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雪艷 張帆
【摘要】本文從當前鄂爾多斯民俗文化傳承面臨的困境入手,按照旅游與文化之間的內在機理深挖兩者之間的“利益”關系,試求探索出一條適合鄂爾多斯自身發展的路徑模式,并結合鄂爾多斯的長遠發展愿景提出了對策建議,以期更好地實現鄂爾多斯民俗文化的活態傳承。
【關鍵詞】 旅游經濟;民俗文化;活態傳承;路徑;建議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識碼】A
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在新時期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旅游經濟繁榮發展的今天,發展旅游經濟是實現鄂爾多斯傳統優秀文化活態傳承的“雙贏”選擇。
一、面臨的主要困境
鄂爾多斯民俗文化歷史悠久,并具有濃厚的區域特色。但在市場經濟發展背景下,鄂爾多斯的民俗文化在傳承中面臨諸多困境,致使傳承效果較弱、傳承的可持續性不強,其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與旅游經濟相脫節,定位太局限
民俗文化資源“產品化”以及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方面很表層化,沒有很好地表現出鄂爾多斯民俗文化的特點。例如區域旅游形象長期“淹沒”在內蒙的“草原”形象中,而烏審旗的“薩拉烏蘇文化”宣傳寂靜無“聲”,成吉思汗祭祀中充滿神秘色彩的“守陵人”達爾扈特人等的傳播雷聲大雨點小,默默無“聞”。
(二)市場宣傳力度不夠,傳播途徑不暢
在民俗文化形象和產品上沒有進行有效的宣傳,在宣傳上存在誤區,使游客認為最佳旅游季節是5-10月份,重要的民俗文化沒有宣傳出去。例如著名的查干蘇魯克大祭,時間安排在五月份之前;冬季響沙灣沙漠滑雪場別有一番風味;布龍湖溫泉度假村,是“西北第一溫泉”;等等,這些旅游資源沒有得到有效的宣傳,而且很顯然從旅游時間上來看也并不拘泥。
(三)交通問題存在,制約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
鄂爾多斯雖然有自己的機場,但目前在航線開發方面顯得有所欠缺,且機票價格非常昂貴,基本沒有折扣,國內其他省市直達線路不多,多需要轉機,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市場的進一步拓展。另外,到達鄂爾多斯各主要景點之間的路程較遠,需要多挖掘這中間有地域特色的景點,以免游客漫漫路途枯燥無聊。總體來說,鄂爾多斯橋頭堡的作用發揮不好,對外開放不夠。
二、民俗文化與旅游經濟的內在機理
民俗作為一種重要的旅游資源,它的社會性、穩定性、傳播性、變異性對游客很有吸引力,而旅游豐富了民俗旅游活動。具體來看,民俗文化與旅游經濟存在以下機理。
(一)發展旅游經濟有利于發掘地區民俗文化
民俗生態旅游的開發可以作為激活民間傳統文化的有力工具,隨著當地旅游活動的開展,出于經濟因素等商機的考慮,許多被“淡化”甚至遺忘了的傳統習俗會在旅游開發的過程中得以“重生”,這無疑會發掘地區民俗文化。
(二)發展旅游經濟有利于拓展民族傳統文化生存空間
文化傳統有其自身強大的生命力,不會輕易消失的無影無蹤。雖然人類的生活方式會隨著時代而變化,但有些傳統會伴隨人類世代延續。而且,人們為應對旅游的沖擊,會對自己的傳統文化進行重新認識與思考,從而形成一些新的傳統來適應當前,這無疑會拓展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間。
(三)傳承民俗文化有利于在市場經濟環境中倒逼形成文化和資源保護意識
民俗文化生態旅游開發,會使得此地區中的居民對自身的文化有覺醒意識。對于那些原本在自己看來“耳熟能詳”的景致,開始學習用旅游者的眼光去看待,逐漸意識到景觀保持對自身長遠發展的重要性,在這個過程中自然而然會形成對地區文化和資源的保護意識。
三、旅游經濟背景下推動民俗文化活態傳承的路徑探索
按照民俗文化傳承與旅游之間的內在機理關系,探索兩者之間的融合,互促發展,是新時期民俗文化活態傳承的主要路徑選擇,本文以農家樂民俗旅游經營模式為例,探索鄂爾多斯民俗文化活態傳承的主要路徑。
(一)注重在分析鄂爾多斯民俗旅游資源特征基礎上形成個性形象
依據定位、形象及客源市場選擇營銷手段,將鄂爾多斯民俗村“農家樂”打造成一個整體景區,做到整體規劃,規劃中包括很多旅游項目,譬如參加當地婚禮、制作坊手工、留影館拍照等,利用自己獨有的資源,如鄂爾多斯婚禮、蒙古族服裝服飾手工制作、草原留念、夢回蒙古等形成鮮明的個性形象。
(二)注重打造參與式體驗式平臺
現代旅游者希望能有親身體驗創作手工藝品的機會,提供一個這樣的參與式平臺,蒙古族習俗和生活方式和手工藝品的制作,鼓勵游客參與制作,例如馬具制作(馬鞍、馬籠頭、馬鞭、馬鐙、馬韁)、頭飾、飾品、蒙古族婦女首飾制作,深入挖掘相關產品的文化內涵,設計多種參與式活動,滿足那些喜好民俗工藝、有想法、愿意嘗試制作的游客們。每位來訪的游客可以請教制作的師傅,再根據自己的喜好加以創造,制作屬于自己獨有的作品。制作坊內的設置要具有民俗特色,尤其要體現在細節上,例如,具有民俗特色的座椅等,坊內備有蒙古族傳統工藝的圖書和雜志,并播放與之相關的視頻。
(三)注重在旅游中植入體驗鄉村生存生活方式和傳統婚嫁風俗
主打“蒙古族婚禮”,讓游客可以扮演其中角色,親身體驗蒙古民族的馬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禮儀文化。在一場當地婚禮這個項目中,游客可以扮演各種角色,感受蒙古族傳統文化中的音樂、飲食、服飾等方方面面。例如,短期游客可以選擇在求婚中扮演一個小角色,將寫在紙上的良辰吉日給女方送去,通知結婚日期等。在送哈達和求婚禮物中體驗一下蒙古族的嫁娶風俗。大批游客可以在迎親隊伍馬隊中挑選自己感興趣的角色,觀賞一下草原,體驗騎馬射箭。或在搭建新蒙古包中感受蒙古族建筑文化。女游客參加新娘的姑娘宴(三四天),了解蒙古族獨特的禮儀文化。同時,鼓勵和扶持牧民群眾開展家庭那達慕、珠拉格(馬奶節)等民俗文化活動。
(四)注重“農家樂”民俗旅游文化品牌價值的打造
親自置身于鄂爾多斯蒙古族的民眾生活,體驗當地人民的生活方式、飲食起居和審美情趣。在這其中注重文化品牌的植入,感受內蒙的風土人情。“農家樂”中每個村子每一戶人家都參與到旅游活動中,當地村民既是旅游經營者也是旅游活動組織扮演者,有的村戶開酒莊,村民充當酒客推銷當地的飲品;有的村戶開飯莊,現場學做“手指羊”。整體規劃的農家樂相當于一個小型社會,讓游客有一種身臨其境,有別于慣常生活的感覺,真正做到以原生景致吸引游客,使游客達到身心滿足,以民俗村的獨有魅力留住游客,讓游客之間口耳相傳,贏得口碑,吸引更多人前來。
四、對策建議
新時期,應通過文化產品的創新和宣傳以及民俗文化帶的建設和打造,進一步提升鄂爾多斯民俗文化旅游品牌,走出一條旅游經濟與文化活態傳承融合發展新路。具體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準確定位民俗體驗主題
杜絕雷同或效仿,凝練出民俗文化資源中那些無法復制、無法模擬超越的特色體驗主題。例如祭敖包、祭瑪尼宏、蒙古包、烏蘭依德根(肉食)、查干依德根(奶食)、漢蒙融合等,這些才是鄂爾多斯的特色。只有鄂爾多斯自己獨有的才具有市場核心競爭力,必須準確自身定位。
(二)運用現代手段宣傳民俗文化
出版專門宣傳鄂民俗文化的期刊、雜志、小冊子、印刷品、郵票、藏品等,利用廣告、電視、報紙、雜志、網絡等媒介或通過公共活動、人員推銷、明星效應等多種方式對外宣傳。改進現有網站,將鄂爾多斯資源的多樣性、歷史傳說、趣味性融入網站宣傳資料,播放一些民俗節慶和民間手工藝制作的視頻等。使旅游行業充分重視民俗文化的開發,在旅游宣傳中讓社會各界,特別是廣大游客好奇了解和喜愛當地的民俗文化。
(三)著力打造民俗文化展示帶
結合美麗鄉村建設與鄉村旅游扶貧等項目著力打造民俗文化展示帶,一是在鄉村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讓游客在欣賞炊煙裊裊、雞鳴狗吠和牛羊遍野的田園風光的同時,體驗鄉村生活方式和蒙古族的婚嫁風俗;二是建立民俗風情體驗區,讓游客神搖目奪,深入體驗民俗民情,流連忘返;三是建立美食文化一條街,集中展示鄂爾多斯特色美食,在美食品嘗中“耳濡目染”特色民俗文化。
參考文獻:
[1]潘彬彬.南京市民俗博物館民俗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研究[J].藝術百家,2013.
[2]孫九霞.社區參與旅游對民族傳統文化保護的正效應[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
[3]梁俊仙等.優秀民俗文化資源保護開發和生態旅游發展相融合研究——以草原天路為例[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
[4]秦兆祥.鄂爾多斯民俗旅游資源的開發與產業轉化[J].經濟研究導刊,2011.
[5]朱小憧.贛南客家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研究[J].贛南師范學院,2007.
[6]陳芳.桂林民俗文化旅游開發研究[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03.
作者簡介:翟雪艷(1987-),女,漢族,山東省日照市人,碩士研究生,鄂爾多斯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字;張帆(1987-),女,漢族,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人,碩士,鄂爾多斯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