最后要樹立遠大的職業理想,用更高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做到了這幾點,我們的圖書編輯基本素養就能得到持續性的提升,從而在工作過程中得到不斷的進步。
一、明確圖書編輯崗位職責,樹立職業道德與職業操守
圖書編輯的基本崗位職責,是利用自身的文字編輯能力正確、準確地編輯圖書,讓圖書能夠傳達正確、積極、有價值的信息。我們在圖書編輯工作中,應該時刻明確自身崗位職責,刻苦專研文字工作、不斷改進工作方法、不斷提升工作質量,用我們編輯的高質量圖書,傳達富有知識性、教育性、理論性與應用價值的圖書。
具體來說,我們對每一行、每一個文字,都要有孜孜不倦的敬業態度。例如,一個小小的“即然”,如果讀者不認真觀看很難發現錯誤,而我們應該重視區分“即”與“既”的用法,將這個錯別字及早進行糾正。對每一個標點符號,也應具有認真苛刻的工作態度,能夠正確地區分逗號、句號、頓號、分號的用法,使我們所編輯的圖書更具有嚴謹性。面向未成年人的教材教輔圖書的出版,培養的是我們國家和民族未來的希望,更應該嚴格要求,傳播正能量,打造精品。
二、積極閱讀各類書籍,不斷提升自身文字駕馭能力
一個有理想的圖書編輯,應該立足于自身崗位,不斷發展和提升自己。我們發展和提升自己最快捷的渠道,就是閱讀專業書籍,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字駕馭能力。另外,經常閱讀一些其他類型的書籍也可以拓寬我們的視野,讓我們在編輯工作中能夠以更加豐富的知識駕馭文字,從而全面提升自身水平。其次,通過長時間閱讀大量的書籍,能夠有效借鑒書籍中優美的文字、嚴謹的修辭,提升我們的文字表現能力,使我們的文字更加準確、更加有藝術感。
對閱讀書籍的種類,我更加推崇圖書編輯閱讀文言文書籍,從文言文書籍中借鑒古人深邃的智慧與簡潔的文字表現手法。例如,我就經常閱讀《道德經》《論語》《莊子》等,在閱讀過程中提升自己的哲學層次,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等經典語句,為我的文字創作過程提供了引用古語的豐富素材。我們也應多閱讀一些蘊含新思想、新理論的圖書,了解新媒體傳播發展的新方向,讓我們的思想能夠隨著時代的步伐不斷進步,進而使我們的編輯工作能夠反映國家與社會的最新動態,體現當代人民的精神風貌。
三、樹立遠大的職業理想,用更高的標準促進自身工作
我認為,每一名圖書編輯都應具有遠大的職業理想,利用我們遠大的職業理想鞭策我們在文字編輯及創作道路上不斷前進。作為圖書編輯,我們首先要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文字學家,以作家的標準要求自己,對自己加工的每一個作品都做到高度的認真與負責。我們要向著文學家的目標而努力前進,在自己編輯稿件的基礎上,不斷提升作品的文學性、藝術性、思想性,從而使加工的作品能夠在更廣泛的范圍之內進行流傳。我在圖書編輯工作中,力求在每一部圖書中,能夠體現出寫作者的專業與水準,從而讓作品能夠獲得更廣泛的閱讀。
在我們實現事業理想的道路中,首先應該尊重我們自身的文字編輯職業,利用敬業精神編輯好我們負責的每一部圖書,從而讓我們編輯的圖書用質量為我們代言,這樣才能逐步獲得大眾的認可。只有具備了這樣的職業理想,才能以更加嚴謹的態度進行工作。為自己編輯圖書的每一個題目負責,為自己編輯圖書的每一個字、每一個標點負責,從而不斷提升圖書品牌、個人品牌。
總而言之,圖書編輯需要具有刻苦鉆研的工作精神與孜孜不倦的敬業素養,努力讓我們編輯的文字都能夠確保正確性與準確性,這正是我們的職業道德與職業操守。為了提升我們的文字駕馭能力,我們應認真閱讀多方面的書籍,從而豐富我們的知識層面,借鑒優美的修辭手法以為己用。最主要的是我們要樹立遠大的職業理想,用文字學家的標準要求自己,提升自我修養。做到了以上幾點,我們就是一名有理想的圖書編輯。讓我們用智慧與汗水,共同灌溉人類知識的田野!
參考文獻:
[1]余心樂.對21世紀圖書編輯素質的再認識[J].大學出版,2006(4):58-60.
[2]趙莉薇.新時期圖書編輯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升[J].傳播與版權,2016(5):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