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際風云變幻,中國立足于時代新起點,提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這一舉措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并為深入研究海上絲綢之路提供了動力。寧波從古至今一直是浙東地區對外交流的重要樞紐。在歷史的洗禮下,古代浙東地區也留下了數量可觀的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本文對古代浙東地區的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進行了分析,以求為古代浙東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提供論據。
【關鍵詞】古代浙東;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
【中圖分類號】K92 【文獻標識碼】A
本文在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布局的時代背景下,順應潮流以發掘、宏揚和傳承古代浙東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為目的,以古代浙東地區(主要包括現在的寧波、舟山、紹興、臺州)作為研究敘述對象,對古代浙東地區海上絲綢之路(以下簡稱海絲)文化遺產進行分析,以求實現其現實價值。
一、古代浙東地區的海絲文化遺產調研的背景
絲綢之路是連結中國與世界的動脈,尋覓歷史的軌跡,不難發現,陸上與海上絲路在促進中外文化融合、增進友誼、推動世界文明等方面有著巨大的作用。現如今,研究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更是時代的要求。
唐宋海絲的鼎盛使得東南亞地區成為了其重要環節,浙東毗鄰東海,海上交通便利,歲月的積淀,浙東地區留下了許多相關文化遺產。近年來,文化遺產的保存與發展深得社會關注,浙東海絲文化因其悠久的歷史及其獨特的變化特點,而備受專家與學者的青睞。
21世紀,古代浙東地區海絲文化遺產研究熱度不斷攀高,在學科領域及研究方法上都取得了碩果。經查,國內學者對海絲的研究專著大致可分為兩類:一是對古代海絲歷史發展概況的論述及對新世紀海絲戰略構想的研究著作,如陳高華等人所著的《海上絲綢之路》、黃茂興的《歷史與現實的呼應: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復興》等。二是對海絲專題性研究,如林士民的《海上絲綢之路的著名海港—明州》等。
前人研究碩果累累,本文以古代浙東為地域切入點,對相關文化遺產進行調研分析,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二、古代浙東地區海絲文化遺產分析
古代浙東地區通過海絲對外交流存有豐富的文化遺產,筆者在粗略了解之后,以時間為軸,歸納如下:
(一)河姆渡時期水上遺存考辨
水文化是河姆渡文化的一大特點,海陸變遷前的河姆渡,毗鄰海洋,這決定了河姆渡的海洋文化屬性。
日前,寧波市博物館展出了在余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陶舟、獨木舟和木質船槳等河姆渡文化遺存。陶舟的出土反映了河姆渡人制作獨木舟的高超技術,獨木舟與木質船槳則表明河姆渡人已能制造先進的水上用具。陶灶用于做飯,石碇則相當于如今錨的作用,企口板是當時先進造船技術的體現。另外,河姆渡遺址中曾出土數量可觀的動物遺骸,其中海洋生物占了19種之多。此外,遺址中還發現了鯨和鯊魚的骨骼,這充分證明當時河姆渡先民漁獵活動已是非常頻繁,且人們的活動范圍已擴展至河口甚至海上。陶舟等文物的出土都是河姆渡人水上活動的佐證,從那時開始,河姆渡人已經具備原始的水上活動經驗,打開了水上開拓的歷史大門。
(二)秦代徐福東渡起點文化遺存考辯
近年來,文化帶動經濟發展成為潮流,各地極力尋找與本地相關的歷史文化遺存,以求促進經濟發展。海絲文化的繁榮,使秦代方士徐福再次走進大眾的視野。徐福作為我國歷史文獻記載的“出海第一人”,首次出場是在司馬遷的《史記》中,但其中并未對徐福東渡的地點做詳細闡述。隨著“徐福熱”的到來,許多學者對徐福文化做了詳細研究,到目前為止,國內學界基本確定為三個出發地:一是山東膠南,二是江蘇連云港,三是寧波慈城達蓬山一帶。
筆者以為,徐福東渡起點地處寧波原因有三:第一,寧波屬于古代越地范圍。據《吳越春秋》等相關古籍記載,春秋末年越國大夫范蠡曾養魚致富,這說明,此前越國已具備航海、捕撈等技能,已達到遠航的能力。其次,太平洋洋流分布等地理條件滿足,寧波具備東渡能力。且會稽縣等地有較為完備的造船技術及航海訓練場地和出海港口。第三,《史記》記載徐福攜三千工匠、五百童男童女跨海東渡,人數之多可見其東渡不只一次。另外,東渡庵、達蓬山摩崖石刻以及日本多地的登陸地點足以表明徐福東渡是多次往返同谷港、嵐山港、蛟川港又從黃海一帶的東北冷流回到句章、鄮縣、鄞縣一帶。可見,徐福東渡起點始于寧波并非空穴來風。
(三)上林湖越窯青瓷與海絲的聯系
眾所周知,陸上絲綢之路以倒賣絲綢、茶葉等為主,唐宋時期,陶瓷等大件易碎物品的外銷,使得海絲迎來了鼎盛時期,越來越多的陶器、瓷器經由海絲向外運輸。
早期的越窯青瓷,在東晉時便已經通過海路運送至日本列島、朝鮮半島及東南亞國家等地,經考察,這些地區及國家的墓葬或是遺址中均有不少早期的越窯青瓷出土。譬如,韓國江原道原曾出土的我國東晉時期的青瓷羊形器。9世紀初,越窯青瓷依托明州港,成為中國最早輸往海外的大宗貿易商品。至此,“海上陶瓷之路”得以開拓,浙東瓷器外拓也以寧波上林湖越窯為代表。
上林湖所燒青瓷是早期海絲運輸商品之一,同時,上林湖也是當時中國對外輸出瓷器中最具有影響力的窯口。上林湖依托于寧波這一海絲主要環節蓬勃發展,越窯青瓷在東晉時已隨僧侶商人輸往海外。到了唐宋年間,越窯青瓷從上林湖等地起航,經明州港銷往海外地區,在晚唐到北宋時期達到了巔峰。
從上林湖目前出土越窯青瓷的紋路上看,古代浙東地區更是多異域文化。獅子原產非洲與美洲,而在上林湖出土的不少瓷器中,有獅子圖案,這進一步證明了當時越窯青瓷深受海外貿易的影響,已將異域文化融入到制瓷工藝之中。
另外,海外古代的樞紐港口、貿易集散地遺址中都有發現自慈溪上林湖與鄞州東錢湖窯場所產的越窯青瓷,如唐代越窯青瓷在印度尼西亞海域打撈出水、印度尼西亞海域沉船中發現大批越窯青瓷等,這些都成為了浙東海絲文化的重要物證。10世紀前半葉,越窯制瓷技術被傳授到了朝鮮半島,且至今半島上仍有豐富同類型窯址遺存。越窯青瓷作為唐宋時期及之前外銷瓷器的主要類型之一,不僅充分證明了中國當時瓷器貿易的繁榮和明州港對外貿易的盛況,更是對外展示了中國古代海絲的歷史脈動。
(四)三國時期千年古剎中的海絲內涵
三國時代,隨著西域胡人與佛教傳入四明,佛教開始在明州興起,大大小小的佛寺先后在明州落成。其中歷史最早的便是印度僧人那羅延,他在三國吳赤烏年間在句章縣內創建五磊寺,為古代寧波佛教文化的傳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那羅延也成為了寧波歷史上第一位留名青史的僧人。
(五)日本遣唐使與海絲文化
唐代的中國正處于封建的鼎盛時期,而日本正處于社會變革時期。據統計,日本國在奈良時代和平安時代,統共任命了19次遣唐使來華。遣唐使的出現為中日之間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當然也結出了碩果。為了向大唐學習,日本曾多次派出遣唐使,其中有4次是在明州登陸的,它促進了明州與日本航線的發展,同時也加深了明州與日本的文化交流和經濟往來。
鑒真東渡時曾與日本僧人留住明州阿育王寺,并在浙東一帶講學;最澄傳天臺宗往日本;阿倍仲麻呂經明州登陸,在唐代來華與李白結下深厚情誼等都是日本與古代浙東地區交流的典型例子。“安史之亂”后,明州港崛起。在遣唐使活動中止之后,中日之間海上民間商業貿易迅速取代朝貢貿易。直至唐代后期,明州港已成為唐朝向東面的核心口岸。而其中進行海上貿易的主要成員又是“明州商團”,日本是明州對應的最主要的貿易國,僅唐武宗至昭宗年間,中日船舶往來就達30多次。
(六)唐至宋末浙東地區海絲印記
宗教的傳播一直都是兩地交流的重要環節,現如今的阿育王寺已經成為市民青睞的景區,是中國唯一以印度阿育王命名的千年古剎。據《四明志》記載,唐代末年,佛教天臺宗走向沒落,朝鮮僧人義通為拯救天臺宗,于公元943年建寶云寺,以傳佛教。圓寂后,義通葬于現寧波阿育王寺西北角。想來,阿育王寺也是浙東地區海絲交流的文化遺存。
無獨有偶,南宋時期,日本僧人明庵榮西資助天童寺建造千佛閣,也使得天童寺千佛閣遺址成為了浙東地區海絲的文化遺存。樓玥所寫《太白名山千佛閣記》記載,1189年,榮西第二次來華學習佛法,天臺山虛庵懷敞移主天童寺,榮西與之同行。因天童寺的千佛閣年久失修需重新建造,榮西表示,回到日本會挑選木材幫助修繕。三年后,榮西搭乘宋商船回國,離開之前,虛庵懷敞授之衣缽、傳之正法。兩年后,榮西派人“挾大舶泛鯨波”而至寧波,當年開始修建千佛閣,三年后乃成。榮西回到日本后,致力于弘揚佛法。此外,他還把浙江的茶種帶回日本。有人認為,日本茶道使用的抹茶,就是由榮西傳去的。
除宗教交流之外,這一時期的浙東地區還與海外有政治經濟交流,其中以樓氏家族所建“高麗使館”為首,其次便是市舶司設置。慶歷年間,明州太守樓異授意于宋徽宗,在明州設管理高麗國相關事務的“高麗司”,并在現月湖附近的寶奎巷邊,創建了高麗使館,用于接待來華政要或是其他重要人物。據查,高麗使館是寧波海絲對外政治、經濟往來的一處的重要文化遺存。唐代,明州港的船舶生意就十分活躍,五代時期,寧波已經設有“博易務”。到了北宋時期,不但建起了一批石砌的海運碼頭,而且還在明州設置了整套管理機構。市舶司是中國在宋、元及明初設立的管理海上對外貿易的部門,其職能相當于現在的海關部門,負責檢查進出船只商貨、收購專賣品、管理外商。一切舶來品均需經檢核并辦理完相關手續后,才能進入市舶務門,最后再運至市舶庫儲藏。因此,來遠亭、市舶務是明州海絲出入舶貨的歷史見證。此外,類似的機構還有“四明驛”“迎賓館”等,本文就不一一例舉。
(七)明清時期海絲與西方的交流
明清時期海絲文化遺產以沖突為主,舟山六橫島中部的雙嶼港、定海設立的浙海關分館“紅毛館”,明清時期為抵御西方所設“四衛十所”、海防戰線等,都是明清時期海絲文化遺存。
明代官方實行海禁政策,嚴厲的海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國際貿易的發展,直接導致了巨大走私貿易區——雙嶼港的形成。據平托的《遠游記》記載,明洪武年間出于統治意圖,政府實行海禁,遷舟山島民到大陸,將其中壯丁編入寧波衛。于是,一部分島民加入到了走私貿易的隊伍。新航路開辟后,葡萄牙殖民者來到中國,勾結走私貿易商人,盤踞在雙嶼港,自此雙嶼港成為了亞洲地區16世紀最大的海上國際走私貿易基地。
清順治到康熙年間,為平三藩收臺灣,實施海禁政策,所有臨海居民內遷100公里。此情之下,百姓流離失所。三藩平定,臺灣收復后,海禁放松,為減輕人民負擔,政府在全國設4個海關收稅。其中浙江海關于1686年設立,戶部直屬,管理對外交際事宜。另外,為接待西方商船,政府又在定海設浙海關分關“紅毛館”。
明代浙東地區的海防衛所,廣泛分布于浙東沿海地區以及清代鎮海地區的海防炮臺等文化遺產遺存,如寧波衛、觀海衛、昌國衛、定海衛等。清末鴉片戰爭爆發,浙東地區在鴉片戰爭中首當其沖。針對英軍在浙東地區的行徑,浙東人民和愛國人士奮起反抗,當地人民自發組織各種群眾武裝,如寧波的“黑水黨”、鎮海王師真抗英隊和定海鄉勇等地方團體。另外,為反抗侵略,鎮海的海防得到進一步的加強,近代寧波保衛戰、定海三總兵戰役、抗英斗爭、中法戰爭等戰役,也正是海絲文化的軍事體現。
(八)浙東地區考古發現的各時期沉船直揭海絲面紗
截至目前,寧波共發現了6條不同時期的沉船,分別是1973年發現的和義路唐代龍舟、1978年發現的東門口北宋木船、2003年發現的和義路南宋木船、2014年發現的潮塘江元代沉船、1994年發現的象山縣明代木船以及2008年發現小白礁清代沉船。迄今為止,中國還沒有其他海絲文化城市像寧波那樣構成一個連續完整的沉船系列,這也印證了浙東地區海絲的持續性。
其中和義路唐代龍舟是為了追求速度,古船的船身出現了很多間隔均勻的小孔,這些小孔是競渡者的位置和義路唐代龍舟的發現,說明早在唐朝,寧波已經有了劃龍舟的民俗。由此也打開了寧波的“船說”,反映了寧波造船技術的高超。另外,小白礁Ⅰ號沉船遺址主體集中,散布范圍不大船體主要構件清晰可辨,可復原程度較高,多數出水遺物器形規整,紋樣精美,保存較好,是一處具有較高價值的水下文化遺存。
三、結語
“海上絲綢之路”作為時代大勢所趨,近年來備受追捧和社會目光的聚焦,古代浙東地區作為歷史上中國對外交流的窗口,在人類歷史上留下了永不磨滅的印記。研究古代浙東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遺留,不僅是海洋強國建設的內容之一,而且還將以特有的方式助力“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
浙東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是中國遺產的典型代表,其中蘊含的浙東海上絲綢之路文化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浙東地區有著悠久的歷史,且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有其獨特的變化特點,無論是地域上的變遷或是文化內涵的累積都有十分巨大的挖掘潛力,值得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有巨大的歷史價值。
作者簡介:蔣麗萍(1997-),女,漢族,浙江麗水人,寧波大學本科在讀,研究方向:人文教育;指導老師:童杰(1982-),男,漢族, 浙江慈溪,博士研究生,寧波大學人文與傳媒學院,研究方向:明代史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