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南
[摘 要] 智能眼鏡是指如同智能手機,具有獨立的操作系統,擁有多種功能,是最近幾年被提出而且是最被看好的可穿戴智能設備之一。將智能眼鏡應用于教育行業,對傳統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主要對智能眼鏡功能進行分析,并對其在高校教學中的可應用化進行探討,最后對智能眼鏡的發展提出建議。
[關 鍵 詞] 智能眼鏡;分析;教學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4-0111-01
智能眼鏡廣義上講是指“像智能手機一樣,具有獨立的操作系統,擁有多種功能。智能眼鏡最初是由谷歌公司在2012年5月首次推出,在世界范圍內掀起了對智能眼鏡研發的新浪潮,但由于以下種種因素未能得到突破性發展。通過分析可知以往智能眼鏡存在的主要問題有:(1)屏幕的成像效果不理想,容易造成視覺疲勞。(2)軟硬件結合不夠理想,存在較大的延遲情況。(3)電源容量小和機器發熱大。(4)保密性差,存在隱私泄露問題。(5)價格貴,普及困難。
雖然智能眼鏡存在很多問題,但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智能眼鏡將開創全新消費電子市場。尤其是智能眼鏡運用于教育行業,對知識的傳授提出了新的挑戰,本文主要對智能眼鏡進行分析,對其在高校教學中的可應用化進行探討,并對智能眼鏡的后期發展進行展望。
一、智能眼鏡在日常教學與生活中的應用
由于智能眼鏡具有強大的交互與搜索功能,同時具備一定的數據分析能力,這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教師與學生的雙手,在日常教學與生活中表現出了極大的應用潛力,本文主要從課程教學、日常生活這幾個方面來進行分析。
(一)智能眼鏡在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課程教學主要包括課前學習、課堂學習以及課后拓展學習三大部分,通過調查發現,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高職學生自覺在課前進行學習的比例很低,以一個班30人為例,能做到課前自覺學習的只有2個人,10%的比例都達不到,主要原因在于現今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與以往存在很大差異,即便通過智能手機發布學習內容,效果也較差,絕大部分學生不愿去點擊查看,而智能眼鏡的使用可以緩解這種情況,智能眼鏡具有極大的可操作性,同時機體小巧精致,對學生有一定吸引力,學生只需要正常佩戴這種眼鏡,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通過語音或自主操作打開后臺程序,即使學生躺在床上不想動手,也可以由教師自主推送,通過智能眼鏡成像由學生接收,從而使學生學習好課前知識。
在課堂上,教師雖然能統計部分學生的學習信息,但即使經驗豐富的教師也難記住所有學習者的信息,了解每一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認知、情感等狀態。而采用智能眼鏡,可用其自帶的功能輔助教師教學,教師不需要特意去死記硬背學生信息,只需后臺自動處理和調取信息就能知道每一個學生的狀況,可根據學生不同的特性分配不同的任務,實現個性化教學,同時強大的數據分析能力幫助教師提高效率,極大地增強教師的教學能力。
在課后拓展方面,教師給學生布置好相應的任務,讓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對這方面的監控基本屬于空白,如何有效完成課后學習是重點,智能眼鏡可隨時查看學生的任務完成情況,對未完成的學生可進行提醒,教師在后臺也能實時監控學生預習情況,及時做出調整,保證整個課后環節高質量地進行。
(二)智能眼鏡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智能眼鏡在一定程度上可替代手機,給學生提供便利,譬如學生可用智能眼鏡在校園內進行娛樂和消費,也可與其他人隨時進行討論與交流,同時利用智能眼鏡上的傳感器能獲取學生的生物特征信息,感知學生的脈搏、血壓、生物電等信息,對學生身體狀態、情緒、心理特征等情況進行分析,如果學生出現問題可及時提醒,能起到預防作用。
二、結論及發展展望
智能眼鏡的應用對教育行業提出了新思路,并為信息化教學提供了新手段,這種處在科技前列的產品在教育行業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然而,智能眼鏡的應用在教育行業中還處于初級階段,需要進一步研究與開發,所以本文針對現有教學狀況提出以下幾點期望。
(一)開發智能分析技術
智能眼鏡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功能將會變得更加全面,后期希望增加智能分析功能,主要在原有基礎上擴充人工智能的能力,使其能測量、收集及分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所有數據,這些數據從新生入學后就需要開始收集,通過數據分析來預測學生未來可能出現的學習表現,這些分析結果可由后臺處理設備整理發送給相應班主任,運用智能分析技術能幫助班主任提前發現學生潛在的問題,針對一些危險情況可提前處理,進一步優化校園管理。
(二)增加自適應輔助學習技術
所謂自適應輔助學習,就是指智能眼鏡可隨時收集學生的行為信息與評測結果,根據他們的情況,自動動態地調整下一步,給學生提供最適當的內容、反饋、提示、練習或測驗題目,使學習的效率、成果最大化。
除了輔助學生,教師也可使用自適應輔助學習技術來幫忙整合學生個人與學習過程資料,也可用來協助老師完成備課,這樣不僅減少了老師搜尋適合資源的時間,還能夠減輕老師的腦力負擔。
參考文獻:
[1]張沛,孟祥飛,鄧曉洋,等.智能眼鏡在電力行業的應用分析[J].電力建設,2017(5):31-37.
[2]劉清堂,毛剛,楊琳,等.智能教學技術的發展與展望[J].中國電化教育,2016(6):8-15.
[3]陳仕品,張劍平.智能教學系統的研究熱點與發展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07(10):41-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