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添天
【摘要】特定的文化環境和社會環境形成了特定的時代背景,人們的意識形態、宗教信仰、文化藝術活動等與之特定的時代背景息息相關。不同時期、不同時代、不同背景衍生出不同的文化藝術活動,各個時期的文化藝術活動都有其不同的藝術特征,這是由大時代下的文化背景決定的。舞蹈作為藝術的一種,同樣受到不同時代背景的影響,并與其所處的時代背景有著密切的聯系。
【關鍵詞】時代背景;舞蹈;藝術文化
【中圖分類號】J70 【文獻標識碼】A
前言
舞蹈作為三大古老藝術之一,自遠古時期至今一直存在于人類的生活之中。它是人類傳情達意、抒發情感的一種手段,是人們文化藝術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古至今,歷經眾多歷史學家和舞蹈學家的不斷潛心探究,從出土的各種文物、彩陶、壁畫中可以看出,不同歷史階段的藝術審美規范和舞蹈藝術特征各不相同。由此可以看出,不同時代的舞蹈藝術特征受到不同時代背景下審美規范的影響,因此,時代背景對舞蹈藝術的風格特征、主題思想有著深遠的影響。同時,舞蹈藝術的內容和思想也折射出了不同時代的經濟水平、政治環境、人文文化。
一、舞蹈內容反映時代背景
(一)原始社會的“娛神”舞蹈
在語言尚未出現的遠古時期,舞蹈已經存在于人類的日常生活中。在生產力低下、文化程度薄弱、科技不發達的遠古時期,人類過著自給自足的原生態生活,在狩獵成功或者祈雨成功時人們往往會以舞蹈的形式慶祝,舞蹈成為他們交流感情、表達情感的一種手段。原始社會時期,舞蹈是原始人生活的一部分,它的出現并不具有任何審美目的,而是出于原始生活的需要。原始時期的舞蹈主要表現的圖騰崇拜、生殖崇拜、祭祀祈神、狩獵儀式等領域,人類對一些超自然現象無法做出科學的解釋時,往往以舞蹈的形式祭神祈福,求得神靈的保佑。
史書中記載的“帝俊”,有時又叫“帝舜”。《山海經·海內經》:“帝俊有子八人,是始為歌舞。”《廣博異記》也載:“舜有子八人,始歌舞。”帝俊有了八個兒子后,不禁舞蹈歡慶氏族部落的人丁興旺,這便意味著舞蹈在其始之初是與生殖崇拜和祭祀祖先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時也說明了最初舞蹈是群體性的集體活動,是所有部族人員全體參加的群體活動。如景頗族人民有著自己著名的節日祭祀歌舞“木腦縱”。相傳,起初地上沒有歌舞只有天上才有。據說有一年太陽公公邀請地上的百鳥到天上去做客,參加天上舉行的“木腦縱”,百鳥就學會了唱歌跳舞。它們回到地上以后很是高興,就推舉學的最好的孔雀作“腦雙”(意思是頭領),大家聚在一起跳起舞來。這時正好被景頗族的祖先臘貢扎夫婦看到了,他們便偷偷地默記下來并且傳給了后人。從此人間有了“木腦縱”,作為祭祖民族祖先的儀式流傳下來。
原始時期的舞蹈,大多沒有特定內容和思想,是以抒發情感為主的群體性活動。雖然不具審美和觀賞性,卻是原始時期人類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人類為祭祀、祈福,表達情感、交流感情的重要手段。
(二)抗戰時期的“紅色歌舞”
1937年,日軍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一時間抗日救亡成為中華民族的主題。文藝工作者們則以藝術的方式積極投入到這場戰爭中去,此時的舞蹈作為一種文藝利器具有強烈的政治屬性和軍事屬性,以人們最為熟悉的民族語匯和演出形式宣傳抗日,用藝術鞭撻日本侵略者的罪行,用舞蹈喚醒廣大民眾,團結起來抗爭到底。這一時期,抗日救亡成為舞蹈作品的永恒主題,舞蹈藝術家們創作的舞蹈大多是展現抗戰到底的內容,他們用藝術的手段展現心中的怒火、抨擊日本侵略者的罪行,鼓舞民族覺醒加入抗戰。“七七事變”爆發,吳曉邦毅然投入到這場民族自強的戰爭中,以滿腔的熱忱創作了一百多部振奮人心、訴控日本帝國主義行徑的作品。其中代表性的有《義勇軍進行曲》《思凡》《饑火》《血債》、《流亡三部曲》以及舞劇《春的消息》《虎爺》等。戴愛蓮在英國參加了各種援華活動,她熱愛祖國,滿懷熱沈自編自演了《警覺》《前進》等舞蹈作品。這些舞蹈作品由于一粒火種喚醒了沉睡麻木的民眾、激發了民族抗日的熱情,在動員民眾齊心抗戰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1938年,在各個抗日根據地,宣傳劇社紛紛成立,為配合戰爭相繼創作出《抗日舞》《東渡黃河舞》等舞蹈作品,紅色歌舞的精神得以傳揚。
二、時代背景對舞蹈發展的影響
舞蹈藝術的發展主要受到兩個方面的影響:一方面是朝代與朝代之間的縱向影響;另一方面是國與國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的橫向影響。通過互相借鑒,互相學習,互相影響,舞蹈得以傳播和發展。舞蹈藝術的發展和興盛,同時又受到時代背景的影響。經濟水平、政治環境、地理環境、人文文化等方面對舞蹈藝術的發展和傳播有一定的影響。
唐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強盛的朝代,其強盛遠超過秦漢王朝。唐代國力強盛,經濟發達,文化昌盛,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眾所周知,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在生產關系隨著演變的同時,舞蹈作為龐大的上層建筑中的一種,也在不斷地前進發展。唐代樂舞是中國古代樂舞發展史上的巔峰。唐代舞蹈的興盛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有著密切的聯系。初唐到盛唐時期,政治穩定,經濟繁榮,軍事強大,這樣的社會背景為當時舞蹈的輝煌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唐太宗李世民執政時出現“貞觀之治”;武則天在位時,社會的發展亦呈向上趨勢;唐玄宗李隆基執政的前半期,出現“開元盛世”。他們治國的共同特點是:減輕民眾的負擔,政治相對清明,努力發展經濟。百姓在如此穩定安逸的國家生存,不用為解決溫飽而煩惱,不用為躲避戰爭而人心惶惶,有了更多地時間和精力發展藝術,發展舞蹈。
唐代舞蹈的輝煌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活動頻繁。唐代是中國古代舞蹈最為興盛的時期,歌舞活動頻繁。社會各階層用各種方式頻繁地進行著豐富多彩的各種舞蹈活動。皇室貴族祭祀天地、祭祀祖先、朝會大典以及外國來賓,或是自娛,或者欣賞都有舞蹈活動;在民間的喜慶節目、通神娛神都要借助舞蹈活動來完成,更甚至有樂舞藝人在街頭獻藝謀生;佛寺神廟、招攬信徒、宣傳宗教也都伴隨著舞蹈活動。可以說,在唐代舞蹈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其次,舞者眾多。在唐代,人們非常喜愛舞蹈。不僅有民間普通民眾、民間藝人,還有宮廷藝人甚至貴族也經常參與舞蹈活動,可見舞蹈是唐代民眾不可或缺的生活組成部分。公孫大娘可謂是唐代杰出的舞蹈家之一,她擅舞《劍器》,舞藝超群,不僅在民間極為盛名,也常常被招入宮中為宮廷盛宴表演。
再次,種類繁多。唐代歌舞不僅有民間自娛性歌舞活動、民間娛人性歌舞活動、民間娛神性歌舞活動,還有宮廷表演性歌舞、宮廷禮儀性歌舞。唐代民眾喜愛歌舞,每逢傳統佳節,唐代民眾以歌舞的形式慶賀或娛樂,這樣的活動遍及城鄉村落,幾天幾夜舞不停。“踏歌”是民間自娛性歌舞的重要形式。宮廷表演性樂舞有以《綠腰》《春鶯囀》為代表的軟舞類;還有以《胡旋舞》《拓枝舞》為代表的健舞類。《坐部伎》和《立部伎》是宮廷禮儀性歌舞。
最后,風格多樣。國家的統一、經濟的繁榮為舞蹈藝術活動的相互交流與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社會基礎和外部條件。各地、各民族、各國家的舞蹈匯集中原,使中原舞蹈吸收了各種舞蹈的表演風格、民族特色、宗教色彩并融入中原文化,呈現出色彩斑斕的景觀。如《高麗樂》是從朝鮮傳來的樂舞;《天竺樂》是從印度傳來的樂舞。
由此可見,唐代舞蹈較之其他朝有了質的飛越,舞蹈不僅是民間、宮廷中專門自娛的形式,更多專門從事樂舞活動的樂舞藝人出現,舞蹈藝術更加專業化、系統化。唐代繁榮的經濟水平、穩定的政治環境為唐代舞蹈藝術的輝煌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大大加速了唐代舞蹈藝術的發展進程。同時,唐代龐大的樂舞機構以及眾多著名的樂舞藝人,在吸收前朝舞蹈優勢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和創新,為我國古代舞蹈藝術的傳播和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三、結語
特定的環境和時代背景產生出特定舞蹈思想、舞蹈內涵、舞蹈語匯,通過舞蹈藝術能夠感受到時代大環境。時代的經濟水平、政治環境、人文文化又影響制約著舞蹈藝術的思想內涵和發展進程。也就是說,舞蹈作品的思想內涵能夠折射時代背景和環境,而時代背景對舞蹈藝術的內涵和發展又起到影響作用。舞蹈藝術的發展、變化和傳播與時代背景有著一定的關系。
參考文獻:
[1]馮雙白,茅慧.中國舞蹈史及作品鑒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白列員.淺談時代背景與藝術家藝術風格形成的關系[J].大眾文藝,2011(1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