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宇
【摘要】題跋作為一種文藝評論,是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人的書法美學往往蘊含在題跋的評論中,所以,題跋具有很高的價值。本文論述題跋的內涵和作用,并結合山谷題跋進行分析。
【關鍵詞】題跋;黃庭堅;書法
【中圖分類號】J292 【文獻標識碼】A
題跋是觀閱者對于藝術作品發表的看法,是對作品直觀的感受。書法作品的題跋往往具有很高的價值,原因是古代名作的題跋者大部分是有學之士,他們了解作品在世的流轉過程,也很直觀地看到了作品。所以,他們發表的文字感受往往比較真實,挖掘題跋中的文字信息,能夠感受到觀閱者對于作品的理解,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作品。同時,我們也了解到當時的流傳情況。
一、題跋本身具有的藝術價值
有些題跋附在作品的后面,本身也有一定的書寫價值,比如蜀素帖后的董其昌的題跋,說米芾的蜀素帖;“如獅子搏象,以全力赴之,當為生平合作。”蜀素是一種絹的珍品,主人想請眾位書法家動筆,而沒有人敢去。而米芾得知后非但無所畏懼,而且大膽要求下筆。面對如此珍品,米芾小心翼翼,卻又大膽放縱,就好像獅子搏象,沉著痛快,獅子和象的搏斗是緊張激烈的場景,是生死的廝殺,必當全力以赴,全神貫注。米芾對于節奏的把握,筆勢飛動,富于變化,但不逾規矩。董其昌的描述極其恰當。而其書寫也瀟灑靈動,字字珠璣,清靈輕快。
題跋者往往對作品表示很高的欣賞,愿意為其題跋。題跋活動是一個欣賞的過程,在通過題跋次數的增多后,題跋的欣賞能力也不斷提高。一幅作品每個人的感受都是不同的,這跟欣賞者的水平、人生狀態以及生活所處的環境有關。題跋依賴于字的好壞,字差了題跋就失去了意義。而經典卻能讓題跋有了價值,題跋也能讓作品更加生輝。由于經典的難得,所以很多作品不易被看到。往往是文學大儒或者高居官位者才能有機會看到。題跋者往往面對優秀作品產生很強的感動和共鳴。
二、題跋為我們了解作品提供了信息和欣賞方向
題跋有利于我們去了解我們看不到的一些東西。同時代的題跋者對于作者掌握更多的信息,對當時環境以及作者的狀況有更多了解,甚至與作者有過交游。這使題跋富有史學價值。從側面來了解作者的信息。
題跋者的關注面可能會為我們帶來很多啟示。比如大部分人可能關注字的好壞,但對于文字的內容不具考究,優秀的題跋者可能還關注文字內容,對于錯字、漏字的考究,對于作品文字的欣賞。他們注重藝文兼修,不僅注重文字的書寫性,同時還對作品的文學價值作分析。一幅好的作品如果擁有好的書寫的藝術性而且文字優美有深度,那么就是雙劍合璧。
而許多欣賞者在這些注意面上沒有關注。因此,題跋有利于引導我們對作品進行思考。
三、題跋者會對經典的書法作品產生共鳴
題跋往往是很隨意的,是很直觀的感受,每個欣賞者都有不同的感受。面對經典,我們常常驚嘆于它的美妙之處,筆法的精妙,筆力的沉著,筆畫沒有敗筆。結體優美,上下聯系緊密,交相呼應,墨色富有變化。章法自然,整體協調。能在這些方面做得好,那么就是一幅優秀的作品了。草書字勢飄逸,飛揚靈動,電光火石之間完成,又符合規矩,若驚雷飄雨,剎那間寫成,又富于變化。行書沉著痛快,楷書穩定間帶著飄動。題跋者的觀賞就在于這些方面的共鳴。書法家在完成一幅作品時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還要有極其完備和高質量的工具;其次是書法家書寫時的天時地利以及心境等,這些都會對好的作品產生影響。而題跋者往往驚嘆于書法家對作品的完成度,對于書法技巧的掌握,在一幅高質量的經典面前,會覺得見面是一種非常激動和興奮的事情。
題跋是不容忽視的,題跋是題跋者對作品的一種態度,是對作品的理解,從題跋可以看出題跋者的美學理念以及他對作品欣賞的手法。這無疑是研究書法美學重要的史學資料。比如題跋者關注作者的人品、書品,追求古雅和書卷氣或者不激不勵的書風。或者對于章法、筆法以及作品精神風貌的要求都可以閱讀出來。而且這種閱讀是建立在直觀面對真跡的前提下。如今,我們可以在電腦上輕易找到一幅作品,但是看到真跡不容易。電腦上的圖片和真實的作品還是有天壤之別。圖片即使再高清,但跟直接面對作品的氣息是完全不能相提并論的。
我們對于作品的關注往往更多一些,喜歡一幅作品,如果能夠親眼看到,那是極其好的一件事情。如果能夠有題跋作為補充,那么,對作品的了解可能更深層次。有知名度的題跋者往往還會為作品增光增彩。
四、以山谷題跋為例作題跋的分析
黃庭堅是宋四家之一,開創了“江西詩派”,在詩詞書法上影響很大。他與蘇東坡亦師亦友,是蘇門四學士的首席。黃庭堅有很多題跋,題跋的內容非常豐富,涉及面很廣,是研究黃庭堅以及他所題跋作品的珍貴資料。
山谷題跋表現了他的美學思想。在《題摹燕郭尚父圖》中云:“凡書畫當觀韻。往時李伯時,為余作李廣奪胡兒馬,挾兒南馳,取胡兒弓,引滿以擬追騎。觀箭鋒所直發之,人馬皆應弦也。伯時笑曰:‘使俗子為之,當作中箭追騎矣。余因此深悟畫格與文章同一關紐,但難得人人神會耳。”他提出書畫當觀韻,韻是他評價的標準,韻是回味無窮,不落俗套的。像李伯時畫李廣射箭引弓而不發,但可以看出追騎必被射中無疑,這即將發箭的圖景,給觀畫者很多空白的想象余地,因此畫格不俗,具有韻味。而他評論其他作品時,同樣以“韻”為標準,在《題絳本法帖》中,他說:“觀晉人間人論事,皆語少而意密,大都猶有古人風澤,略可想見。論人物要是韻勝,為尤難得,蓄書者能以韻觀之,當得仿佛。”他覺得二王以韻勝。而在《跋東坡帖后》中他談到:“余嘗論右軍父子翰墨中逸氣,破壞于歐、虞、褚、薛,及徐浩、沈傳師,幾于掃地。惟顏尚書、楊少師尚有仿佛。比來蘇子瞻獨近顏、楊氣骨。”他說,繼承二王衣缽的只有顏真卿、楊凝式和蘇軾。只有他們三個才接近二王的風骨,字有逸氣,得韻超然。他在評論別人的缺陷時,也以韻為指標,他的《跋王立之諸家書》說:“見楊少師,然后知徐、沈有塵埃氣。”塵埃氣就是缺乏韻味,他曾說:“如季海少令韻勝,則與稚恭(庾翼)并驅爭先也。”徐浩的字優于圓熟,筆畫雖工,但缺少韻味。可見韻是黃庭堅點評的核心,而這些都可以從他的題跋中讀出。
同時,題跋中還告訴我們應該怎么去做,才能達到使作品有韻味。他的《題王觀復書后》評價:“此書雖未及工,要是無秋毫俗氣,蓋其人胸中塊磊,不隨俗低昂,故能若是。今世人字字得古法而俗氣可鞠者,又何足貴。”工是工力,韻即非功力所及,他認為王觀復無俗氣就是胸襟不凡。他把道義看得很重要,他在《書繒卷后》說到:“視其平居無以異于俗人,臨大節而不可奪,此不俗人。”他把不俗提高到道德高度,而他的確也這樣做了,他能在政治上不與新黨同流合污,保持氣節,難能可貴。因此,從題跋中看出黃庭堅對書畫的看法,甚至可以看出他的為人。
山谷題跋也有利于研究被題跋者。而山谷題跋最多的莫過于蘇東坡了。山谷中年才遇到蘇東坡,他作為蘇門四學士之首,與蘇東坡亦師亦友,但他不是隨時聽從蘇東坡的意見,而是自出新意,有自己的看法。他推崇老師又指出老師的錯誤。他在《跋東坡書遠景樓賦后》中稱贊老師:“書學問文章之氣郁郁芉芉,發于筆墨之間,此所以他人終莫能及爾。”同時,他在《跋東坡水陸贊》中云:“東坡作戈多成病筆,又腕著而筆臥,故左秀而右枯。”說東坡的執筆方式不對,筆臥的方式導致他的戈多為病筆,字左秀又枯。在《跋自所書與宗室景道》中談到:“翰林蘇子瞻書法娟秀,雖用墨太豐而韻有馀,于今為天下第一。”墨太豐,其實是說東坡的字過于肥扁,如石壓蛤蟆。
可見黃山谷的題跋有利于我們對蘇軾的了解,但即使同時代人的題跋,也難免會有錯誤,或者說從客觀的角度,他的說法有失公允。比如他在題東坡六十三歲的作品(《題所書寶月塔銘》)中說:“塔銘小字,如季海得意時書。”引發了蘇門的不滿,黃氏曾說徐浩寫得最好就是姿媚、多肉。而把東坡的字比作季海得意時書,立刻被蘇門所否認,蘇過特地聲明其父無“嫵媚之態”,顯然是針對黃庭堅“姿媚”的評論而發。的確說,東坡年少時學徐浩尚可,但六十三歲時依然如徐浩所書就值得商榷了。因此,題跋提供被題拔者的資料,但同時它是主觀的產物,我們可以把它作為參考依據,但不能盲目相信。
題跋本身具有很大的藝術價值,如黃庭堅《東坡黃州寒食詩跋》。這件蘇東坡的銘心之作,經山谷一跋,頓時成為光照千古的雙壁,蘇書秀潤,黃跋蒼古,兩者風格不同卻同時照耀古今。
因此,題跋蘊含著題跋者和被題跋者的大量信息,同時本身也具有藝術價值,所以不應被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