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墨西哥女作家勞拉?埃斯基韋爾的第一部小說《恰似水之于巧克力》開創了“廚房文學”這一概念,被譽為“美食版《百年孤獨》”。原小說名Como agua para chocolate因內涵豐富而引起翻譯界和文學評論界廣泛討論,如何創造出同樣絕妙的漢語譯名成為中心議題。本文選取了朱景冬、段若川以及葉淑吟三位譯者的譯名進行對比分析,探索譯者在傳達原作者筆下充滿異域風情的墨西哥土著文化、西班牙語特色詞匯內涵等所承擔的重任,展現了西班牙語文學傳入中國形成漢語譯本過程中可能經歷的挑戰之一。
【關鍵詞】恰似水之于巧克力;書名翻譯;譯本對比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拉美“文學爆炸”后,墨西哥涌現出了一代非常活躍的女作家,其中勞拉·埃斯基韋爾因自己的處女作《恰似水之于巧克力》一舉成名,開創了“廚房文學”。該作品是當代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作之一,情節想象豐富有張力,寫作結構有特色,一出版便長期位于暢銷書榜首,后陸續傳入其他國家,形成了各種語言的譯作,廣泛的影響力使之贏得了“美食版《百年孤獨》”的稱號。1994年,埃斯基韋爾因該小說獲得了“美國書商協會年度最佳圖書獎”,成為首位榮獲該獎的外國女作家。
該小說采用了新穎的敘事結構,全書共十二章,每章對應相應的月份,以該月墨西哥時興的一道菜肴(六月特殊,介紹的是制作火柴的方法)開篇,故事也因此起承轉合。作者以墨西哥革命(1910-1920年)為故事背景,將傳統飲食文化與主人公的愛恨情仇有機結合,敘述了蒂塔(Tita)因母親勒令是幼女的她為其養老送終,拆散她與佩德羅而促成二姐羅紹拉與佩德羅的婚姻,由此而經歷情感世界的悲歡離合。
除寫作結構外,該小說名也十分絕妙,字面意思體現了小說的敘事基礎,引申含義則奠定了故事的感情基調,單題目便折射出了小說的主要內容:美食與情感。
一、小說名的解讀
就字面意思來看,小說的名字Como agua para chocolate(英譯like water for chocolate)就是“沸水遇上巧克力”,但實際上,其文字背后大有深意。Como agua para chocolate其實是墨西哥的一句諺語,據desde México para el mundo網站解讀,該諺語原意是將巧克力塊放入熱開水或熱牛奶中,制作出美味的巧克力熱飲,由此形成引申義,比喻人異常憤怒或氣惱到無法克制。
若讀者學習西班牙語,也了解該諺語,定會驚嘆埃斯基韋爾確立小說名時的巧妙設計。但在中國,西班牙語尚屬小語種,學習人數不算多,知曉該諺語的人可能更少,所以,在該小說被譯成漢語時,如何使得譯名與原名同樣絕妙,譯者面臨著一項艱巨的任務。2015年,譯林出版社再次推出段若川的經典譯本時,加入了她創作譯作背后的故事,她指出了因原文題目具有多層含義,要準確地用漢語完全還原出原意確實困難。這是墨西哥的一句諺語,沸水既象征著情感爆發到難以抑制,同時也暗示了蒂塔與佩德羅轟轟烈烈的愛情。
二、不同譯名的對比分析
筆者搜尋了目前中國現有的譯本,選取了其中各具特色的三種不同譯法進行對比分析。
以上可觀察到,段譯和朱譯相近,葉譯則明顯不同。段譯、朱譯采用直譯的策略,將原小說名的字面含義體現出來,葉譯則較大程度地改寫了原名,但令人遺憾的是,改寫的翻譯策略使譯名失去了原本的內涵和深意,很有可能誤導讀者,以為這是一部普通的言情小說,而事實上,題目后隱藏的是一部優秀的魔幻現實主義作品。
段譯、朱譯傳遞了原名的字面意思,一定程度上保留了“美食小說”的特征,這樣處理賦予了讀者發現小說名背后含義的機會,可能啟發讀者去探索為何作者將水與巧克力聯系起來,引起讀者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閱讀完全書后,讀者會發現菜譜與情節緊密聯系,看到蒂塔久受壓迫終于反抗卻依舊未能得到幸福,便極有可能體悟到作者在安排小說名時的用意,與飲食相關是為敘事線索,引申義為憤怒是為故事情節。
段譯、朱譯的不同點僅在于有沒有“之”。段若川在《中華讀書報》的《以廚房為主要舞臺的愛情故事》中提及贊成林光先生所說,自己的譯名應加上“之”字,但未提到其中的原因。據筆者猜測,原因可能是若沒有“之”,段譯聽來可能會產生歧義,其中的“于”可能誤以為是“與”(因后面的“巧”為第三聲)。
三、文中點題時的處理方式
除作為小說名外,“como agua para chocolate”還出現在小說的第八章中。另外,埃斯基韋爾在第九章中具體介紹了巧克力熱飲的具體制作方法。兩處實際上都起到了點題的作用,幫助讀者深入了解小說名的含義,體會作者創作時的精心安排。
第八章的故事情節是,因不慎摔了一跤,蒂塔將辛苦多時熬成的辣椒醬打翻在地,這時曾經的戀人、如今的姐夫佩德羅還火上澆油,懇請她拒絕約翰醫生的求婚,令蒂塔再次感受到母親專橫、戀人懦弱、命運不公的困擾,同時又想起二姐羅紹拉亦要求自己的女兒侍奉晚年,經歷這一切后,蒂塔的情緒到了崩潰的邊緣,難以克制。
翻譯點題句時,三位譯者的處理方式稍有不同。朱譯、段譯雖都沿用了書名,有意與所譯題目保持一致,但段譯還加上了腳注說明,進一步解釋了該諺語的含義,輔助讀者理解文意。相較之下,朱譯缺乏腳注說明,讀者讀來也許不能體悟到其深層次含義,在理解文意方面會遇到困難。葉譯更為靈活,采用了增譯的翻譯策略,把“como agua para chocolate”在此語境中的意思傳達出來,沒有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增加的“瀕臨爆發的邊緣”也符合原文的意思及語境。
四、結語
面對這樣一個內涵豐富的小說名,三位譯者力圖將原作者筆下豐富的情感表達、西班牙語特色詞匯內涵等傳達給中國讀者,每位譯者為之付出的努力都應被尊重,其中展現的翻譯技巧與策略都值得每一位意在投入翻譯事業的西班牙語愛好者學習。隨著西班牙語在國內的逐步普及和翻譯工作的發展,筆者期待將來有更多譯者關注這部作品,參與到小說譯名的討論中。
參考文獻:
[1] Ahmad Abd,Mithal(2015). Ana?lisis de la novela mejicana “Como agua para chocolate”de Laura Esquivel.AL-USTATH 212(2):145-164.
[2] Esquivel,Laura.(2013).Como agua para chocolate.Madrid:Santillana.
[3]段若川.恰似水于巧克力[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5.
[4]段若川. 以廚房為主要舞臺的愛情故事 [N]. 中華讀書報,2000.
[5]戴雪晴. 一蔬一飯、奇象異俗與愛 [J]. 中國三峽,2014(1):114-115.
[6]韋倩.以《恰似水之于巧克力》為例研究墨西哥的家族傳統與飲食文化[J].青年文學家,2016.
[7]葉淑吟.巧克力情人[M].臺北:漫游者出版社,2011.
[8]朱景冬.當代拉美文學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9]朱景冬.恰似水之于巧克力[M].北京:接力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陳智平,井岡山大學外國語學院西班牙語教師,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