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菲
[摘 要] 建設班級文化的根本目的是培養人和教育人,而職業學校實行的是職業教育,因此,職業學校的班級文化建設,應著眼于既要把學生培養成合格的社會人,又要把學生培養成合格的職業人,才能凸顯職業教育的特色。從班級文化的四個層面: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入手,闡述職業學校班級文化建設的方法和途徑。
[關 鍵 詞] 職業學校;班級文化;方法;途徑
[中圖分類號] G71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4-0224-02
一、背景和要求
教育部原副部長、中央新疆辦副主任魯昕曾強調:德育是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內在要求,也是職業教育工作者所承擔的政治責任和歷史責任。要將新修訂德育大綱的制度規定轉化為具體工作舉措,創造性地融入學校日常工作中去,實現課程育人、活動育人、實踐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的有機融合。
而新修訂的德育大綱中明確指出:職業學校的德育目標是把學生培養成為愛黨愛國、擁有夢想、遵紀守法、具有良好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習慣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成為敬業愛崗、誠信友善,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可見,把學生培養成合格的“公民”和“人才”應成為職業教育的主要抓手。而職業學校的基本單位是班級,文化又具有潤物細無聲的功能,因此,只有加強班級文化建設,才能更好地實現上述德育目標。
二、方法和途徑
班級文化是班級成員共有的理想信念、價值取向和態度觀念的綜合。班級文化有四個層面,分別是精神文化、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和制度文化。因此,班級文化建設應包括這四個層面的建設。
(一)精神文化建設
精神文化是班級文化的核心。它是以班集體價值取向為主要內容的文化形態,具有群體性。因此,精神文化建設最基本也是最必要的,就是樹立一個積極健康的班級核心價值觀,然后以這一價值觀為中心建設精神文化,讓班級呈現出良好的精神面貌。當然,還有一個重要前提,那就是這一價值觀必須是學生理解并認可的。因為,只有情感上認同了,才有可能轉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
基于前面提到的德育目標,班級的精神文化應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企業的精神文化。其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從學校抓起,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納入國民教育總體規劃。可見,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班級精神文化建設既是國家的要求,也是公民教育的需求。
而與此同時,融入企業精神文化則是職業學校班級文化建設的特色。企業,尤其是本專業涉及領域中發展相對成熟的企業,其精神文化內涵相當豐富,包含了企業精神、經營理念、整體風貌等,有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能讓學生提前熟悉了解本專業應具備的職業素養,從而縮短未來由“校園人”成為“職業人”的轉化時間。
(二)物質文化建設
物質文化是班級文化的載體。它是以教室環境為主要內容的文化形態,具有直觀性。通過對教室環境的布置,給學生提供一個美麗怡人的學習場所和健康向上的學習氛圍,有利于學生在每天的耳濡目染中逐漸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養成良好的思想品質。圍繞班級精神文化這一核心,可在黑板、墻壁、講臺、窗臺、桌椅、前后門等地方精心設計,在相關布置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企業精神文化的內容。
而這些內容以什么樣的名稱和形式呈現,應該以學生的想法為主,教師在這里充當顧問角色,接受咨詢,從旁引導。首先,讓學生完全參與到設計和布置中,能促進學生思考,調動其積極性,發揮其主人翁精神,從而更好地營造和維護環境;其次,學生布置的環境,更符合他們的喜好,更能吸引他們的興趣和注意力,獲得他們的接受和認可;最后,這一過程也是對學生能力的一種磨煉,更是對班級精神文化進行不斷學習和內化的過程。
當然,信息化的時代,班級物質文化建設陣地除了教室以外,還應當積極利用網絡開辟新陣地,如QQ群、微信群、班級博客等,從而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加強物質文化的功能。
(三)行為文化建設
行為文化是班級文化的動態體現。它是以班級活動、行為方式為主要內容的文化形態,具有外顯性。一個班級的行為文化應該包括教師的行為、優秀學生的行為和班級集體行為,因此行為文化建設應從這三方面入手。
1.教師行為是引導。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班主任和各任課教師,要在日常管理和教學中,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與班級倡導的精神文化保持一致。對學生而言,教師是“偶像”,他們每天都在觀察、模仿。所以,教師應該多與學生交流溝通,多多參與到班級群體性的活動中,處處嚴于律己、以身作則,讓自己的行為舉止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2.優秀學生行為是模范。優秀學生不應該僅僅是成績優秀,也不應該僅僅是班干部工作出色。確切地講,優秀學生不是單方面表現突出,而是能很好地把班級精神文化貫徹落實到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評選的標準應在班主任的引導下,全班共同制定,并按照這一標準由全體評選產生。這樣產生的優秀學生,才能具有信服力,他們的言行舉止才能成為同學們效仿的對象,從而產生以點帶面的效果。
3.班級集體行為是力量。班級集體行為能反映出一個班級整體精神面貌和素質素養的水平和層次,它能影響和感染群體內的每一個成員,最終使每個成員都向班級共同愿景和目標靠攏。因此,班主任要引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既可以是校內各種形式的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習活動,也可以是校外的走近企業、走向社會的實踐類活動,更可以是系列活動后進行交流匯報的反思活動。讓學生通過這些途徑去體驗、感悟,從而達到以文化引領行為、以行為詮釋文化的目的。
(四)制度文化建設
制度文化是班級文化的保障。它是以班級組織和班級制度為主要內容的文化形態,具有約束性。
職業學校的制度文化建設應打破傳統的“班主任—班長—其他班委—普通學生”這一縱向逐層管理體制,因為這一模式會讓班級淪為“班長或少數班干部”的班級,導致班干部很累、而其他學生無事可干或對班級事務漠不關心這一局面,不利于學生成長,很難出人才。因此,需要借鑒本專業領域中優秀企業的管理模式。一般而言,企業的管理模式多為橫向多分支管理體制,內部設有好幾個部門,這些部門之間不存在誰管誰的行政權限問題,而是彼此之間相互監督、相互配合。
班主任應首先帶領學生干部和普通學生代表對優秀企業進行走訪調研,然后結合本班學生特點和專業特色,商量設計出符合班情的組織結構和考評體系。力爭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有機會參與班級事務,并在各部門調換嘗試中,挖掘出自己的潛能,確立日后努力的方向。在感受企業氛圍的同時,培養綜合職業素養,為未來成功邁入職場奠定扎實基礎。
綜上所述,職業學校的班級文化建設應突出“職校”特色,既要融入公民教育,又要滲透企業文化,從而達成德育目標,把學生培養成合格公民和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鄧翃.班級文化對中學班級管理的影響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
[2]劉瓊.基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小學班級文化建設研究與實踐:以深圳市福田區F小學為例[D].廣西師范大學,2016.
[3]李艷,張貴武,李麗馨.“班組式”班級文化建設中職業素養的形成[J].遼寧高職學報,2014(11):91-93.
[4]韓立國.中職班級管理滲透企業文化提升學生職業素養[J].中國農村教育,2014(6):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