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瑙爾姬斯(裕固族),她多年來堅持不懈地做著裕固族原生態民歌、裕固族服飾制作工藝、裕固族口頭文學的傳承保護工作,我有幸采訪了她并參加了課堂教學活動,與大家一起感受和分享了豐富而有民族特色的教學。
【關鍵詞】裕固族文化;傳承保護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在采訪中我說:“瑙爾老師,您還有漢語名字叫安玉梅是吧?”聽完我的話她大笑不止,說:“你把我的姓改了,我爸爸可不高興了,我姓鐘,鐘表的鐘。”我不好意思地連聲說:“因為您開的這個玩笑,我會牢牢記住你的漢語名字的。”
筆者:瑙爾老師,您在堅持做裕固族服飾制作工藝,能講講嗎?
瑙爾姬斯:說服飾這塊呢,因為我也做了有二十年,目前為止我已經做了12套,其中做的比較精致的一套是我2013年去俄羅斯送給他們的民俗博物館收藏,因為他們對我們裕固族不了解,問我們是云南的還是西藏的。現在也還有人有疑問,不過因為我們裕固族出了薩爾組合,人們開始較多的了解了我們裕固族。2000年的時候,我去參加比賽,很多人問我是從云南來的嗎,還不知道甘肅有個這樣的民族,甚至于我們的大學生都不知道甘肅還有一個裕固族。我就想、我們甘肅的大學生們知道我們甘肅有個裕固族,我們的文化、民歌和傳說故事,它們都是非常有趣的。今年西安有個“絲綢之路上的民族音樂”,我去講了5首民歌,我穿著我們裕固族的服裝,我很生動地給大家講我們裕固族的故事,現在呢,我就給大家講故事。“剛才講到的《薩娜瑪珂》里面有個很重要的地方,可能在寫作的過程中沒有給大家講清楚。《薩娜瑪珂》是在剛開始的時候祝福打她的人:“我祝福你牛羊成群,祝福你女兒做我們的皇后”,但是這個地主不聽她的仍然在打她,于是她就詛咒他們,沒想到詛咒的話全部應驗了,地主就趕緊放了薩娜瑪珂。于是這個渾身是傷的老奶奶就去乞討,到了一位打酥油的老奶奶家里,可是這個老奶奶睡著了,她請求老奶奶醒一醒,把酥油給她點讓她嘗一嘗,可是老奶奶沒有答應她,薩娜瑪珂就詛咒這個老奶奶,老奶那害怕了就給了她吃的,最后薩娜瑪珂就祝福她。還有一個《雅當姑娘》:她在唱歌的過程中非常痛苦,她的嫂子經常說她,羊總是喂不飽,捻線也捻不好,干什么都干不好,嫂子也經常打她。有一天她去放羊,她就邊放羊邊唱歌,歌中就唱著對她的不公平,她的嫂子聽見了她的歌,知道雅當姑娘這么難過,于是她開始反省自己,她要善待她的妹妹,結果雅當姑娘覺得嫂子可能別有用心,于是自殺死了。她死后,嫂子請了一個寺院的僧人來超度她。我為大家唱一首《送葬歌》,這是老人去世的時候要唱的,是我1985年跟我媽媽學習的,這首歌是人去世時,用毛巾遮著臉,旁邊有人合作演唱,我們也叫做哭腔。
《蜜蜂姑娘》跟《亞當姑娘》的曲調是一樣的,都是小調。《蜜蜂姑娘》是一個非常漂亮的姑娘,長著一對非常漂亮的觸角和翅膀,它生活在山里。它看見裕固族姑娘穿著非常漂亮的衣服就很羨慕,于是它就去求了一個神仙,神仙告訴她,必須把觸角碰掉,才可以做人。結果她就走到山腳下,碰掉了自己的觸角,變成了一個姑娘,嫁到了草原上。可是到了草原上,她覺得自己不適應這樣的生活,她唱道:“我在家的時候,成把的捆在一起的掛面我吃過,可是這個草原上的人把芨芨草捆好賣成錢了,我沒見過;我在山上住的時候,成對的紅棗我吃過,可是草原上的人卻把糞蛋蛋賣成錢了,我沒見過。”
筆者:瑙爾老師,裕固族是一個有語言沒有文字的民族,所以它的口頭文學非常重要,您在堅持做口述文化方面的傳承工作,能在這給我們講講嗎?
瑙爾姬斯:口述這方面呢我現在堅持把我奶奶、我媽媽講給我的故事用漢語把它記下來,我也堅持在寫。
我再講一個習俗的故事。我講一個《奶羊羔》的故事。有人會把它歸為勞動號子,我不同意這個觀點,因為勞動號子都是有力量的,比如《割草歌》《奶羊羔》應該屬于習俗歌。為什么要奶綿羊呢?因為羊生下小羊羔以后,有的羊天生就會哺乳,生下小羊羔后舔干凈它們身上的羊水,然后喂奶,還有一種羊不愿意哺乳,我們就把它綁在樹上給它講道理,打它的嘴巴,剛開始它是很反抗的,渾身騷動,我就給它唱歌,一直唱,唱到羊安靜下來了,不踢了,我就把調降下來,輕聲的唱,直到看見羊把胃里的草吐出來開始嚼了,這時候奶就下來了,小羊羔就可以吃上奶了。但我還是要一直給它唱歌,越唱越弱,當我看見小羊羔嘴里冒出奶泡泡,說明小羊羔吃飽了。這就是《奶羊羔》這首歌的背景。最后的兩句歌詞我給大家翻譯一下:“你看一看,這是你的孩子;你聞一聞,這是你的孩子。”(用裕固語說)。生活中我們會把小羊羔抓給羊看一看,告訴它這是它的孩子,還會把小羊羔屁股上的糞便取下來讓它聞一聞,記住這是她孩子的味道。這也就是一百只羊放出去,每只羊都能認出它的孩子的原因。
每個習俗的歌曲都有很多的故事。比如《奶駱駝》《奶馬駒》《奶牛犢》也唱。給大家講一個紀錄片《哭泣的駱駝》,這部片子在國際上也獲過獎,我看了這個片子的時候,我哭得熱淚盈眶,當時也有人笑話我,說我太沖動。我解釋道,我經歷過這樣的生活,放過駱駝,那個小駱駝是有餓死過的,所以這讓我回憶起了很多童年的故事。我給大家講講這個故事,這個駱駝生下孩子后它不愿意去喂,它就渾身躁動,眼看著這個小駱駝奄奄一息,對牧民來說,死一只駱駝就是莫大的痛苦,他們會想盡一切辦法去拯救。于是他們就請了一個馬頭琴師,馬頭琴師見狀開始拉琴,而這個駱駝聽著琴聲慢慢地平靜下來,女主人走過去撫摸著駱駝的脖子,唱起長調,小駱駝終于能吃上奶了。看見自己的孩子吃飽后,這只母駱駝羞愧地哭泣了。
我可以給大家講述的裕固族的故事非常多,現在我在做的也是將它們翻譯成動畫片,有《狼和羊》《狼和狐貍》等。《兔子之歌》也是其中一首,一只在草原上的兔子歷經磨難,老鷹要吃它,最后它看見一只山羊,求山羊爺爺把它藏在肚子里,以免它被老鷹吃掉。這個故事也是一個擬人化的故事,其實它講述的是一個仆人,以前的社會是有身份等級劃分的,有一個放羊的男孩子就把自己比喻成小兔子唱到:“我趴在白刺底下,一點都不暖和;吃點白刺的根吧,一點也吃不飽;我藏在芨芨草下,也不暖和;我也就吃點芨芨草根,可依然吃不飽;可是如果我在原野奔跑,那老鷹就要去吃我,我藏起來了,一會看它飛來,一會又看它飛走,最后這個山羊爺爺就把我救了。”
筆者:瑙爾老師,這些年您一直堅持裕固族歌舞的演唱與表演,能不能結合幾首作品,給大家表現一下?
瑙爾姬斯:好的。剛才大家在唱到《家園》這首歌,我覺得大家僅僅是在唱譜子,沒有用感情,現在我用裕固語給大家唱一唱(現場用裕固族語演唱)。現在我們來學一首《割草歌》,它屬于一領眾和的演唱形式。割草歌是住在山區的人都知道的,我們去割芨芨草,芨芨草可以用來做帽子,做勺子等等,所以芨芨草是很有用處的,我們在每年的9月份和10月份會去割芨芨草,一般都是男人來割,女人來收,收好后捆在一起,用駱駝拖回家,曬干。這首歌的歌詞是:“割草啦、割草啦,我們大家來割草啦;割好了,收起來;收起來,捆好啦;捆好了,拖回去;拖回去,剁起來,我今年的草垛比我的房子還高呢。”(現場用裕固族語演唱)。
我現在有一個裕固族母語的群,我建議我老家的人都跟著我學,我老家很多人都是明白意思,說不出來,但是現在跟著我學,母語已經很流利了。另外呢,我還有一個手工傳承的補習班,我每年都會去,等天冷了老家的人有空閑的時間,我就回去給大家教怎么做手工。我還有一個七十歲左右的一個老年合唱團,去年我買了手風琴,讓老人們學唱原生態的裕固族民歌;同時,小學和中學我也有少兒合唱團,也是學習原生態的歌曲。我也給我們老家的中學買了一架鋼琴,花了2萬塊錢。做這些,我就是想用我的行動引導他們學母語。今天我能在一個漢族孩子學習的地方聽見我的歌曲,我很感動。
今年八一前夕,酒泉的航天城路過我的家鄉,小時候我就對航天城特別有感情,2010年的時候,我認識了航天城的政委,我就要求給鐵道線上的戰士去唱唱歌,我就去演了十場。去年我看了一個紀錄片,叫作《守望者》,其中采訪到一個鐵路線上小戰士在搶修鐵路時暈倒了,班長問他想吃點什么,戰士說到想吃雪糕。看到這里時我就哭了。我當時就發誓要去給戰士們送雪糕和冰淇淋。今年我就專門去了一趟航天城,我從張掖帶了很多的雪糕,演出了36場。我經常說,從我們老家出去的成功人士很多,但這對我就是大事,我完成了我很高興。我一直堅持做的事情我都能把它做完做好,所以,如果大家真的愿意去學,我很愿意把我所有的東西教給大家。因為今天你們確實感動了我,你們用漢語演唱也好,講故事也好,今天直觀地看到我們民族服飾也好,我都非常感謝你們,謝謝。
我的生活,我的愛好,從來沒有離開過我的民族。喜歡熱愛生活的人,才能愛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我17歲考入甘肅省藝術學校,我的老師教我的第一首歌是《小路》,我在唱歌時很難受,我覺得身體僵硬,我要求老師我想換首歌《裕固族姑娘就是我》,我用我的表演征服了老師。因為我的環境就是在我們演唱時有生動的表演。
很遺憾,《割草歌》太復雜了,大家在學習語言時遇到了困難。現在我們學習《裕固族姑娘就是我》,我可以堅持給你們教裕固語,因為你們太棒了。裕固語不好學,它有前卷舌音和后卷舌音,但只要用心去學,就能學會。
如果你們能走近我的家鄉,我的草原,接近那些牛和駱駝,你們就能有和我一樣的感受。我們前年去拍《奶牛犢》的時候,我和牛有個溝通,它允許我去拍他,擠它的奶時,我才允許導演可以拍。羊和駱駝也是,都是有一個真心溝通的過程,這也就是我的生活。初中畢業后,我在老家放了三年的羊,很辛苦,后來考到省藝校開始學習。可以說,在學校學習的這幾年是和我三年的放羊生活息息相關,我的生活可以說是為我積累了很多的學習經驗。我會唱400多首民歌,這都與我日常的積累有很大的關系。最后感謝大家。
瑙爾姬斯滔滔不絕地講了三個小時,但我還想聽聽她用純正的裕固語演唱表演的裕固族民歌《剁草歌》,所以就又邀請她再做展示。瑙爾姬斯邊講解、邊演唱、邊表演,惟妙惟肖地表現了割草、收起來,捆好的動作,聲音有強有弱,動作手勢從高到低,連唱帶表演的講解,結合舞蹈動作表演了《割草歌》,讓我深深體會了文藝作品源于民間、源于生活。
時間過得很快,三個小時的時間,我們傾聽了瑙爾老師,把裕固族的傳統文化、語言、民歌,用她生動形象的表演和演唱讓我們感受了裕固族音樂文化,分享裕固族民歌的藝術魅力。我也在想,作為年輕人實實在在的應該肩負起保護、弘揚、發展民族傳統文化的職責,擔當傳承民族文化的使者,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夢而努力。
活動結束后我又跟著大家參加了互動交流,利用小小的一點場地,瑙爾老師用一條漂亮的紗巾,用不同的圍法,再配上回族、蒙族、撒拉族、維吾爾族、印度等不同民族的音樂、不同的動作、不同的表情,她自己一邊唱、一邊跳、一邊講解、一邊表演,非常投入,讓我們跟著她在短短時間內仿佛在絲綢之路上走了一圈,領略了不同民族的風土人情,真的是太神奇了。
作者簡介:劉旻(1994-)女,甘肅蘭州人,法國里爾大學應用外語(國際關系與跨文化合作),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關系與跨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