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娟
【摘要】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傳統民俗文化日顯頹勢,部分民俗文化傳承的途徑相較以往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代信息和網絡化技術的普及,給予了傳統文化新的傳承途徑,能否對其進行有效利用成為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關鍵。本文通過對現代民俗傳統的主要途徑進行分析,闡述其主要變化及其對傳統文化傳承造成的影響。
【關鍵詞】民俗傳承;途徑變化;民俗學
【中圖分類號】K890 【文獻標識碼】A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并且每一個民族都有屬于自身的特色民俗文化,對于這些民俗文化進行傳承和保護也是民俗學的重點研究內容。隨著人們思想觀念的不斷變化,民俗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傳承作為民俗文化發展和延續的本質,如何利用現代技術對其進行傳承成為了民俗學重點解決的問題。
一、現代民俗傳承環境的變化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聚集在城市,因此,許多民俗文化的傳承地逐漸喪失了活力,長此以往,致使傳統民俗傳承文化機制開始瓦解。[1]大量年輕人為了維持生計到城市謀生,導致許多民族的傳統習俗節日因為缺乏人員難以進行,現代化的生活方式也對傳統生活造成了沖擊,傳統的生活方式顯得與現代社會格格不入。并且隨著現代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可以利用網絡和電視等新媒體觀看到許多娛樂節目,傳統的民俗文化缺少競爭優勢,例如:京劇、皮影戲等。其次,經濟利益的注入也使傳統民俗文化失去了特色的本質,部分傳統文化繼承人為迎合大眾需要,將具有特色的傳統民俗變為世俗文化,久而久之,傳統民俗因為缺少特色成為了現代文化,自然無法實現傳承。大部分傳統民俗的傳承方式都是世代傳習,但隨著傳承地人口的大量流失,以及現代人們對傳統民俗的輕視,致使傳統民俗傳承舉步維艱,即使有所傳承,但也缺少特色,甚至有一部分民俗文化就此沒落。由此可見,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對傳統民俗家庭式、部落式的傳承方式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因此,傳統民俗文化保護者要利用現代技術,創新傳統民俗的傳承途徑,使傳統文化實現繼續傳承。
二、現代民俗傳承途徑的變化
(一)借助政府的力量傳承傳統民俗
傳統民俗保護者應借助政府的力量傳承傳統民俗,政府的一個政策對于傳統民俗的傳承來說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就拿少數民族的傳統習俗來說,部分少數民族的人口不足萬人,其傳統習俗的傳承已經難以為繼,但是政府的一個政策就可以讓更多的人關注少數民族的習俗,繼而會有更多的人去關注和了解少數民族的傳統習俗,從而使其傳承現狀將會發生重大改善。[2]借助政府的力量可以有效地對傳統民俗文化進行傳承和保護。并且我國政府現階段也采取了一些保護方法對傳統民俗進行傳承,例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并且還將部分傳統節日在國際上進行認證,以此防止部分國家對我國傳統民俗的盜取。基于此,傳統民俗保護者應加強同政府相關部門的聯系,與當地政府一起舉行傳統民俗傳承保護活動,組織民俗傳承人員接受培訓,并出臺傳統民俗傳承規定,明確民俗傳承制度,同時對民俗傳承者應給予資金支持,提高其傳承傳統民俗的積極性。
其次,政府傳統民俗文化的形式也在國家政策上有所體現,例如:我國將傳統民俗中的剪紙和民俗畫作為弘揚中國夢的載體;部分政府舉辦歌唱比賽,請民俗歌手演唱具有特色的民歌,以此來點燃人們傳承傳統民俗的熱情。政府通過這些方式使傳統習俗得到了傳承的舞臺。
(二)依靠節日市場傳承傳統民俗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滿足,但人們的精神需要無法與物質生活相匹配,因此,部分人通過文化消費的方式來滿足自身的精神需求,傳統民俗保護者可以利用人們現階段的特點,生產具有傳統民俗特色的文化產品,并將其作為傳承民俗的有機載體,讓消費者在購買產品的同時,感受到傳統民俗無窮的魅力,消費者也會因此逐漸重視傳統民俗的傳承。傳統民俗傳承者可以同制造商進行合作,由民俗傳承者提供設計方法,商家根據設計方法制造民俗產品并負責銷售。例如,山西汾酒、北京糖葫蘆、天津的狗不理包子,這些雖然都是食品,但是當地民俗的精髓,通過民俗文化標簽的運用,提升了這些產品的附加值,商家也因此獲得較高的收益。此外,對節假日進行有效利用,也是傳承傳統民族習俗的重要方式,我國具有很多的民族特色節日,就拿端午節來說,端午節是人們為紀念屈原而設立的節日,端午節在我國的歷史有千年之久,在這一天中人們會通過包粽子、劃龍舟的方式紀念屈原,但現代人們很難抽出時間去完成這些工作,通常會直接購買成品,表達自己對節日的尊重。商家雖然生產粽子的本質是獲得經濟效益,但也在無形之中使傳統民俗實現了傳承和弘揚。還有部分商家延伸了節日的含義,以此來提高商品的銷量。例如:重陽節本來是古人踏秋賞月的節日,而經過商家的渲染反而使之成為敬老的節日,從而讓人們對重陽節更加重視,該節日的傳統習俗也得以傳承。
(三)借助旅游傳承傳統習俗
旅游是現階段人們釋放生活壓力最有效的手段,現代人們旅游的重點已經從原來的山山水水轉到了歷史文化古跡和特色民俗上。民俗旅游也因此成為了旅游行業的重點發展內容。[3]因此,傳統民俗文化在旅游行業的幫助下重新煥發了生機和活力。例如,云南小黃村,該村落的主要民族為侗族,侗族歷來以民歌和舞蹈見長,所以小黃村受到了眾多喜愛歌舞旅游者的關注,紛紛到小黃村旅游,在推動當地經濟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了當地民族傳統習俗的傳承。還有一部分政府為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紛紛在城市周邊建立傳統民俗主題公園,將當地的傳統習俗濃縮于一點,吸引外來游客的關注。例如,杭州市就在西湖周邊建立了博物館以此來吸引游客的關注,推動當地傳統民俗的傳承。
此外,利用傳統民俗中的技藝也是通過旅游促進傳承的重要方式,雖然這種方法受到了一些人的指責,但卻是有效傳承民俗文化的重要手段。例如,東北二人轉之所以在前些年受到人們的重點關注,與趙本山等二人轉藝術家的努力是分不開的,他們通過幽默詼諧的語氣表演節目給人們帶來歡樂,使二人轉這種傳統民俗文化得到了廣泛的關注,許多游客正是受其影響紛紛來到東北體驗二人轉的魅力,而二人轉也通過旅游業實現了傳承和發展。
(四)利用現代媒體技術傳承
現代媒體技術在我國普及之前,口耳相傳是傳統習俗的主要傳承方式,但是這種傳承方式無法完整地傳承傳統習俗,許多具有特色的習俗正是因為傳統傳承方式的局限性而消失。隨著現代媒體技術的發展和普及,現代人們可以利用網絡媒體技術了解民族習俗,網絡視頻和圖像已經取代傳統的傳承方式成為了新的傳播途徑。同傳統傳承方式相比,現代傳統方式打破了時空的限制,傳承的完整性也十分有保障,并且人民群眾也樂于通過這種方式了解傳統習俗文化,由此可見,借助現代媒體技術傳承傳統習俗將會取得顯著的效果。
互聯網和電視已經成為現代人們最重要的娛樂方式,人們在結束一天的忙碌之后,回到家中的第一件事就是上網或打開電視機觀看電視節目。因此,將傳統習俗傳承以互聯網或電視節目的形式呈現出來,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網絡和電視作為傳承習俗的載體,能夠對傳統習俗進行大范圍的宣傳,使人們認識到傳統習俗的價值所在,有利于促進傳統習俗的傳承。例如,許多傳統民俗的傳承方式都是通過碟片傳承,在當年DVD火爆的年代,人們爭相購買歌曲碟片,滿足自身的娛樂要求,這種方式使傳統習俗得到了廣泛的傳承。
(五)通過學校教育實現傳承
學校作為知識傳承的主體,在教育教學方面占據著主體地位,但是,現階段學校傳承的知識多為西方科學知識,卻很少傳承我國傳統民俗文化,這也是傳統民俗傳承難以為繼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國的大部分學校都是公立學校,這些公立學校的直接領導者就是政府,其主要教學內容也是由政府部門制定的,因此,政府部門可以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在學校實現傳統民俗的傳承。[4]例如,學校可以通過開設民俗課程、舉辦民俗活動,并將民俗文化編入教材等方式,推動傳統習俗的傳承。雖然學校傳承和民間傳承方式相比其效果并不占優勢,但傳承的覆蓋范圍卻遠高于民間傳承,因此,要對學校傳承多加重視,將學校作為基礎,進行傳統習俗的傳承。
三、結論
綜上所述,現代社會的發展,使傳統習俗傳承面臨著重大威脅。民俗學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就是保護和傳承傳統習俗,為此,傳統習俗保護者應充分利用現代社會的條件,借助政府、學校、旅游和市場的力量,宣傳傳統習俗的價值,提高傳承的效果,讓現代人們重視傳統習俗,從而使傳統習俗在現代社會實現更好的傳承。
參考文獻:
[1]宋旭民.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民俗文化傳承路徑創新研究——以廣東江門地區為例[J].廣西民族研究,2018(1):67-74.
[2]陶維兵.新時代鄉村民俗文化的變遷、傳承與創新路徑[J].學習與實踐,2018(1):133-140.
[3]劉明閣.論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和利用[J].江漢論壇,2015(10):119-125.
[4]劉旻航,李儲濤,趙壯壯.民俗體育文化價值演進規律研究[J].體育科學,2015,32(6):8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