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紅
【摘要】隨著政府不斷出臺新章制,媒體科技的日新月異發展,中國新聞傳媒業開始融入大量新型資本,促使傳媒業向新生態和新業態發展。從目前情況看,混合所有制是新聞傳媒業的主體,已經逐漸形成互聯網傳播格局,對傳統的新聞媒體造成一定沖擊,我國的新聞傳媒業已經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但是,無論是新媒體或是傳統媒體都應將實事求是、堅持真理作為工作準則,充分發揮實際作用,推動新聞傳媒業順利轉型。
【關鍵詞】新聞傳媒業;新生態;新業態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一、中國新聞傳媒業的新生態、新業態表現
從當前情況看,對中國新聞傳媒業發展起到影響的因素主要為以下幾點,即政府的新規制、科技的發展進步、社會的演變和資本介入、新走向。受此類因素影響,推動了我國傳媒業的發展進步,這也使得新聞傳媒業表現出以下特征。
(一)混合所有制成為傳媒的新體制
從宏觀層面分析新聞傳媒業資本結構的變化。新聞傳媒混合所有制的體現主要為以下兩方面:一方面是傳統的媒體,由國家管理其傳媒資本,采取企業化管理。即使有些外資企業能夠參與媒體的經營性業務,但需以“宣傳與經營分離”“國有傳媒資本控股”作為原則。當前,傳統媒體主要使用的報刊、電視和廣播仍為國家資產,而互聯網中的大部分新媒體已經成為民營資本;另一方面是在在政策的扶持下,以BAT為首的民營資本以合作、入股、收購等多種形式積極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領域展開布局。比如2015年阿里巴巴集團所做的新媒體布局,同年6月其以12億資產入股《第一財經》,從中獲取30%的股權;10月份又與四川日報報業集團華西都市報社建立合作關系,共同建立了“封面傳媒”;12月將香港的《南華早報》進行收購。[1]阿里巴巴在傳媒業的這些舉措,促使其在社交媒體、影視業、傳統媒體、新聞客戶端等傳媒領域布局,形成龐大的傳媒帝國。
(二)以互聯網為中心的新聞傳媒業格局形成
隨著新聞傳媒業的發展,傳統的新聞媒體形式逐漸“頹廢”,在傳媒業發展的歷程中起到“配角”作用;新媒體成為傳媒業的主導,起到“主角”作用。從新媒體角度看,國有新媒體并沒有占據主導地位,發揮指導作用的是民營形式媒體,其社會影響力更加強大。比如移動端市場,國內的艾瑞數據機構顯示:2017年3月,今日頭條、網易新聞、搜狐新聞、騰訊新聞和天天快報新聞資訊客戶端的“有效使用時長”為前五排名,這些媒體都為民營新媒體。除《人民日報》類的央視媒體外,傳統媒體開辦的移動客戶端就沒有這么多的用戶量,影響范圍也較小。
(三)出現新聞生產與分發分離的新聞傳媒運行模式
從各國來看,美國是發展新聞傳媒業極為迅速的國家。美國的Facebook是全球最大的信息平臺,信息瀏覽量十分可觀。而我國的新聞平臺主要以今日頭條為主。人們可以在這些信息平臺上發表自己的言論,使平臺成為“信息超市”,為人們發表言論提供了市場環境,這也是產生新聞的一個過程。同時,平臺還以“算法分發”的方式有針對性地推介信息,提升了推送效率。這種運行模式顛覆了傳統新聞業的利益格局,促使互聯網公共領域向“再封建化”發展。
(四)新聞傳媒業的生產模式與傳播模式都發生了轉變
這主要指的是新聞在生產的過程中“去中心化”,傳播媒體也表現出“去邊界化”。新聞生產與用戶生產逐漸相融,展現了新的發展狀態。傳統新聞生產線發生轉變,“中央廚房”得以改進,發展為“前窄后寬”的態勢。[2]媒體也降低了邊界性,入口較多,為用戶提供了便捷。同時,新聞領域的“新聞眾包”形式起到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當前,新聞傳媒業的發展已經邁入“圖片時代”,新聞需與圖片相結合,各類可視化形式,如直播、虛擬現實等成為新聞媒體發展的主趨勢。
二、應對新生態、新業態的舉措
(一)堅持思想定力
1.全面深化改革,做好攻克難關的思想準備。
要想更好地應對新聞傳媒業的新生態、新業態,全面徹底地改革是關鍵,而改革需要創新思想為支撐。傳統的新聞傳媒業改革與創新為維持性創新,相關研究顯示,從19世紀20年代至21世紀,報紙的盈利模式與構成部分基本沒有變化。20世紀80年代的電視節目主要以電視劇、綜藝節目和新聞為主體,發展至今也沒有重大改變。這并不是說傳統媒體沒有創新,而是創新的不夠徹底,尤其是缺乏研發創新的保障機制。回顧互聯網媒體的發展歷程,2007年騰訊公司就斥巨資構建了騰訊研究院,以騰訊公司的多元化產品、海量的信息數據、各類案例等為依托,聚焦產業發展焦點,研發互聯網的核心技術[3]。
2.研究媒體的發展規律,握緊其發展方向。
政治、資本和技術這三類因素是影響傳媒業發展的主要內容。近些年,新聞傳媒業對政治因素的探索還算一致,而對技術與資本這兩種因素來說,探討與實踐就顯得過于復雜,沒有頭緒。比如在研究和利用廣播電視技術時,還處于基礎研究和制定標準的階段,難以落實自主研發的技術,不具備行業技術的前沿性。又如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融合發展,更加側重于內容、渠道和終端的融合,而忽視了對資本、體制以及市場的融合。
3.構建輿情調研體系,增加輿論引導的有效性
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指出,構建網絡良好生態,使網絡發揮引導輿論的作用。老百姓是主要網民,老百姓上網即民意上網。群眾去哪兒,領導干部就要跟到哪兒。中國當下的輿論市場主要有兩個:一個是由黨報、黨臺和國家通訊所構成的“官方輿論場”;另一個是通過口耳傳遞所構成的“民間輿論場”。這兩個輿論場的交合點越多,就越有利于提高輿論引導的針對性和有效性;[4]反之,則輿論引導的能力越弱。“官方輿論場”應積極向“民間輿論場”靠近,這也是黨的群眾路線要求。因此,新聞媒體還應積極構建輿情調研體系,通過大數據分析網民的特點,動態跟蹤網絡熱點事件的輿論走向,因勢導利,順勢而為,強化輿論的傳播度力、影響力和公信力。
(二)應對途徑
1.開放思維,加強創新發展
改革創新包括制度、模式和內容等多方面的創新。對廣播電視媒體而言,需從戰略方面確立目標與核心價值觀,而后對新聞生產模式與商業模式進行創新,探尋立足點和增長點;從戰術方面通過利用“節目營銷化,營銷節目化”[5]的模式提升廣播電視產品的影響力和效益。
2.聯系思維,牢握改革著力點
當前的一些媒體只是將新技術用到自身工作的完善中,利用網絡上傳自己的節目,擴寬節目傳輸路徑,只將目光放在技術和工具的更新上,而沒有重視到由生產工具所引發的生產方式改變,更沒有重視到由新技術所帶來的生產關系與社會關系的轉變。比如,通常在制定激勵創新機制時,只是給予成功者獎勵或者給予成功率較高的創新人員扶持,而沒有重視事前創新。要想落實激勵創新,就應在創新前便構建創新環境,運用聯系思維,把握改革的著力點。
3.融合思維,構建全新的產品形態
新聞傳媒業態中,資本與技術有密切關系,二者相輔相成,互相支持。技術與資本的融合是媒體融合的根本所在,進一步實現項目和產品的融合。當前,各級媒體都投入到了新媒體矩陣的建設當中,但也有部分為傳統媒體的副業,甚至為形象工程。為了贏取資本的青睞,就應構建新媒體轉型和信息技術的理念,打造全新融媒體產品。如2016年澎湃新聞網就以30億元以上的估值獲取了上海國有企業6億多元的注資。有了資本作為保障,為融媒體技術的發展提供了養分,在加上制度的培育,自然會形成全新的融媒體產品。如“北京時間”通過引進奇虎360的資金,有效推動了其網絡直播業務的發展;[6]今日頭條、騰訊、新浪微博也獲取了相應資源的支持,為網絡短視頻注入了充足的活力,發展更為迅速,促使“體驗”新聞”成為網絡新聞的主趨勢。
4.利用主體思維,引導網絡輿論
隨著網絡的發展,切不可忽視平臺的影響力。平臺對新聞的傳播與消費方式起到決定性作用,同時也對新聞自身起到改變作用。但是,當前的多數社交媒介平臺屬于商業性質,更注重盈利;而傳統媒體不光注重盈利,更注重媒體實現社會功能的結果。傳統媒體的創新應積極利用此類網絡平臺,但不可過度依賴。比如,網絡媒體都會設置新穎的標題增加點擊量;而傳統媒體則主要依靠提高報道質量、做實事來博取關注。
三、結束語
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的新聞傳媒業正向著新生態、新業態的趨勢發展,對傳統的新聞媒體業提出了重大挑戰。在技術和資本主義的推動下,網絡新媒體展現出了一定優勢,但傳統媒體也并不是毫無意義。基于此,媒體工作人員還應充分了解新聞傳媒行業的新生態、新業態特點,把握媒體發展的動向,抓住媒體融合發展的關鍵時期,采取有效的應對方式,才能發揮品牌和資源優勢。
參考文獻:
[1]李良榮,袁鳴徽.中國新聞傳媒業的新生態、新業態[J].新聞大學,2017(3):1-7.
[2]喻國明,高興利,李力可,等.新聞傳播新業態下傳媒轉型中的基因重組[J].新聞戰線,2015(17):57-61.
[3]么泳儀,張婧琪,孫志男.抓住新聞傳播學科發展的歷史性機遇——專訪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陸紹陽[J].新聞與寫作,2018(1):82-85.
[4]喻國明,張文豪.VR新聞:對新聞傳媒業態的重構[J].新聞與寫作,2016(12):47-50.
[5]彭蘭.未來傳媒生態:消失的邊界與重構的版圖[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7,39(1):8-14.
[6]喻國明,趙睿.從“下半場”到“集成經濟模式”:中國傳媒產業的新趨勢——2017我國媒體融合最新發展之年終盤點[J].新聞與寫作,2017(12):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