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鯉芯
【摘要】中國古典舞是經過歷代舞蹈家的提煉、加工和創造而逐漸形成的傳統舞蹈。因此,古典舞都有一整套規范化和程式化的表演動作。此外,古典舞具有獨特的表演風格和美學內涵,“形、神、勁、律”體現了中國古典舞的特征與審美價值。本文將舉例淺談中國古典舞中“形、神、勁、律”的美學意義,并提出個人見解。
【關鍵詞】中國古典舞;“形、神、勁、律”;美學意義
【中圖分類號】J613.3 【文獻標識碼】A
中國古典舞發展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從總體結構來講,中國古典舞和音樂、曲藝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兼具“形、神、勁、律”的美學意義。本文將簡單介紹中國古典舞的發展起源,舉例論述中國古典舞的表現手法,并淺談中國古典舞中“形、神、勁、律”的美學特征。
一、中國古典舞的發展起源
中國古典舞起源于封建社會,唐代著名舞蹈作品有《霓裳羽衣舞》,自宋代以后,中國的歌、舞、劇三者結合的戲曲藝術興起,古典舞逐漸被戲曲所吸收、融合,至今保存在中國的戲曲藝術中,在欣賞《胡笳十八拍》《霸王別姬》《文成公主》《牡丹亭》《紅樓夢》等優秀傳統戲劇的過程中就可以看出中國古典舞的風格與特點。
另一方面,中國古典舞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以傳統美學思想為審美,以戲曲舞蹈為基礎,融合了中國武術中的動態、動勢,借鑒和吸收了西方古典芭蕾等外來藝術的某些有益成分,同時,遵循人體運動的科學原則,按照舞蹈自身的規律,逐步發展、成熟起來,并且具有鮮明而濃郁的時代性和民族性的舞蹈體系。中國五十六個民族擁有不同的風格特點,同時,各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舞蹈藝術,例如蒙古族的舞蹈大多粗獷、剽悍;藏族舞蹈不僅有節奏緩慢、舞姿舒展、流暢優美的,而且有節奏緊促、舞姿激烈奔放、熱情洋溢的舞蹈作品;維吾爾族的舞蹈則瀟灑、開朗、活潑;朝鮮族的舞蹈具有內在、含蓄、典雅的風格。這些民族舞之所以有不同的風格、特點,是因為各民族的社會生活、文化傳統、地域環境、勞動方式、風情習俗不盡相同。中國古典舞在形成過程中往往會汲取各民族舞蹈作品的精髓,使古典舞的內涵更加豐富。
二、中國古典舞的表現手法
中國古典舞在表演動作上自有規律和法度,注重追求“形、神、勁、律”的審美效果,講究手、眼、身、法、步的連貫配合,從“形”和“神”的角度來講,舞蹈演員的手一指、目一視、足一抬都要與整個身體和舞蹈作品的主旨思想相協調。與此同時,“形、神、勁、律”是分不開的,舞蹈演員的動作從運動到靜止都離不開“曲和圓”,即欲進先退、欲伸先屈、欲起先伏、欲高先低、欲直先迂,如果手要向左指,演員就會先將手往右略略動一下,然后再轉向左,這種表演方法也是中國古典舞“無曲折不美”的韻律法則。
此外,中國古典舞中的手、眼、身、法、步與戲曲表演藝術中的手、眼、身、法、步具有相似性,在古典舞的表演過程中,“手”指手勢,即演員要通過雙手和雙臂相互協調的動作構成舞蹈化的姿態,表現出舞蹈作品傳達的感情與形態,展現人物的氣度與精神。而且,在優美的古典舞表演中,演員可以借助手帕、扇子做出各種動作,表現不同的思想感情,體現出古典舞的韻律美。“眼”是指眼神,即通過眼神的表情反映舞蹈作品的感情,揭示出人物的精神世界。“身”指身段,是演員在舞臺上表演各種舞蹈化的形體動作,包括舉手投足、梳妝打扮、日常勞動等,古典舞的身段都是在日常生活和民族舞蹈的基礎上經過藝術加工,并加以美化、夸張等提煉出來的。“法”有兩種解釋:一說是“手、眼、身、步”的有機結合;另一種說法是用頭發來表演心情的技術,一般可以通過前后甩發、梳頭、左右盤旋、戴花等方式來表達舞蹈作品的思想感情,如《俏花旦》中的演員就通過甩辮子來表現喜悅的心情。“步”指步法,也叫作臺步,在中國古典舞表演中,不同性別和不同年齡段的人物步法各不相同,就拿女群舞《俏花旦》來講,花旦的步法大多輕盈、活潑,歌舞劇《牡丹亭》中少女杜麗娘的步法非常穩重,小生柳夢梅的步法就非常瀟灑,歷史劇《霸王別姬》中虞姬的臺步較為遲緩,霸王項羽的步法不失英雄的豪邁與剛健。而且,步法也有多種多樣,有如同微風吹動浮云逐漸移動的云步,有人物匆匆行進的蹉步,也有表現酒醉后的醉步。簡而言之,手、眼、身、法、步的完美結合有效提高了中國古典舞“形、神、勁、律”的審美效果。
三、中國古典舞中“形、神、勁、律”的美學特征
中國古典舞中“形、神、勁、律”的美學內涵以“形”為首,注重視覺之美,“神”可以被解釋為精神、氣度,“勁”和“律”通常由身韻和動作節奏所表現。為了達到“形、神、勁、律”的美學效果,演員的動作線條必須圓渾完整,不能出現棱角,如果做一個“云手”動作,就要像天上的云彩變幻那樣隨風流動,輕盈美觀。而且,中國古典舞在表演藝術上講究集中、凝練、夸張、虛擬,這與“形、神、勁、律”的審美效果相吻合。所謂的虛擬是沒有實物的表演,比如一個人只拿一根馬鞭,就能一會兒表現出戰馬飛奔,四蹄騰空;一會兒表現信馬由韁,緩緩而行。如果演員手拿一柄船槳,不但要表現出是在行船,而且要表演出是逆水上行還是順水而下,可以說,虛擬表演法把生活中有特征性、代表性的動作夸張地表演出來了,從而能夠引起觀眾的藝術想象和生活聯想。在舞臺上,四五個人就可以代表千軍萬馬,走五六步就能表示越過千山萬水,這就是中國古典舞的獨特之處。
著名舞蹈家賈作光先生曾經說“形是舞之神,神是舞之魂。”這句話說明了中國古典舞蹈作品提倡“以神領形”“以形傳神”。就拿中國發展歷史頗為長久的舞蹈作品《龍舞》來講,“形、神、勁、律”的美學效果被集中體現在這部舞蹈作品中。在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意識中,龍是中國古代崇拜的一種神物,它神奇而有威嚴,能呼風喚雨,保證五谷豐登。勤勞善良的中國人民把“龍”奉為神靈,每逢求雨祭祀,就會通過舞蹈的方式來迎接神龍。日久天長,這一儀式演變成了文化內涵豐富的舞蹈作品——《龍舞》。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漢代,《龍舞》已經形成了,并具有完整的舞蹈形式。隨著舞蹈的創新與發展,中國人民又賦予了《龍舞》以新的含義,借助“龍”這個道具,極大地延伸演員們的舞姿,充分體現“形、神、勁、律”的美學特征,把人的感情與龍的偉岸以及神龍翻江倒海的氣勢緊密結合在一起,從而象征中國人民英勇豪邁的性格和氣魄,表現出中華民族歡樂熾烈的感情。而且,《龍舞》在許多歡慶節日,如春節、元宵節、國慶節、端午節中成為必不可少的傳統演出項目。中國《龍舞》的形式多種多樣,僅在浙江省就有30多種,動作有盤龍、仰龍、龍頭脫手和龍抓癢等,最具代表的是《布龍》,這種舞蹈矯健活潑,“形、神、勁、律”效果極佳,動作豐富,舞動的速度極快,加上演員們情緒奔放,迅速飛舞時極具翻江倒海的氣勢。在中國其他地方,《紙龍》《板凳龍》《百葉龍》等也大受歡迎。其中,《紙龍》能巧妙地變字,龍身是用竹子編成的圓筒,四周糊著極薄的紗或者紙,里面點著蠟燭。但是,各圓筒之間互不聯系,演員們各持一節圓筒自由舞動。龍身雖斷,在夜晚燃燭而舞,仍然會讓觀眾產生美好的幻覺,突然間,演員們會將各圓筒靈活地分開搭成“天下太平”各種字樣,忽而是龍,忽而成字,忽隱忽現,引人入勝。《板凳龍》的龍身用長約兩三米、寬如板凳的一塊厚木板做成,上面裝飾著紙扎的各種各樣的點著蠟燭的燈,演員們將龍身抬在肩上,龍身各節被連在一起,最長的可達500米。最奇妙的是《百葉龍》,演員們能表演荷花變龍,開始時,只看見滿地荷花隨風搖擺,五彩繽紛的蝴蝶在花叢中翩翩起舞,可轉眼之間,荷花不見了,一條光彩奪目的蛟龍騰空而起,原來龍身是一朵朵大荷花連接起來的,每一朵荷花有九層花瓣重疊,一拉開連接起來就變成了龍身,而龍尾巴由蝴蝶燈變成。可以說,《百葉龍》體現了中國古典舞圓、游、變、幻的舞蹈之美與曼妙,體現了古典舞獨特的神韻。
另一方面,服飾對中國古典舞的表演效果也非常重要,年輕美麗的女演員們在表演傳統舞曲《雪蓮花開》時,會著裝素凈的長裙,頭戴淡雅的花飾,用柔美的云手、緩慢的舞姿和剛柔相濟的身段來表現雪蓮花開的自然之美,結合歌詞的唯美意境,表現出雪蓮花在寒冷的雪山上凝香綻放、月光穿過一縷縷彩云、明月下雪蓮花非凡的氣度和雪蓮象征的美好祝福與精神寄托,舞姿清新而秀美。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中國古典舞發展歷史源遠流長,舞蹈表演動作自有規律和法度,非常重視追求“形、神、勁、律”的審美效果,講究手、眼、身、法、步的連貫配合,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參考文獻:
[1]王陽文.角色象征與身體審美——白馬人面具舞蹈“池哥晝”的文化解讀[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6(6).
[2]佟佳家.民族審美和人性美結合:少數民族舞蹈大眾傳播實現的關鍵[J].貴州民族研究,2016(6).
[3]孫一雄.體育舞蹈對提高體育院校大學生審美意識的研究[D].吉林體育學院,2015.
[4]于大雪.對后現代語境中舞蹈審美“心理距離”的再認識[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