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典籍翻譯是了解一國文明的重要渠道,也是傳遞和傳承一國文化觀和價值觀的重要工具。典籍翻譯深刻影響著一國的語言、文學和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典籍翻譯;文化;意義
【中圖分類號】H319.4 【文獻標識碼】A
典籍往往是一個民族文化最精華的部分,通過典籍外譯,可以讓世界真正、全面地了解一個民族的優秀品質、優良傳統和文化底蘊。我國的典籍翻譯從最初的佛經漢譯,到后來西方的《圣經》漢譯,再到今天的中國典籍外譯,每一個階段都體現了典籍翻譯的重要性。典籍翻譯對于我們漢語的語言和文化的發展意義重大,下面主要從典籍翻譯對語言、文學和文化的影響三個方面闡述典籍翻譯的意義。
一、典籍翻譯大大豐富了譯入語的詞匯的和語言
(一)典籍翻譯豐富了一國語言的詞匯
由于文化和語言的不同,一種語言譯為另外一種語言的過程中會出現對應的語言空缺問題,這是翻譯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典籍作為一國文化精華的凝結,極大地豐富了目的語的語言庫,為目的語的發展注入新的生命力。例如,在《古希臘神話》中出現的Trojan horse——特洛伊木馬,比喻意為害人的禮物;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意為災禍之源;Cupids arrow——丘比特神劍,意為愛情。這些詞語的譯入極大地豐富了我們漢語的表達方式。在佛經翻譯的影響下,很多漢語詞匯具有很濃的佛教意味,這些詞很大很大一部分成為漢語交際中的常用詞。如“世界”一詞其實是典型的佛教用語,“世”指時間,“界”指空間。《楞嚴經 ﹒四》中對“世界”的定義是:“何名為眾生世界?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汝為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在為世。”但在現代漢語中,“世界”已經成為我們描述所處環境的泛指詞。佛經翻譯一方面豐富了漢語語言詞匯,另一方面促進了漢語構的發展。中國先秦語言偏于四字結構,佛經翻譯者們汲取先秦語言的這一特點,在翻譯典籍時采用了大量的四言句,使經文讀起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如源自于《心地觀經﹒序》的“天花亂墜”一詞,以及源自《妙法圣處經》的“作繭自縛”一詞,另外還有因果報應、一面之緣、一塵不染、生老病死、對牛彈琴等已經得到廣泛普及的成語,都極大地豐富了漢語語言。
(二)早期的典籍翻譯影響著語言的音韻、語法和文體
典籍翻譯對語言的語法和文體的影響最主要體現在佛教翻譯中,佛經翻譯在中國翻譯史長達千余年,最初的萌芽是在東漢,當時出現了中國語言文字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人物許慎,他的《說文解字》是一部系統講解中國語言文字的起源的書籍。在語言的初步形成階段,語言的可塑性和發展潛力是巨大的,而佛經翻譯的出現必然會影響到中國語言的語法和文體。以佛教翻譯為例,佛教典籍翻譯對中國音韻學具有重要的影響,最重要的影響體現在四聲、字母和等韻圖表三個方面。在句法方面,佛經使用了大量的倒裝句、提問句及解釋句。佛經翻譯對漢語的影響最大的還在于對漢語文體的影響。 佛經翻譯的文體講求句子的節拍,這一點與傳統韻文不同,傳統韻文講究嚴謹的押韻,譯經者用字數整齊的句子代替押韻,使文體形成了不押韻的韻文,這樣的文字具有較強的節奏感,讀起來朗朗上口,佛教中稱此為為“變文”,即把佛經內容演變為便于人們講唱的通俗文本。隨著佛經的普及流行,為后來的小說、平話、戲曲等中國通俗文學奠定了十分重要的文體基礎。
二、典籍翻譯為文學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一)典籍翻譯為文學題材提供了新的選擇
如上文所提到的,文學題材是在文學發展早期逐漸確立起來的,所以對文學題材的影響也是主要體現在早期的佛經翻譯上。自魏晉南北朝時期佛經翻譯興盛以來,“志怪小說”這種新的文學題材在中國出現,這些小說記錄的內容大都涉及靈怪神鬼、地獄天堂、因果報應等,而這些都與佛教息息相關。中國明代小說《西游記》的文學題材更是受到了受佛經翻譯的影響。一方面小說的主線是圍繞著佛教的傳播展開的;另外一方面,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故事也大都取材于佛經。胡適認為,孫悟空的形象源自印度古代史詩《羅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孫悟空的神猴形象與印度文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佛經翻譯的影響下,中國很多文學即使不是直接取材于佛經,也都或多或少帶有“人生是苦”“生死輪回”“因果報應”等宣傳佛經的理念。
(二)典籍翻譯對文學語言和思想的豐富有重要的意義
典籍翻譯對文學語言的影響,一部分歸功于典籍原文的文學性,還有很大部分歸功于譯者譯筆的文學性。梁啟超在評論經翻譯時說到:“經譯家宗匠以極優美之國語為之譯寫,社會上讓人人嗜讀,即不信教者,亦靡不心醉于其詞績。故想象力不期而增,詮寫法不期而革新,其影響乃直接表現于一般文藝。”雖然是對佛經翻譯的評論,但是我們可以看出典籍翻譯對文學語言的影響力。以中國典籍外譯為例。1687年,比利時傳教士柏應理出版了《中國圣賢孔子》的拉丁譯本,包括《大學》《中庸》《論語》的譯文和注解。《中國圣賢孔子》對啟蒙時期的西方哲學和思想家的影響尤為突出,法國啟蒙思想家大多讀過此書。伏爾泰在《風俗論》中介紹孔子說,資料來源就是柏應理的這本書。英國政治家、散文家坦普爾(William Temple)在讀過此書后,極為推崇孔子的倫理思想,并將孔子的學說與希臘哲學相提并論。《中國圣賢孔子》是第一部比較完整的向西方介紹中國傳統文化的書籍。它的出版具有重大意義。
三、典籍翻譯促進了文化的傳播、交流和發展
圣經翻譯欽定本(1611)譯者在序言中對翻譯做了一番形象比喻:“翻譯就是把窗戶打開,讓光線進入房間;翻譯就是把貝殼撬開,這樣我們便可以品嘗里面的肉核;翻譯就是撩開窗簾,這樣我們便能窺見最圣潔的地方;翻譯就是打開井蓋,這樣我們便可獲得水源。”我們從這一連串的比喻中可以看出,翻譯給了人們互相了解各國文學文化的途徑,開闊了人們的視野,能弘揚各民族的優秀文化,也可以使各國民族文化獲得進一步豐富和發展的養分。以中國的典籍外譯為例,Hawks在翻譯《紅樓夢》時,為促進文化交流做了許多補償措施,在第一卷的附錄中對“金陵十二釵”做了詳細說明;第二卷附錄中有漢語律詩的韻律說明、中國的骨牌知識及賈母等人的牌局的說明;第三卷的附錄中說明了丫頭和小廝體制;第四卷附錄中做了有關中國八股文、琴與知音的說明。譯者做的這些精心的安排彌補了兩種文化中空缺的部分,促進了文化的交流,也受到英語讀者的廣泛歡迎,讓更多的英語讀者對中國文化產生了興趣。既起到了文化交流的作用,也對異國文化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三、結語
典籍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文化觀和價值觀,典籍翻譯是文化的傳遞和傳承,也是不同語言文化間交流和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們在接受和吸納他國語言和文化的同時,要維護好本國典籍中的優秀思想的傳播,典籍的翻譯本身就是反對文化霸權,維護傳統文化的生存空間,我們對待典籍翻譯要秉承公正客觀原則,在平等思想的原則下傳達和接收文化信息。
參考文獻:
[1]陳宏薇.翻譯教學與實踐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2]何強剛.筆譯理論與實踐[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3]胡顯耀,李立.高級文學翻譯[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4]劉宓慶.當代翻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
[5]羅新璋.翻譯論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6]王洪印.中國文化典籍英譯[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7]汪榕培,王宏編.中國典籍英譯[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
[8]謝天振.中西翻譯簡史[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董云(1986-),女,漢族,山東人,中學教師,碩士,山東省德州市陵城區一中,研究方向: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