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藏族文學豐富多彩,問世之早,數量之多,僅次于漢族。早在1300年前,藏族著名領袖松贊干布在時,就成功創制了藏文,從那時起撰寫和編譯了大量的歷史、科技、宗教、文化、天文歷算、醫藥衛生、語言文字等著作,形成了中外聞名的藏文化寶庫,學術界稱為“藏學”。
【關鍵詞】藏族文學;歷史時期
【中圖分類號】J809 【文獻標識碼】A
由于藏族有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中央政權的強弱對藏族社會和藏族文學同樣有深刻的影響,在梳理脈絡的過程中會看到,藏族文學的發展與漢族文學、印度文學、尼泊爾文學相關,所以,一共將藏族文學分為了五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是“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時期的藏族文學”。這一時期主要有神話、詩歌傳說、故事、史傳文學、《巴協》等。在新石器時代和銅石并用的時代,青藏高原就出現了人口。按照藏族的神話來講,藏族的祖先是由獼猴演變而成的,后來分成色、牟、董、東、查、楚,一共六個支系,經歷了十個不同的時代,后來形成了四十小邦、十二大邦。原始社會的文學主要是詩歌和散文形式流傳的神話和歌謠,藏族神話大體分為三類:關于大自然的神話、關于人類起源的神話、關于勞動生產的神話。展現了對大自然奧秘和人類社會生活現象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充滿瑰麗的幻想和想象,以深厚的現實生活和客觀現實為基礎。
吐蕃時期,文史哲學不分家,樸素自然,簡潔明暢,多采用散文與歌謠間雜的文體,有很多被記載在敦煌莫高窟的卷宗里,遺失頗多,還有一部分的卜辭,在贊普略傳里是詩歌和散文交織起來的“說唱體”,還有一些吐蕃以后的詩歌。如《西藏王統計》《賢者喜宴》等。傳說主要分成三類:史事傳說、人物傳說和風物傳說,故事方面有敦煌記載的藏語故事和史語故事,史語故事包括一般故事、婚姻愛情和贊美友愛互助的故事,其中一般故事受到印度文學的影響。史傳文學則是圍繞著戰爭與統一、人物刻畫較為生動,敘事虛實結合。
《巴協》是藏族古代典籍中的重要名著,是巴·賽囊書寫的,是吐蕃時期著名贊普赤松德贊的名臣。這本書描寫的是赤松德贊和赤松德贊兒子兩代的一個事跡,里面有唐蕃的友好交流、還有苯佛之爭,還編譯了《尚書》《春秋后書》《羅摩衍那》。
第二個階段是分封割裂時期的藏族文學,吐蕃王朝自朗達瑪死去后,陷入分封割裂的時期,奴隸制度已經解體,在發展過程中產生分化與兼并,少數人成為農奴主,大多數人淪為農奴,宗教上形成了噶當教派,其他教派還有寧瑪派、噶舉派、薩迦派等。以寺廟為道場,傳習佛法,講授“五明”,可以分為“大五明”和“小五明”,具體內容為工藝學、醫學、聲律學、正理學、佛學和修辭學、辭藻學、韻律學、戲劇學和星相學,并利用文學進行宣傳和辯駁。作家詩方面出現了兩個流派《米拉日巴道歌》和《薩迦格言》;民間文學方面,偉大的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產生并廣泛流傳,它是由誕生史、降魔史和地獄之部組成,主要以分布本的形式出現,是世界上最長的英雄史詩。
《米拉日巴道歌》作者是貢嘎堅贊,包含治國之道、處世哲學及其他。“伏藏”是“藏法的意思”,相傳為吐蕃時期的人將著作埋藏在某些地方。有名的是《瑪尼全集》和《柱下遺教》,《瑪尼全集》包括經部、教習部和教誡部,《法王松贊干布傳》《柱下遺教》《松贊干布王廿一行》,都是歌頌松贊干布事跡的,有很多的神話傳說、動人的抒情長詩。這個時期有名的故事是《平官頭》《長角的國王》,書面故事集《喻法寶聚》《薩迦格言注解》。此外,《藏文大藏經》里也有一些文學作品,同樣有很多的詩歌、傳說。
第三階段是封建農奴制前期的文學。在漢文化的影響下,繼承藏族寫史的傳統。民間文學方面形成了藏戲,詩歌和傳記也大量涌現精品,如《宗喀巴詩集》《宗喀巴傳》《唐東杰布傳》,文學風格方面受到了印度《詩鏡》的影響。《詩鏡》主要包括文章體裁、意義修飾、文辭修飾及缺點,藏族學者進行補充、修正和發展,促使作家詩方面出現了與“道歌體”“格言體”鼎足而立的“年阿體”。歷史文學分成三部分:王統世系史、貴族豪門家族史、宗教發展史。著作首推《西藏王統記》和《賢者喜宴》。
《賢者喜宴》作者巴臥·祖拉陳哇,內有五大編、十七章,包絡世間的形成、古印度簡史、佛教發展及發展情況、印度王統、吐蕃王統史等,記載了達日年賽和他父親鐘年德日王的傳說和一些地方風俗。《米拉日巴傳》是一部紀傳體小說,出現了宗喀巴、桑吉堅贊等宗教改革大師,次數就是桑吉堅贊所寫。寫作意圖是。顯示米拉日巴“苦修妙法”“即身成佛”教導人們信仰佛法,出家修行,以求解脫。《瑪爾巴傳》描寫了噶舉派的創始人瑪爾巴一生三次前往印度學法的生動事跡。作家詩有宗喀巴的詩,有贊頌、勸化、祝福等內容,有年阿派的特色,佛理哲理通俗易懂、精雕細琢,形式多樣化的特點。再者,藏文《羅摩衍那》以印度有名史詩《羅摩衍那》的主要故事為情節,以詩歌形式寫成的藏文敘體詩。《甘丹格言》第一部分區分賢者和愚人的區別;第二部分是詳論;第三部分是總結性的。藏戲,是由唐東杰布發明的,這段歷史主要反映藏戲與民間歌舞的關系、藏戲與民間藝人的密切關系以及與個別熱心提倡者的關系,表現了民族團結,反映了現實斗爭。
第四階段是封建農奴制后期的文學發展。封建農奴制從全盛走向衰落,三大領主與廣大農奴制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清朝過問了邊疆一些重要問題,西藏地方行政機關是以當時藏傳佛教格魯派領袖為首的噶丹頗章掌握政教大權,要分為鴉片戰爭前和鴉片戰爭后來看待。這一時期的文學沿著兩條道路;一條是現實主義;一條依舊是傳統文學,辭藻華麗的“年阿體”,詩歌和文學涌現了大量的反帝反封建。傳統史學方面出現了《西藏王臣史》,記載了很多文化和傳說,但是內容有所不同,比如,認為使節是松贊干布的化身,以及王妃搶奪金城公主所生孩子等,以及比斗法力的宗教神話、軍事斗爭等,是講述西藏地方發展較為全面系統的書。《頗羅鼐傳》記載了抗擊準葛爾部的侵擾、平定統治階級內部的叛亂、剝削階級內部財產和權勢斗爭、佛教唯心主義思想等。
《多仁班智達傳》是作者多仁?旦增班覺寫他自己和其父班智達的自傳體傳記,記述了十八世紀百余年間的生活,有西藏貴族的生活,還有一些風俗習慣及一些一般人沒有的個人經歷。《詩鏡釋難妙音歡歌》以嚴肅認真和批判的態度對《詩鏡》原著和及三個多世紀以來史學研究的現狀和問題進行了探討。《妙音語教十萬太陽之光華》的寫作方式與上部著作完全不同,為釋疑而寫詩,并對修飾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妙音語之游戲海》是優秀的《詩鏡》的注釋,把歷代藏文《詩鏡》注中不準確和曲解的部分加以糾正。《倉央嘉措情歌》展現了沖破清規戒律、不顧攻擊責難而追求愛情,富于民歌風韻,是思想性和藝術性統一的優美詩篇。《水樹格言》與《教誡集》,前者借鑒了《薩迦格言》,以水樹為比喻,有較濃的生活氣息;后者按照道歌的寫法,以佛法要義為根據,宣揚宗教,勸人皈依佛法。《國王修身論》共二十一章,寫了治理國家應注意的事項、國王自身修養和其他佛教事項。《卡切帕魯訓誡》用偈頌體寫下有關教法、世俗因果、廉恥、慈悲、道德規矩等方面的訓誡。
《憶拉薩歌》是抒發在異國他鄉的游子懷念故土家鄉及親人的詩篇。格達活佛的詩歌表達了對黨和紅軍的歡迎、擁護、懷念的情感。長篇小說《勛努達美》表達了對自由愛情的向往,《鄭宛達瓦》則貫穿著“因果報應”。寓言故事出現了《猴鳥的故事》《牦牛、綿羊、山羊和豬的故事》《蓮苑歌舞》《茶酒仙女》等。
第五個時期則是新中國成立以后的階段,可以分為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時期,建國以后主要是歌頌解放以后的喜悅心情和建設新西藏的熱情,主要成就以詩歌為主,既有西藏活佛阿旺洛桑,詩人繞結巴桑,也有漢族的高平、汪成東、楊星火等。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小說、散文、戲劇作品百花齊放,代表人物有伊丹才讓、丹真貢布、扎西達瓦、益西澤仁、阿來等,具有鮮明的思想啟蒙性,并從傳統文化中汲取了營養。20世紀90年代興起了當代藏族歷史小說的熱潮,《宗喀杰布》《雪域文人的來信》等,思想內涵、藝術風格、創作手段很多方面逐漸走向成熟,外界環境的繁榮和鼓勵,為藏族文學的發展提供了很多的描寫對象,大體上朝著平民文學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學良,恰白次旦平措.西藏文學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9).
作者簡介:王雪純(1995-),女,漢族,山西省運城市人,西藏大學2016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