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珊珊
[摘 要] 隨著對專業技術人才的廣泛需求,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作為專業人才必備技能的英語能力。然而,目前高職院校英語教學模式不能完全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應該及時改革。從職業能力培養的角度對高職教育英語教學模式的改革問題進行了探析,以期能夠促進高職英語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關 鍵 詞] 高職英語;教學模式;職業技能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4-0130-01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經濟全球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與國際社會的頻繁接觸,有必要提高國民的整體文化素質,就目前我國經濟發展的現狀而言,全球化趨勢是明顯的。英語學習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困難的問題,英語教學也是教師需要克服的一個難題。本文從職業能力培養的角度對高職英語教學模式進行了改革。
一、新時期高職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們的英語課更注重過去或課堂上傳統的教育,教學內容與職業需求不相符,教學方法無法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高職學生英語專業水平是衡量高職教育滿足社會需要的重要標準。令人高興的是,高職英語新課程改革后,教師為了在教學實踐中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一直努力學習和更新他們的教學理念,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歸納起來,高職英語教學主要問題如下:
(一)教學的核心方向尚不明確
高職英語教學的目標逐漸脫離現實,高職英語教學也缺乏明確的定位,使英語教學等專業學科與社會現實不能充分融合,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專業素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
(二)教學觀念落后
在實踐教學中,人們注重英語能力的培養,但對學生的聽、說、讀、寫、譯等實踐能力的培養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這導致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下降,逐漸成為“啞巴英語”。主要原因是教師更注重語言知識,英語語言中沒有工具,對學生表達和使用語言能力的培養不夠重視。
(三)教學方法缺乏實踐
在實踐中,人們發現“填鴨式”教學一直是主要的教學方法,教學的主要方向都是知識傳授和應對考試的能力,并通過成績來衡量學生的能力。這種教學方法和模式將不可避免地導致學生的學習被動。
二、在高職英語教學模式改革的基礎上開展職業能力培養模式
(一)改變教學觀念,樹立正確的學習方向
強調英語學科作為一種實用技能在未來的生活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把英語擴展到其他專業領域是很重要的。它使學生能夠將英語學習與專業知識結合起來,不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譯的綜合語言應用能力。在教學目標的設置上,要協調理論知識和教學實踐能力這兩個方面,統一教學、學習和實踐,突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二)完善教學體系,提高英語教學水平
高職英語教學沒有系統的教學目標和要求。隨著中學英語課程標準的改革,高職英語教學的趨勢和方向應相應改變,打破高職院校英語教學的傳統桎梏。語言基礎與實用性相結合,為高職學生英語教學提供了一個合適的教學體系。培養面向就業的英語專業學生的能力,引導學生了解英語專業學生就業能力的影響。教學與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和專業素養,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三)改革教學模式,引導綜合應用能力
為了適應社會發展和高職英語教學改革的需要,必須改革現有的教學模式。除了總結傳統教學的有效方法外,我們還應結合時代需要進行創新。例如,在交際法和任務型教學的幫助下,這兩種新的英語教學方法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語言使用能力,并繼續使用一些傳統的翻譯教學方法和背誦記憶的教學方法。主要強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課堂教學資源,積極開展課程和課外教學實踐的結合,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多元化地開展實踐教學活動,加強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培養他們自我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四)結合專業特點,分級評價,保證質量
高等職業教育的學生有多種形式,對不同類型的學生,我們首先需要分析他們的學習需求和能力,并根據他們的能力教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進行學習。根據學生的基本能力,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評價方法進行分層或分段,為不同專業的學生提供專業的英語教學。為了提高教學要求,加強教學力度,提高英語的實踐能力,學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利用有限的學習時間在專業發展中發揮有益的作用,從而獲得兩倍甚至多倍的成績,從而有效地保證高職英語的教學質量。
三、結語
高等職業教育英語教學改革應基于職業能力,根據英語教學的現狀,結合社會就業需求和商業經濟發展的趨勢,根據高職學生的專業體系、教學方法和教學原則,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對學習英語的興趣,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舒銳.基于職業能力培養的高職公共英語教學模式改革研究[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6,29(21):159-160.
[2]吳越.職業能力培養目標的高職英語教學模式改革路徑分析[J].英語廣場,2016(5):108-109.
[3]項湄.基于職業能力培養視角的高職英語教學模式改革研究[J].時代教育,2015(18):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