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傳統的民族聲樂從幾千年前簡單的號子發展到今天的戲曲、山歌、小調、花兒、民歌、戲曲、各種藝術歌曲等多種形式,可以說中間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演變過程。而無論時代怎么變遷,無論傳統的民族聲樂如何發展,所有的聲樂作品都離不開最核心的一個要素,那就是表達感情,抒發感情,向人們傳遞感情。若沒有這個要素,那么即使是再好的聲樂作品,也將失去靈魂。由此可見,情感的表達在民族聲樂中占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民族聲樂也正因為它獨有的情感魅力而受到大家的喜愛和傳唱。
【關鍵詞】民族聲樂;情感魅力;聲情并茂
【中圖分類號】J616.3 【文獻標識碼】A
民族聲樂作為我國音樂文化中十分重要的元素之一,經過不斷的發展和完善,已經成為了一種深受人們歡迎、傳遞文化情感的重要音樂形式。民族聲樂的精髓就在于其優美的歌聲、獨具特色的唱法,以及多姿多彩的內心情感,而其中情感的表現與魅力更是其核心所在。在民族聲樂的演唱中,從一種角度可以詮釋為,所有的聲音、技巧、文字都是為了“情”而服務的,演唱者就是通過將自己的情感與聲樂本身的情感產生共鳴,最終引發聽者共鳴。
一、民族聲樂情感抒發“兩個”基礎要素
民族聲樂或是高亢嘹亮,或是氣勢磅礴,或是沉穩大氣,或是沉靜內斂,都離不開良好的嗓音條件和濃厚的情感抒發。這兩者對于民族聲樂來說,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良好的嗓音條件是工具,濃厚的情感抒發是色彩,只有這兩者彼此有機結合,才能呈現出一首完整的、優秀的、能夠打動人心的聲樂作品。
(一)合理的音色變化
聲樂,即聲音的音樂。世界上最動聽的樂器莫過于人體本身了。人的嗓音和各個共鳴腔體的有機結合,構成了這個樂器本身。歌唱藝術就是通過聲音來表現人物的喜怒哀樂和悲歡離合。
中國民族聲樂在借鑒西歐美聲唱法的發聲技巧后,以其音質透亮、清晰自然、質樸親切受到了大眾的喜愛。而這些特質,也成為每一位民族聲樂歌者追求的目標。中國民族聲樂雖然高亢嘹亮,但最為忌諱用真嗓去喊,而是要求歌者必須在良好的氣息支撐的基礎上來歌唱,并且還要遵循歌唱的咬字規律,即“字正腔圓”。
作為最動聽的樂器,音色的變換顯得尤為重要。作為歌者,就要用不同的聲音詮釋不同的聲樂作品,絕不能用一種聲音和風格套用所有的聲樂作品。面對不同類型的聲樂作品,只有在了解其深刻內涵、地域特征和演唱特點,充分調整人體自身這個樂器,調整歌唱時的語言,調整符合作品的音色,調整適合演唱作品的方法,尊重每一首作品的風格。如果一場音樂會十多首作品只有一種風格,一種音色,一種情感,那么這樣的音樂會必定是失敗的,索然無味的,并且無法吸引觀眾。在詮釋作品時,也要建立自己的個性,唱出自己的音色特點,避免千人一聲的情況出現。
(二)濃厚的情感抒發
中國民族聲樂藝術是理性和感性的結合,既需要有良好的技術支撐這個理性因素,同時還要具有情感的抒發和表達這個感性條件,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以聲傳情、以情帶聲、聲情并茂。”一位好的歌者不能只依靠聲音和方法,而是要結合自己的生活閱歷、情感體驗來理解作品,抒發作品。音樂是用來表達感情的,而想要通過聲音表達作品的喜怒哀樂,就必須充分理解作品所蘊含的思想情感。
每一首作品都有它獨特的情感魅力,作為作品的表達者和抒發者,歌者在演唱之前就有必要分析作品的歌詞含義、旋律走向以及創作的時代背景、想要表達的情感特征,在此基礎上對聲樂作品進行恰當的詮釋,才能充分表達作品的魅力和感染力。不同的作品用到的方法、聲音、情感處理等方面也不相同,面對形形色色的聲樂作品,怎樣的方法是合適的?怎樣的聲音是好聽的?怎樣的情感處理能夠打動人心?這就需要歌者有深厚的音樂修養。即使是同一首聲樂作品,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理解,通過自己的所感所悟,用自己由心體會的情感加之成熟的聲音技術,才是屬于自己最完美的聲音,才能唱出直擊聽眾心靈的歌聲。
二、民族聲樂情感抒發的“三個”表達方式
民族聲樂的情感表現主要通過三種方式來實現,即通過“字”“腔”“板”三種形式。所謂“字”就是指樂曲中的歌詞、字句,“腔”就是指演唱的腔調;而“板”則是指民族聲樂中板式的使用,也可理解為演唱的節奏。
(一)以“字”表事
民族聲樂藝術在表現的過程中,十分注重字正而腔圓,其所說的“字”既指演唱時的咬字準確,又指歌唱時字所含情感表達準確。民族聲樂中,在其歌詞語言和曲調中,是通過彼此的融合、協調和相互襯托來抒情達意,將聲樂中的情感傳遞給聽眾,每一首歌曲中都蘊含了一個故事、一段情懷。因此,演唱民族聲樂時,咬字、吐字和發音的清晰、豐富、含情是對演唱者最為基本而重要的標準。
民族聲樂中的“字”傳承了傳統中國音樂中“重字”的傳統,而中國文字又與其他文字不同,講究的是聲、形、意的結合。除此之外,還講究音調高低、情感抑揚,即便是同一個字、同一個音,也會根據語調的不同而傳達不同的感情。正因如此,中國的漢字、漢文學成為了世界文學主流之一。在民族聲樂中,漢字作為聲樂的載體,其傳遞著許多原本語言和文字無法表現的意蘊、意境以及豐富情感,在演唱過程中,演唱者就是通過借助文字與聲音,才能將無限的內容通過有限的曲目來表達,用長短結合、抑揚頓挫、鼻音尾音、高音低音等多種技巧強化與展現歌曲文字中所代表的情感。
(二)以“腔”代意
在民族聲樂中,除了要字字清晰外,還需要巧妙地運用腔調來孕育和彰顯情感,而腔就是從咬字到抒情的重要介質。聲樂中的“腔”主要可分為行腔和運腔,其中,行腔是在咬字吐字清晰的基礎上通過采用適當的演唱技巧,跟隨音樂的節奏、風格、內容、情感而運用不同行腔來表現,更偏重于對聲樂情感美的營造。運腔則更偏重于技巧,在聲樂發展的過程中,運腔的技巧方法大致可歸納為“疊、擻、滑、豁”。“疊”主要是通過聲音強弱、高低變化,突出或反復某一樂句;“擻”則是在某一樂句結束時,使用短、快音進行下行級收尾;“滑”主要是指兩個音節之間的平滑過渡,使得聲音順暢;“豁”則是講強調上揚,主要用于表達激動、激昂、向上的情感。無論是行腔還是運腔,都是民族聲樂演唱的技巧,在使用時都要保持演唱的流暢、自然、平滑和動聽。
以“腔”代意的方式有很多,其中最為常用的是“拖腔”。拖腔,顧名思義,就是在一句歌詞唱后,歌曲的節奏和旋律依然停留在已經結束的那一段。這種方式最開始是由我國四大國粹之一的戲曲衍變而來的,通過這種方式進一步加深、強調和突出某一段的情感和韻味。如要營造樂曲故事中的整體氛圍,要烘托某種特殊的文化與思想,要彰顯特定時期的特殊情懷和感情,都能夠用“拖腔”來表現。如在經典民族聲樂作品《思兒》中,就多次使用“拖腔”,利用“拖腔”婉轉曲折的感覺,將母親對兒子的思念、擔心之意表現得更加突出、準確。
(三)以“板”達情
民族聲樂中“板”的應用,主要受戲曲中“板”的形式而影響,通過不同節奏的“板”來體現和配合不同的情境和感情。其中,“板”主要分為慢板、快板、流水板、散板等。不同形式的“板”在節奏、速度上存在較大差異。如慢板節奏輕緩、速度較慢,表現出的更側重于一種溫暖、輕松、溫和的氛圍,因此,慢板主要用于在聲樂演唱中抒發內心情感和營造閑適環境下使用;快板節奏較激烈,速度較快,強調和突出的是一種相對緊張的氛圍,比如情感波動較大、出現矛盾爭執時,常用快板來變現;流水板則與快板用法相似,其都有較為清晰明確的節奏感,運用更加快速的節奏表現急促、不安等;而散板與其他三種“板”都不相同,它的節奏相對混亂,時快時慢,時緩時急,并無固定的節奏和速度,形式比較自由。因此,散板主要用于表現突破自我、打破桎梏、宣泄情感、激動異常等強烈情感。
民族聲樂借助“板”為情感的表現尋找一個與之契合的節奏,這種方式不僅繼承和發揚了戲劇中板式變化的應用,更是將“板”與聲樂藝術聯系起來,將原本簡短的聲樂內容,利用板的形式,勾勒描繪出更加豐富的曲目形象、更加多姿的情感訴說,賦予聲樂內容更加充實的內涵。民族聲樂作品也因有了“板”的使用,才變得更加豐富、細膩、感人和動聽,使得其更易被人們接受和學習、喜愛并傳唱,才能經久而不衰,歷久而彌新。
三、結束語
歌唱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它能夠豐富我們的語言表達方式,能夠更好地傳遞我們的情感表達。若是歌唱離開了情,那么就是一具沒有靈魂的行尸走肉,歌唱的聲音也會顯得蒼白,僵硬,毫無生氣可言。歌唱技術的養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歌曲作品情感的準確表達需要豐富的社會經歷和情感體驗。因此,想要成為一名成熟的歌手,需要經過長期的不斷摸索和積累來加以鞏固和提高的。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我們在繼承的同時,要進一步增強對于傳統文化深刻內涵的理解。隨著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不斷發展,創造出了許多優秀的聲樂作品,在中國傳統文化孕育下的我們更應該明白,這些作品需要我們用心體會,用情傳達。聲音是根本,情感是靈魂,只有成熟的技術,深厚的情感相互結合,才能用中國民族唱法完美詮釋中國民族聲樂作品,充分表達中國民族聲樂的魅力。
參考文獻:
[1]徐敦廣.民族聲樂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5.
[2]邢延青.民族聲樂藝術的文化研究[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3.
[3]楊慧.情感的想象和表達在聲樂演唱中的運用[J].南京航空航天大藝術學院,安徽文學,2008(1).
作者簡介:李唯唯,哈爾濱音樂學院2017級音樂與舞蹈學碩士研究生,聲樂表演與教學研究,研究方向:民族聲樂表演與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