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中國傳統手工藝,內畫鼻煙壺僅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其以天然水晶、瑪瑙、玻璃等透明或半透明材質磨制成的小瓶子為載體,以內畫技術為再現手段,描繪山水、花鳥、人物等主題,在中外廣受歡迎,是中國內畫技藝的典型案例。分析其原因,雍正、乾隆年間,鼻煙壺盛行,將內畫技藝與其融合,為鼻煙壺贏得中國多種工藝之大成的“袖珍藝術品”的美譽。本文從其技藝、藝術語言、發展等方面對內畫鼻煙壺展開探討。
【關鍵詞】內畫;鼻煙壺;藝術語言潛力
【中圖分類號】K875.2 【文獻標識碼】A
一、內畫鼻煙壺的藝術特征
鼻煙盛行于17世紀的歐洲,隨后傳入了中國。在雍正、乾隆年間,兩位皇帝嗜聞鼻煙,因此鼻煙壺盛行,社會對鼻煙壺的審美追求也隨之提高?!吧嫌兴茫卤厣踔薄R粫r間鼻煙壺成為了身份和財富的象征,將內畫技藝和鼻煙壺融合在一起,被世界稱贊為“中國一絕,鬼斧神工”的內畫鼻煙壺應運而生。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項,內畫鼻煙壺僅有二百多年的歷史,算不得是一位“老人”,但其集繪畫、書法、篆刻、鑲嵌、燒瓷、剔漆等技術于一體的特殊藝術性,一直以來廣受中外博物館及各國收藏家的青睞。內畫鼻煙壺原材料多用天然水晶、瑪瑙、玻璃等透明或半透明材質磨制成的小瓶子作為底瓶,用特殊工藝制成的毛筆為工具,蘸各種水墨、國畫顏料或各種釉料等在瓶內繪制。其最早起源于北京地區,后來發展成為四大流派,即北京的京派,山東的魯派,河北的冀派,廣東的粵派。四大流派受地區歷史、文化、經濟、原材料等的因素影響,形成了具不同風格特色的內畫鼻煙壺。
作為古都的北京,文化底蘊深厚,百業興旺,經濟發達,人才濟濟,這也就為內畫鼻煙壺的誕生提供了社會環境。其工具多為竹筆、柳木筆,內畫瓶富含文化氣息,內涵深遠、古樸渾厚、色彩典雅是其主要藝術風格。魯派的畫工主要集中在山東的博山,線描流暢,構圖豐滿,富有地方特色,用瓷器上的釉彩在鼻煙壺的內壁上作畫,燒制而成,防潮防水且耐用,風格淳美質樸,粗獷豪放。博山地區盛產琉璃,琉璃本身晶瑩的質感給人以色彩明快、節奏巧合之感。冀派出現較晚,但其對內畫鼻煙壺的研究和發展影響最大。其工具為經過改良的金屬桿勾筆,利用國畫色和油畫色綜合表現手法模擬多種畫面效果,在人物肖像方面創作上尤為突出。冀派的內畫鼻煙壺的藝術風格可用四個詞概括:立意深遠、技藝精湛、書畫并茂、雅俗共賞。以當地嶺南派國畫為基礎,吸收部分京派繪畫技法,形成了獨特的粵派內畫,裝飾華貴,色彩艷麗是其典型的藝術特色。
四個流派互相切磋,共同發展,使其在世界中占據一席之地,散發著輝煌光芒。隨著時代發展及內畫大師的不斷反思,逐漸將內畫技術與內畫藝術區別開來,使之從一種繪畫技法逐漸發展成為一門單獨的藝術存在。
二、藝術語言
內畫鼻煙壺“內”的內容題材豐富,花鳥、山水、人物、神話故事、歷史故事、書法,以及各種吉祥圖案,作者在創作時將自己對內容的理解以及情感注入其中,使一個沒有生命的瓶子有了深刻的內涵,富有生命力。在只手可握大小的空間里,繪出世間萬象,達到了“寸厘之地,具千里之勢”的藝術效果,吸引著無數中外愛好者收藏和使用。猶如古代詩人寄情于山水,現代內畫藝術家寄情于瓶內,內畫瓶出自不同的藝術家,因而藝術風格也迥然各異。近年來,內畫技藝不斷改革和發展,逐漸形成新的藝術風格。一件作品的藝術性要大于該作品的商品性,就必須摒除抄襲,因此,內畫大師們既打破原有臨摹、抄襲的模式,以自由的創造精神進行創新發展變革,更加深入挖掘其藝術創造力,轉變其藝術觀念,更新藝術樣式,加強其藝術語言的表現,使內畫鼻煙壺同樣具有“時代精神”。
內畫鼻煙壺曾輝煌一時,中外聞名。但在當今社會來看,內畫鼻煙壺發展事勢態甚是不佳,很多人仍舊不知道此項工藝,同時傳承的方式也很匱乏。探究其原因,其分布地區相對分散,相互間聯系不夠密切,對內畫鼻煙壺沒有進行大規模宣傳;內畫鼻煙壺傳承人社會地位和經濟狀況不容樂觀,社會對其保護和支持力度不夠;內畫鼻煙壺傳承人之間聯系較少,沒有形成規模,有的遠赴海外,有的則另謀其他生計,內畫鼻煙壺失去了有組織性的藝術沃土,使其藝術影響力日益下降從而削弱了消費市場,因而直接導致了內畫鼻煙壺藝術家們的流失。因此,想要獲得發展,需從自身開始改變,四大流派在原基礎上加以創新,不僅僅停留在原來的山水、風景等繪畫內容,融合當地地區特色,加上原創元素,同時在筆法、繪畫筆觸、暈染等繪畫技巧上加以創新,提高自身藝術性。加強地區間聯系,聚集地區內各內畫瓶藝術家,互相切磋技藝,促進共同進步。加大宣傳力度,利用多種新型宣傳形式,增加藝術家、地區及內畫鼻煙壺本身的知名度,提高其社會地位。增加內畫鼻煙壺在完成過程中的科技含量,使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有機結合,與時俱進,增強其社會競爭力。使中國內畫鼻煙壺逐步發展壯大,為中華傳統文化增色添彩。
三、未來發展潛力(地位,地區產業發展、紀念品)
隨著內畫鼻煙壺作為鼻煙容器作用的消失,它逐漸發展成為一種反映中華文化的藝術結晶被世人珍藏。大師作品更多的是配上一張收藏證書用來收藏,加大對各位內畫藝人的宣傳,提高其收藏價值,吸引更多收藏家的目光,提高了內畫鼻煙壺的知名度。
內畫鼻煙壺是一種兼具技術性、美觀性和藝術價值的工藝品,在社會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它仍在社會藝術品中占據一席之地。內畫鼻煙壺曾在世界上風行一時,其未來發展也具有極大潛力。各地區可發展成為地區產業,形成產業鏈模式,打造地區特色文化產業,合理并充分利用深厚的文化底蘊及豐富的人文資源等優勢,將文化優勢轉變為產業優勢,增加當地經濟收入。同時,可將其發展成為旅游紀念品,充分展現地區文化特色,打造具有代表性的旅游產品,代表地區文化產業的發展。同時,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項,同樣可以代表國家形象。將內畫鼻煙壺的地位上升到國家典型藝術品代表的層面,作為國寶級藝術品來發展,有利于加大對內畫鼻煙壺的重視和對外宣傳。
未來內畫鼻煙壺要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方能實現內畫鼻煙壺真正藝術意義上的創新發展,從而進一步豐富內畫鼻煙壺的藝術價值和表現形式,增強他的藝術感染力。同時,在增強內畫鼻煙壺的表現形式時也要注重市場需求的多元性,使其跟上時代的腳步,用創新的形式和其內在的底蘊,吸引更多的收藏家和愛好者收藏。
四、結語
內畫技藝題材的局限和用途的依附關系被人們誤識,造成了世人對內畫的偏見,我們應當正視內畫藝術的傳統價值,用自己微薄的力量重塑內畫藝術的新形象,開拓創新出內畫鼻煙壺新的傳承方式,尋找內畫藝術發展的新脈絡。內畫鼻煙壺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產品,它既是民族文化的成果,又是文化與技術相結合的物質成果。中國內畫鼻煙壺被譽為“方寸之間,別有天地”,是我國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堪稱中華民族文化瑰寶。在全球文化日益多元化的時代,應當豐富其傳承的方式,讓內畫藝術作為一門民族的、獨特的、完整的、綜合性的藝術,讓內畫鼻煙壺成為藝術家思想感情、精神風貌、藝術想象力的結晶,成為名副其實的反映中華文化的藝術結晶,讓其在這個科技飛速發展的互聯網時代仍在藝術品中占據一席之地。
參考文獻:
[1]董季群.中國傳統民間工藝[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2]宋海洋.鼻煙壺[M] .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5.
[3]董重里.鼻煙壺鑒賞寶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4]李竹.寸天厘地乾坤大[J].東南文化,2002(8).
[5]王冠宇.內畫鼻煙壺藝術漫談[J].古玩,2005(7).
[6]李克昌.現代內畫藝術源與山東[J].山東工人報,2006(8).
[7]吳瓊.傳統手工藝產業的現代化改造[J].裝飾,2007(2).
作者簡介:劉偉婷(1992-),女,漢族,山東省煙臺市,青島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紡織品裝飾設計與民間美術方向研究。
指導老師:侍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