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玲
【摘要】在世界舞蹈藝術中,中國古典舞與西方芭蕾舞之間有著鮮明差異性,兩種舞蹈藝術成為中西方舞蹈文化的典型代表。本文對兩種舞蹈展開了對比分析,窺探出舞蹈藝術形式在諸多方面存在的差異性,從而較為準確地把握中國古典舞與芭蕾舞的風格特點,達到對兩種舞蹈的深度認識。
【關鍵詞】 中國古典舞;芭蕾舞;對比分析
【中圖分類號】J732 【文獻標識碼】A
舞蹈藝術是一種充分運用舞蹈語言、表情,從而塑造出一種具有動態性形象的藝術表現形式,其主要的表現手段是經過改造之后的人體動作,舞蹈藝術最根本的作用在于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舞蹈的風格多種多樣,表現出的舞蹈藝術語言也會有較大差異。舞蹈藝術屬于一種表演藝術,從形式上來看,其利用各種復雜的身體動作,并配合適合的音樂和服裝道具等外在因素,從而展現出獨特的審美特質。舞蹈藝術在社會發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在運動、社交、禮儀和祭祀等社會活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人類文明起源前,舞蹈在儀式、禮儀、慶典和娛樂方面占有很重要地位。中國古典舞與芭蕾舞二者之間同樣在肢體表現方面存在著鮮明差異性。
一、中國古典舞
中國古典舞是經過長時間的發展而形成的一種獨特的舞蹈形式。它在早期的發展過程中,充分吸收了我國傳統的民族舞以及雜技表演和武術等藝術表演形式。與此同時,有效融合了我國不同地區以及不同民族和不同階段的藝術精華,中國古典舞的肢體表現與我國傳統文化的形成相契合。中國古典舞體現著我國歷史文化的精髓,和諧謙卑的中庸處世之道,在中國古典舞含蓄流暢的肢體上表現得淋漓盡致,體現出內斂沉靜的藝術形態,而且這種藝術形態在我國悠久的書法經典中也有所體現(如張旭、懷素的草書,王羲之的行草,歐陽詢大氣圓潤的楷書等)。中國古典舞具有三大特點:“S”形肢體特征、“劃圓”動律和剛柔相濟的動作糅合,這三大特征集中表現了古典舞行云流水、連綿起伏的動律特點,追求沖靠、含仰、擰傾、圓曲的舞姿風格,獨特的肢體動作寓意了東方文化卓爾不群的內涵和韻味。除此以外,我國古代哲學家普遍認為,“氣”是萬物的根本所在,盡管氣是難以被真切體驗到的東西,然而,在古典舞之中卻成為一種最為根本的美學觀點。“氣韻”成為中國古典舞中的獨特審美追求,并且具備了由“氣”而產生的“神”,韻律之中包含著“神”,這就突出了中國古典舞蹈的內涵,賦予了舞蹈藝術以鮮活的靈魂,從而展現了無限的古典舞的藝術魅力。
二、芭蕾舞
芭蕾舞是歐洲古典舞蹈的經典之作,其萌發于歐洲的文藝復興,到了17時期后半期,芭蕾舞開始在文化氣息濃郁的法國流行開來,并且不斷呈現出職業化的發展趨勢。芭蕾舞的經典之作有《天鵝湖》《仙女》《胡桃夾子》等。芭蕾舞是用音樂、舞蹈手法來表演戲劇情節,芭蕾舞具有可視性、流動性、審美性的特點。芭蕾舞給人最直觀的印象是高高踮起的腳尖和舞者修長的線條之美,它向觀眾展示著輕盈、高貴的氣質,用腳尖站立翩翩起舞的芭蕾舞女演員,給觀眾一種輕松愉快的藝術享受, 芭蕾舞大多表現貴族生活及神話幻想,彰顯王子與公主的氣質及紳士風度。最重要的特征“開”是芭蕾藝術的精髓:“開”的含義是舞者在表演過程中,應該從肩、胸、胯、膝、踝等部位向外對稱打開,芭蕾舞尤其要求舞者的兩腳向外成180度展開。芭蕾舞肢體表現受西方文化思想的影響,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優雅的舞姿、輕盈的舞步、連綿不斷的旋轉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外開和直立的平衡,輕松而自如的舞姿動態,展現出高雅的舞蹈藝術語言。芭蕾舞之美,靜時傲然挺立似松柏,穩如泰山,氣宇軒昂,動時輕盈流暢似楊柳。芭蕾舞具有極強的觀賞性,其優美的舞姿給觀眾以強烈的視覺震撼,舞者的每一個舞姿都展現出卓爾不凡的美感,帶給觀眾以美的享受。流暢舒緩的音樂、動靜結合的舞步,芭蕾舞始終堅持以優美的舞姿展現出生活之美,觀眾通過欣賞過程感知芭蕾舞的內涵之美,并且結合自己的豐富想象力引起感情上的共鳴。
三、音樂分析
中國古典舞和芭蕾舞在音樂運用方面同樣存在著差異,此種差異主要體現在音樂節奏上。在我國古代音樂方面,與舞蹈相配合的音樂記載較多,主要是由于我國古典名曲在音樂節奏方面的表現較隨意和自由,中國古典舞的音樂節奏更多地表現出一種彈性節奏,演奏者自身的情感和心理狀態在節奏的變化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所以,古典樂器依然是古典舞蹈在樂器配備方面的不二選擇,其在上與中國古典不能保持完全相同。而芭蕾舞劇則完全不同,對于芭蕾舞劇而言,其舞蹈編排和劇情的重要性自然是不可否認的,但是其最重要的因素當屬對于音樂作用的極致性發揮。芭蕾舞劇中的音樂一般都是現場伴奏,舞蹈和音樂居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觀眾在欣賞的過程當中也會同時完成對音樂的聆聽和對舞蹈的欣賞。實際上,在芭蕾舞劇中,造就了很多知名度較高的著名樂章,被人們廣為傳頌,稱為音樂的代表之作。例如“四小天鵝舞曲”“花之圓舞曲”等既是舞劇的代表之作,也是難以超越的音樂經典。因此,音樂的作用在于表達那些舞蹈難以表達的劇情變化和情感變化,從而對觀者內心產生相當深刻的影響。
四、舞蹈服裝
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古典舞在著裝方面始終保持著端莊含蓄的特點,“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內在美與西方服裝文化存在明顯不同,中國古典舞蹈非常重視服飾道具的合理利用,僅“袖”這一因素就分為水袖、蝶袖和中袖。服飾道具不但能夠體現民族的審美特質,而且還具有獨特的畫面感。芭蕾舞在服飾道具上非常注重舞者形體的線條感和輕盈感。對芭蕾舞的體態美與動態美的展示能夠起到較大的幫助。歐洲的芭蕾舞服飾演變呈現出的趨勢是裙子愈發變短、變緊。十五世紀到十六世紀,西方芭蕾舞還處于發展的探索階段,其在舞蹈服裝上秉承的是豪華的原則,到了十七世紀,男演員大多身著配有金屬絲箍的短裙,女演員穿的是鯨骨裙,兩者都顯得較為笨重,后來經改良,浪漫主義時期出現了白紗裙,這種白紗裙即露肩式的連衣裙,其后舞裙變得越來越短。最后,短裙被定為芭蕾舞標準服飾。
五、情感表現
舞蹈表演是一種重要藝術形式,僅僅有外部的表演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演員內在的提煉和升華,而內在的情感很多時候都是通過表情展現出來的,準確而豐富的情感投入與優美的舞姿相輔相成,將極大地調動觀眾的情感因素,增強舞蹈的表達效果,更能突出舞蹈本質內涵和藝術感染力。因此,舞蹈情感對于舞蹈的表達而言是至關重要的。眾所周知,東西方文化在形式和內涵上均存在較大差異,因此,人們在內心情感的表達方式上也存在很大不同。舞蹈是一種內心情感的外在表達方式,我國古代莊子的思想為古代樂舞的發展提供了靈感。比如,我國古典舞展現出的柔和之美和中和之美正是我國中正平和思想的反映。與中國的古典舞相比,芭蕾舞并非是以舞者的情感為基礎的。對于舞蹈的情感絕大部分是以劇情發展的需要,配以燈光、音樂等來完成的。芭蕾舞之中時常會出現一些啞劇手勢,用于表達劇情。一些啞劇語言為芭蕾舞以獨特的形式表達故事情節提供了素材,觀眾通過啞劇手勢可以更加準確地理解人物豐富的情感世界。比如,舞者以手按左胸代表的含義是“愛”,雙手攤開表示的是“詢問”,雙手握拳交叉于身體的前方則表示的是“死亡”等。所以,情感表達在舞蹈表演中非常重要,通過表演者的喜怒哀樂將音樂的情感展現出來,更能夠引起觀眾的共鳴。
綜上所述,通過對中國古典舞和芭蕾舞在肢體表現、音樂運用、舞蹈服裝、情感表現這四個方面展開探究,發現在兩種舞蹈之間具有著諸多不同之處,而諸類差異則主要是由于中西方兩種文化不同所形成的,反映出中西方文化精神內核與意識形態。因此,在對中國古典舞和芭蕾舞之間存在的差異進行分析之時,本人也注重從文化的視角予以把握,所以新時期在對兩種舞蹈進行傳承和發展期間,同樣應當從文化精神層面予以考慮,這會對兩類舞蹈的藝術本質認識更加深刻。兩種舞蹈不但表達人物的內心情感,同時也表達了人物的思想,這種思想是深刻的,富含哲理性的。在歷史上形成的民族傳統和民族情趣、民族對美的感知和理解、人們的審美標準,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人們對于舞蹈的審美感受。舞蹈藝術能夠使人們更深刻地了解生活的本質,能夠在心靈上給人以美好的希望和向往,從而激發起人們改造現有生活,創造更加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勇氣。除此以外,舞蹈藝術還能夠使人體會到美的含義和真諦,從而在享受美的過程中收獲快樂和滿足。
參考文獻:
[1]陳霖,劉群.中西方舞蹈美學觀念的比較研究[J].大舞臺,2013(11):59-60.
[2]鄭麗蓮.中西古典舞藝術比較[J].大眾文藝,2010(23):94-95.
[3]付秋雯.中國古典舞與歐洲芭蕾舞表演差異研究[J].大舞臺,2010(11):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