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互聯網和社交媒體快速普及,網絡語言日益受到社會廣泛關注。而英漢諧音借詞作為網絡語言的一種表達形式,其以巧妙、新穎、生動的特征深受廣大網民,尤其是青少年的歡迎。這一現象向我們展示了以青少年為主體的網民對網絡語言創造和傳播所產生的影響,同時反映出與青少年亞文化相關的社會背景和特有的心理特質。對英漢諧音借詞這一流行現象,我們應持寬容態度,并積極引導其健康發展。
【關鍵詞】網絡語言;諧音借詞;青少年亞文化
【中圖分類號】H031 【文獻標識碼】A
借詞是一種重要的社會語言現象。隨著互聯網發展普及,英漢諧音借詞被越來越多地使用到網絡語言當中,成為當前最流行的借詞形式之一,被廣大網民賦予了新的時代特征。在其快速發展和傳播的背后,折射出一定的社會現實和網民心理。
一、網絡語言中英漢諧音借詞的類型
詞匯是語言的建筑材料,是語言的基本構造成分,外來詞的借入是語言詞匯的重要源泉。在漢英詞義對比中,我們發現漢語和英語的詞語,有時會出現空缺和沖突的現象。正是由于這種現象的存在,英漢兩種語言詞匯存在差異,使其對網絡語言的變化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英漢諧音借詞是利用諧音,將英語中與漢語發音相似或相同的單詞引入到漢語的使用中,其中,英語詞匯或被轉化為漢語詞匯,或保留原詞。根據借詞方式的不同,我們可以將英漢諧音借詞分為以下兩類。
(一)純音譯詞(借音不借義)
這種方式是指英語在被借入過程中,只借其音,不借其義,英語只發揮語音功能。根據借入詞與漢語詞匯兩者的分配方式又可分為以下兩類:1.全英文諧音借入。如狗帶(go die)、艾特(at)、推特(twitter)等,這一類網絡語言是根據英語詞匯的發音直接以諧音譯出與之對應的漢語,如此擬音的方式,使漢字任意與之對應組合,帶有豐富的語體色彩,在網絡中被廣大網民所使用。2.漢英混合使用,即英語單詞發音與漢語詞匯發音相同時的替換。如tony帶水(拖泥帶水)、sun心病狂(喪心病狂)、book思議(不可思議)、什么is(什么意思)等,這些單純是由與漢語發音相似或相同的英語單詞替換而成,呈現出一種所謂的洋氣、個性的語言特質。
(二)音意譯詞(借音兼借義)
這種方式是指英語在被借入過程中,除了借其音,更兼借其義,英語發揮語音和語義雙重功能,從而使網絡語言更加豐富多彩,生動活潑,充滿諧趣。與上述類似,這一借入方式也可根據借入詞與漢語詞匯兩者間的分配方式,將其分為兩類:1.全英文諧音借入。如血拼(shopping)、酷(cool)等,這一類詞的借入增添了漢語詞匯的豐富性和語言的感染力,為廣大網民所喜愛。2.漢英混合使用,半英半漢。如半tour而廢(半途而廢)中的“tour”表示旅途、路途,不僅在發音上與漢語相對應,而且在意思上也與之有相似之處,既有音又有義,生動形象。同樣的,如cheer不舍(鍥而不舍),“cheer”有歡呼、高興之意,而“鍥而不舍”有堅持到底,有恒心和毅力之意,既然如此必定容易成功。“cheer”這一單詞在這里也將其心理和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
再如談cell phone生(談笑風生),“cell phone”形象生動地反映出現代人交往的方式,隨著網絡的普及,各類交際平臺完善,人們越來越多地通過手機加強彼此聯系。根據CNNIC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7年12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7.53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的占比由2016年的95.1%提升至97.5%。”這體現出了英語單詞的借入不僅有音有義,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社會現象。
此外,類似的詞還有很多,如star皆空(四大皆空)、深藏blue(深藏不露)、more名其妙(莫名其妙)、無shit可擊(無懈可擊)等,都反映出了英漢諧音借詞的妙趣,將語言活化,賦予感情色彩和文化含義,生動形象。
二、網絡語言英漢諧音借詞出現的原因及其傳播特點
(一)社會因素
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而這種諧音借入詞的出現也一定程度上反映著社會環境和現實生活等方面的狀況。網絡英漢諧音借詞的出現,是網絡社會環境下的產物。根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可知,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72億,其中10~39歲網民占總體的73%,20~29歲占比為30%,10~19歲占比為19.6%。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當代網絡社會中,青少年是促進網絡語言產生、發展和傳播的主體。
首先,從宏觀層面看,英漢諧音借詞反映了網絡社會的時代特征。互聯網的出現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交際方式,以互聯網作為交際媒介,打破了時空界限,促進了文化交流和融合,進而誘發了英漢諧音現象的出現,這使得網絡語言的娛樂性增強。如血拼(shopping)生動形象地體現出人們購物時內心的狂熱與興奮,狗帶(go die)、sun心病狂(喪心病狂)等促使我們的表達多樣化,又增添了活躍的氣氛。
其次,從中微觀層面看,諧音借詞的出現也是日常生活的現實需要。不難看出,網絡諧音借詞多為網絡交際聊天所使用的高頻詞匯,被廣大網民所認可接受。其所具有的獨特性、詼諧性、娛樂性、生動性等都帶有明顯的時代特征,適應快節奏和年輕人心理的需要,反映出一種新的與主流文化相碰撞的亞文化,對語言文化的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
(二)心理因素
網絡語言英漢諧音現象反映出青少年的亞文化心理。所謂的青年亞文化是處于邊緣地位的青少年群體文化,是對原有的社會秩序所采取的一種顛覆態度,其最突出的特點就是邊緣性、顛覆性和批判性。在英漢諧音現象中,我們看到了青少年富有個性和創造力,他們渴望展現自我,對傳統文化表現出一定的批判和顛覆。他們根據已有的語言文化知識,將其加工整理再創造。在這些諧音現象中,我們看到了青少年特立獨行的一面。從以下三方面分析:
1.彰顯個性,從眾跟風
青少年作為網民的主體,他們追求新穎、獨特,不喜歡循規蹈矩。互聯網則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展現個性的平臺,他們不斷創造網絡新詞,從語言上展現自我個性,如粉絲(fans)意為崇拜者、追星族,這是英漢諧音借詞成功的一個案例,至今被廣大網民所通用;star皆空則是又一個新出來的網絡流行詞,而這一個詞意義則與其所模擬的原詞有著極大的不同,“star”意為星星,明星,這個詞則是在告訴青少年追星沒有意義,不切實際。該詞以一種諧音的方式表達出與漢語原成語完全不同的新內涵,這是一種彰顯個性的典型表現。同時,由于年輕人的模仿能力和接受能力極強,使得網絡新詞一出現就會有類似相仿的詞出現,而他們運用的類似的方法和手段,也正是網絡語言中英漢諧音現象出現的原因。
2.情緒化帶動,戲謔幽默
戲謔是對傳統、經典的解構,是一種雙關語,用嘲笑、諷刺、挖苦的方式重新剪輯經典,傳遞出娛樂精神。戲謔不是對經典的否定和批判,更多的是用來娛樂,用非嚴肅和正式的幽默語言傳遞彼此的情緒,建立傳播者和接收者的心理默契,是一種情緒感染。在網絡語言英漢諧音借詞現象中,血拼(shopping)體現出人們購物時內心的狂熱與興奮,嘴上說著剁手,卻依然癡迷于購物;深藏blue(深藏不露),blue在英文表達中有憂郁深沉之意,用在這里則蘊含了深藏的內涵,不表露出來的意思;cheer不舍(鍥而不舍)也暗含了人們為獲得成功,實現自我滿足并給自己帶來更深層次的愉悅之意。這一類別的借詞運用諧音的手段,不僅體現出了人們使用時的情緒,更體現網絡語言戲謔幽默的特點。
3.娛樂消遣,游戲人生
網絡語言具有較強的娛樂化傾向,互聯網是一個多元中心和多樣化、娛樂化的交際平臺,它使得人們心態放松,擺脫現實世界的各種約束,盡情地放飛和展現自我,促使自我實現。在網絡語言的傳播過程中,作為網民主體的青少年通過對英漢詞匯諧音的借入,創造出多種新型詞匯,如狗帶(go die)、無fuck說(無話可說)、more名其妙(莫名其妙)等,這一系列的詞匯增強了會話的樂趣,帶有強烈的娛樂色彩,提高了網絡語言傳播的有效性,從而在網絡中廣為流行。在網絡語言流行的過程中,青少年盡情地發揮著個人的聰明才智,不斷追求自我實現。通過這一現象,我們可以看出青少年極力打破傳統詞匯語法規則,擺脫主流文化束縛,創造出一種特立獨行、凸顯娛樂的新的語言文化。
三、網絡語言諧音借詞現象的影響及趨勢
從網絡英漢諧音借詞的流行和演變過程中,我們可以管窺網絡語言的部分特征及其生命力,這種新型語言現象的出現,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其對傳統的漢語語言產生了一定的積極影響。在某種程度上,豐富了漢語的內容,增強了漢語的表現能力,使其更加現代化、幽默化。這不僅折射出社會的現實和反映當今時代的發展,而且有力地推動漢語的變化發展。同時,英漢諧音借詞現象的出現反映了民族間的交流,從而更加凸顯出漢語文化的包容性。另一方面,這種現象的出現也對傳統的漢語詞匯、語法規則產生巨大的沖擊。其所產生的新詞運用到現實活動中使得非網民產生困惑和疑問,造成交際障礙,使人群在交際中出現一定程度上的分化,而它所具有的戲謔性和娛樂性,也可能使網絡文化出現不良的風氣,對青少年的心理產生一定的不良影響。
當今,網絡語言諧音借詞現象方興未艾,“你方唱罷我登場,各領風騷幾十天”,呈此消彼長之勢,并且從短期來看不會消亡。因此,我們應對網絡語言中出現的新詞持包容的態度,積極采取措施,并根據現實需要,激發更多符合主流價值觀的新詞的創造。
四、結束語
網絡語言中的英漢諧音借詞現象是基于網絡社會的宏觀背景而產生和發展的,主要在青少年亞文化圈中流行,并對傳統漢語言文化造成了一定沖擊。但整體而言,相對于傳統的語言文化來說,它還是不成熟的。因此,我們要加大對網絡語言文化的研究,掌握其發展的內在規律,以寬容的心態面對網絡語言文化中所出現的各種新現象。同時,根據所掌握的信息,積極采取措施,規范網絡語言,有意識地引導其與傳統的主流文化相適應。有針對性地加強對作為網民主體的青少年的語言規范化教育,使其更好地掌握規范化語言,并在此基礎上創造出與主流語言文化相適應的網絡語言文化。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北京,2018.
[2]高潔茹.網絡新詞的來源及其發展趨勢[J].語文學刊,2015(1):28-30
[3]劉穎.網絡語言的盛行對漢語及中華文化的影響[J].戲劇之家,2017(2):260-261.
[4]王航,邢松.淺析網絡語言的特點、局限性及規范[J].Computer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電腦知識與技術,2012,8(7):1524-1525.
[5]費紫葳,馬忠紅.青少年網絡流行語文化現象探析[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16,33(5):54-59.
[6]范明.互聯網媒介下網絡語言的情緒傳播研究[J].新媒體研究,2017(22):1-4.
[7]谷學強,劉鵬飛.網絡亞文化對青少年思想教育的影響與引導[J].當代青年研究,2017(6):41-46.
作者簡介:李敏杰(1995-),女,河南南陽人,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外國語學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漢語網絡語言中英語諧音借詞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