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
【摘要】漢語與英語的差異最突出的表現在語音方面,語音中的非音質音位更能凸顯兩種語言的不同。音高、音重、音長在漢語和英語中起到不同的區別意義的作用。本文重點分析、對比英漢非音質音位的異同。
【關鍵詞】非音質音位;音高;音重;音長;英漢對比
【中圖分類號】H0-0 【文獻標識碼】A
中西方在語言表達、思維方式、文化內涵等各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異,語言尤為顯著。語音是語言的物質外殼,其中,物理屬性更能凸顯兩種語言的不同。音位是具體語言中具有區別意義的最小語音單位。音位是以音素為材料,從音質的角度來分析的,叫音質音位。在語音體系中,除音質音位外,還有一些區別意義的語音手段,是從區別意義的音高、音重、音長等來劃分的,被稱為非音質音位,也稱超音段音位。語言中常見的非音質音位有音長、聲調、重音、邏輯重音、語調等。以上這些語言的韻律特征,它們的使用不僅能使人們說話顯得抑揚頓挫,而且它們本身還可以傳達語義。沒有韻律的語言是枯燥無味的,如果老師講話慢條斯理、語調平淡,學生往往會不知所云。本文就漢語與英語在非音質音位的各方面進行分析、對比,以見不同。
一、音高
在非音質音位中,我們最熟悉的是由音高構成的音位。音高就是聲音的高低。漢語中,聲調具有絕對的辨義功能,它是由聲音的高低變化表現出來的,聲母韻母相同,聲調不同,意義迥異。王力先生指出:“中古漢語的形態表現在聲調的變化上面。同一個詞,由于聲調的不同,就具有不同的詞匯意義和語法意義。主要是靠去聲來和其他聲調對立。”;“就動詞來看,聲調的變化引起詞性的變化特別明顯,凡名詞和形容詞轉化為動詞,則動詞念去聲;凡動詞轉化為名詞,則各詞念去聲。總之,轉化出來的一般都變為去聲。”(王力:211)例如:以衣衣我,以食食我。其中第一個“衣”(yī)和第一個“食”(shí)都是名詞,其聲調分別為陰平和陽平;第二個“衣(yì)和第二個“食”(shì)都是動詞,其聲調變為去聲。
同一個音可以有五個不同的聲調,它們的元音、輔音以及組合順序是一樣的,只是由于音高變化不同才使它們成為語音形式不同、意義不同的五個語言單位。聲調不同,詞或語素的語音形式就不同,因而意義也不同。對我們漢語母語者來講,聲調起區別作用是很容易理解的。現代漢語用聲調區別詞性雖不及中古漢語時期盛行,但在一部分詞中,仍然存在用去聲區別詞性的現象。例如,喪,讀陰平調為名詞,“喪事”;讀去聲調為動詞,“喪命”。
英語學習有遇到聲調的問題嗎?一個英語單詞morning,我們念morning(35)和morning(51),都是表示早晨的意思,并沒有表示兩種意義。這是因為聲調在英語中不會影響語義,把一個詞念成morning(35)和morning(51)也許只是個人的喜好,也許是語境的需要,但不會改變這個詞的意思。這與漢語有本質的區別,因為漢語是聲調語言,而英語是語調語言。因此,聲調成為英語母語者學習漢語的一個重點和難點。
二、音重
音重就是聲音的輕重或者強弱。語音的強弱同呼出的氣流量的大小和發音時用力的程度有關。人們在說話時每一個音節上所使用的力度是不同的,所以產生了重音。重音又分為詞重音和句重音。詞重音是指在非聲調語言中,一個詞的音節重音一般具有區別詞義的作用。英語中每個詞的重音位置是確定的。口語中, 重音的位置搞錯了, 會影響交際的順利進行。如果把There is no particular reason given.(沒有提出特別的理由)這句話中的particular一詞的重音從第二音節換到第一音節, 聽話人就可能誤會為There is no particular reason given.(沒有提出絲毫理由)在英語中,多音節詞一般都是有重讀、有輕讀,輕重音節交替出現的。同樣,在一句話或一個短語中,通常也是有些詞重讀,有些詞輕讀,輕重音節交替出現的。一句話中重讀的詞就叫句子重音。句子重音的位置與重讀詞的重音位置是一致的。也就是說,如果一個詞在語句中有句重音的話,句重音就落在這個詞原來的重讀音節上。句重音是在語句中常常落在一個需要強調的意群上,也稱為邏輯重音。重音顯得突出,是因為發音時說話人在這個音節上提升了音高、響度和長度。詞重音是英語非音質音位常見的表現形式,它有區別詞的語音形式從而區別意義的作用,語言學把這種能區別詞的語音形式的重音叫作重位或勢位。英語中重音可區別同形異義詞、詞性和詞義。例如,subject重音在第一個音節,意為“學科”,重音在第二個音節,意為“使服從”;content重音在第二個音節,是形容詞,意思是“滿足的”,重音在第一個音節是名詞,意思是“內容”。這是因為英語用重音來區別詞的語音形式,其位置的變化有時會改變一個語音序列的語義。例如,tightrope,意思是“雜技演員用的鋼絲”;tightrope意思是“拉緊的繩索”;White House是“白宮”;white house是“白色的房子。然而,這種具有區別意義的詞重音在漢語是沒有的。
有時候說話人會特意改變重音位置以求表達特別的意思。例如,說“I am glad to see you.”(很高興見到你)時,如果想表達我們對其他人不感興趣,只想見聽話人,就可以把重音放在最后一個音節上:I am glad to see you。如果想表達自己才是真正相見聽話人的人,就可以強調第一個音節:I am glad to see you。在聲調語言中,重音一般只代表語氣,而不區別詞義。漢語中,句子的某些需要突出或強調的詞語也要重讀。同一句話,由于重音的位置不同會表現出不同的意思來。例如,說“我知道你會唱歌”時,如果想表達是說話人知道對方會唱歌,就把重音放在第一個音節上:我知道你會唱歌;如果想表達說話人已知道對方會唱歌,不會再隱瞞,就把重音放在第二個音節上:我知道你會唱歌。
在漢語中,詞重音不具有區別語義的特征,而輕聲卻有區別意義的重要作用。例如:他的孫子在工廠當工人;孫子是一位理論家。這兩句中的“孫子”都是名詞,但詞義不同。前一句的“孫子”是指兒子的兒子,“子”是虛語素,讀輕聲;后一句的“孫子”是人名,這個“子”古代表示對人的敬稱,不是虛語素,讀上聲。所以說,漢語中重讀和輕讀的強弱對比沒有英語那么明顯。從功能負荷量的角度來看,英語詞重音的作用與漢語的聲調近似,但英語使用詞重音區分詞性和詞義遠沒有漢語廣泛。
由于漢語與英語在重音方面的差異,重音的掌握就成為了漢語母語者學習英語的困難。我們在學習英語時,常常忽略英語的重音,從而難以掌握說話人的重點和節奏。說英語的人往往覺得漢語的節奏過于單一,每個音節的高低長短幾近一致,一句話說出來讓人感覺像是一隊士兵在列隊齊步走。說漢語的人感覺英語很有樂感,每個音節高低不等,抑揚頓挫,感覺象是一隊高低胖瘦不同的人走在一起。
三、音長
音長就是聲音的長短,它取決于發音體振動的持續時間的長短。在漢語中,音長不具有區別詞的意義的作用。漢語中用元音的長短區別詞義不常見,但是在某些方言中是存在的。一個音節的發音長短,只取決于說話人的聲音。一個詞聲音的長短不能區別意義。例如,我們把“電腦”用一秒鐘說完,與用一分鐘說完,聽話人聽到的都是相同的意思。而英語中,很多元音用長短不同來區別詞的語音形式,這類用元音的長短來區別詞的語音形式,在語言學中叫時位。元音的長短在英語中具有辨義功能。例如,beat/bi:t/的意思是“打”;bit/bit/的意思是“少許”;seat/si:t/的意思是“座位”;sit/ sit/意思是“坐下”。這種長短音的對立造成了詞的意義的區別。
四、漢語與英語的非音質音位對比
英語的非音質音位最顯著的特征是重音,漢語的非音質音位最顯著的特征是聲調。這兩種語言的非音質音位表現形式也存在一些共同的表現手段。如,輕重音和元音的長短也是英語漢語的非音質音位的表現形式;在辨義功能上,英語的重音、元音的長短都具有辨義功能,漢語的聲調有絕對的辨義功能,同時漢語中存在一定數量的以輕重音表達詞義的想象。在某些漢語方言中,元音的長短同樣具有辨義功能。但是從功能負荷量的角度看,英語使用詞重音區分詞性與詞義遠遠沒有漢語利用聲調區分詞義那樣廣泛。
進行漢語和英語的非音質音位的對比,是在學習對比語言學之后,了解了一些語言對比的基本方法和過程,在此基礎上進行的淺顯的英漢對比。這個對比的過程不僅可以回顧以前學習英語時的知識,而且還增進了對英漢兩種語言的認識。筆者認為,語言的對比不僅僅是知識層面的對比,也是民族之間的思維和特性的對比。
參考文獻:
[1]王力.漢語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80.
[2]胡壯麟.語言學教程(修訂版中譯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3]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