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平淮均輸法作為西漢乃至中國古代歷史上劃時代意義的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無論是從貫穿整個漢朝歷史的角度上,還是從后世的中華王朝來看,它都具有極其特殊而重要的歷史意義,但從整個西漢乃至后世的中華帝國時代來看,桑弘羊的平淮均輸法是失敗的。本文立足于西漢當時之國情,參考其被西漢確立到被廢除的經過,并從歷史學角度對平淮均輸法為西漢,以及其所根源的古代經濟思想論述對于整個西漢乃至后世中華王朝的施行意義。
【關鍵詞】宏觀調控政策;歷史意義;失敗;施行意義
【中圖分類號】K234.1 【文獻表示碼】A
公元前118年(元狩五年),西漢王朝與匈奴的全面戰爭開始出現局部白熱化的狀態,隨著匈奴開始逐漸被西漢軍隊戰略壓縮在了漠北一線,西漢的北方國防壓力開始減輕,但西漢國庫的逐漸萎縮鉗制了漢武帝對匈奴戰略進攻的進一步安排。一場帝國財政的改革便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為了服務漢武帝對匈奴戰爭的繼續中應運而生。
一、平淮均輸法的源流及當時之必要性。
平淮均輸法是由平淮法和均輸法兩部法律組成,其中的平淮法所依據的思想,最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越國范蠡對自然產物的價值觀和《管子》一書中對于物價輕重的理論,同時,桑弘羊綜合以上的思想同時以戰國時期李悝的“平糴法”為藍本開始了平淮法和均輸法的西漢帝國財政改革。當初均輸法服務于漢武帝對于匈奴戰爭的漢軍隊壓縮戰略,足見西漢當時財政之困難。
平淮法,在《史記》“平淮書”一文中的描述,是一種國家以稅收作為基礎,用商業收購的形式,儲存物資,貴時拋售,賤時收買,用以平抑市場商品價格的宏觀調控行為。
均輸法,作為平淮法的現行法律,其原意來自于《鹽鐵論·本議》中的“齊勞逸而便貢輸”,是封建帝國制國家進行宏觀調控行為的實體表現。
由于早在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漢武帝進行了“罷三銖錢,更鑄五銖錢。”這樣的貨幣改革措施,進而導致了“民多盜鑄錢,楚地尤甚。”整個西漢王朝出現了通貨膨脹。為了應對這一貨幣政策所帶來的損失,也為了擴充西漢王朝的中央財政實力,在第二年(公元前117年)漢武帝開始“下緡錢令而卜式”,即開始向工商業從業者開始抽稅,但是效果極其不好,最后是“百姓終莫分財佐縣官。”沒有一個人愿意上交緡錢。
漢武帝自元狩五年開始所面對的情況便是 “自造白金,五銖錢后,吏民之坐盜鑄金錢死者數十萬人,其不發覺者不可勝計,天下大抵無慮皆鑄金錢矣。”官吏和百姓私底下鑄造五銖錢的泛濫行為,以及稅源的間接性枯竭開始直接導致了整個西漢開始不斷地通貨膨脹,而且由于當時西漢在部分地區已經開始實行貨幣稅收,導致中央的現有可支配收入開始被民間的不法商販不斷擠壓。所以,整個西漢急需要一種行之有效的宏觀調控方式,對不斷惡化的經濟情況作出應對。
二、平淮均輸法的即時作用以及其當時之積極影響
公元前115年,漢武帝任命孔僅為大農令,任命桑弘羊開始擔任西漢大農丞并主持大農的事務,于是桑弘羊便開始試行了他最為后世所知名的平淮均輸法。
最開始,桑弘羊是“稍置均輸,以通貨物”,可以看出均輸法是在平淮之前就已經在西漢帝國中開始施行的。值得一提的是,桑弘羊的改革其實是在循序漸進中進行的,在當時他的改革最開始是以國家稅收作為后盾,在中央大農之下的各個郡國內開始設置均輸官,加強運輸力量,將各個地方上稅上交的貢賦中國家所必需的“上品”留下,然后其余的全部轉運到其對應物價相對較高的地方進行拋售。這在當時直接減輕了各郡國運送貢賦的煩難,也減輕了農民的勞役負擔。而且由于古代的交通運輸能力限制,之前的許多貢品其實在運輸的過程中就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貶值。均輸法施行之后,整個貢賦的過程時間開始縮短,很多的貢品都能按時出售,以保證當時西漢中央財政的可控制財富不會縮水。
在施行運輸法的第五年,桑弘羊開始施行平淮法,“置平淮于京師,都受天下委輸。”平淮法在當時是基于均輸法的補充,和現代國家的宏觀調控完全不一樣的是。整個西漢帝國優先施行了均輸法,然后再用平淮法作為補充。這是因為,要徹底地打擊富商大賈對中央政權的經濟威脅,不但要用均輸法緩解物價,更要通過平淮官對市場經濟信息的把控做到調控的萬無一失。
不得不說,這在當時看來可以說是一種非常前衛的做法,在當世就有人對桑弘羊的做法有異議,比如漢武帝最為寵幸的道士卜式就曾向漢武帝諫言:“縣官當食租衣稅而已,今弘羊令吏坐市列肆,販物求利,烹弘羊,天乃雨。”由于在西漢年間,道士的經濟支持大多來自于富商大賈,可見桑弘羊對于整個西漢商人階層的打擊之嚴重程度。
不過,我們需要看到的是,正是在桑弘羊的平淮均輸法的支撐之下,西漢王朝才度過了與匈奴戰爭的白熱化時期,并取得了不錯的成效,時載“天子巡狩郡縣,所過賞賜,用帛百余萬匹,錢金以萬計,皆取足大農。”漢武帝劉徹在當時漢匈戰爭的膠著期依然保持著到處巡幸的愛好,但是桑弘羊卻能支撐住他如此的耗費,并且還能夠讓當時的西漢帝國出現“山東漕粟益歲六百萬石,一歲之中,太倉,甘泉倉滿,邊余谷,諸物均輸,帛五百萬匹,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的罕見盛況。
后世的很多改革家、思想家,以及當代的政治家都給予了桑弘羊這一政策以不同形式的贊賞,比如唐代的劉晏就曾指出桑弘羊的平淮均輸法是“斂不及民而用度足”,和桑弘羊同時輔政漢昭帝的司馬遷也對其評價是“民不益賦而天下饒”,賈思勰更是對桑弘羊的平淮均輸政策給出了“益國利民,不朽之術”的高度評價。
三、平淮均輸法的被廢除。
公元前81年秋7月,時任西漢大將軍的霍光“罷榷酤官,從賢良,文學之議也。”即開始罷黜桑弘羊所進行的鹽鐵專營官員。第二年,霍光將卷入了燕王旦謀反旋渦的御史大夫桑弘羊滅門。自此,平淮均輸法以及其之前所施行的鹽鐵官營等西漢法律徹底被廢止。
其實平淮均輸法并非是如此的成功,在公元前115年均輸法開始施行之后,西漢帝國的中央財政壓力的確緩解了,但是整個帝國的百姓卻始終處于一個被極度剝削的狀態,就在其施行均輸法的第二年夏季,函谷關以東發大水,“關東餓死者以千計數”。說明其實平淮均輸法根本沒法在基本物資領域進行有效的調控,反而使得原本可以得到救助的人民在災荒之年,由于沒有了商人們融通糧食物資而大面積死亡。
而且從平淮均輸法的一開始,就伴隨著驚人的貪腐,當時有名的張湯自殺案件,里面所涉及到的商人田信,“輒先知之,居物致富”。可見,在當時的平淮均輸官吏中,其實存在大量依靠出賣國家經濟信息獲取利益的腐敗現象。
隨著漢武帝不斷擴大對外戰爭,公元前98年,西漢開始“初榷酒酤”即開始進行釀酒專賣。國家開始不斷利用自己稅收作為基底,瘋狂地滲透進入整個封建經濟的基礎中去,其結果是“武帝之末,海內虛耗,戶口減半。”直到最終廢除,西漢才正式步入西漢最后的“昭宣之治”。
四、總結
縱觀中國的整個古代帝國史,每一次當中央財政面臨赤字壓力之時,國家都是用稅收作為優先杠桿來進行調控,但是,如此大規模地介入經濟運行,自秦統一之后,桑弘羊的平淮均輸應該算是第一次。在它之后的兩千多年中,中華帝國的大多數改革家或者政論家都以此為藍本開始不斷地挽救其所在王朝的財政危機。但是,我們要看到的是,由于階級屬性的原因,他們始終都是站在剝削階層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并且在改革的執行之后又不斷地加重勞動人民的負擔,最終使得其自身所主導的經濟政策改革走進了難以拐彎的死胡同。
參考文獻:
[1](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2009.
[2](西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
[3](西漢)桓寬.鹽鐵論[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
[4](北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作者簡介:馮渝(1989-),男,漢族,重慶市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