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艷
[摘 要] 為了培養學生更加貼近企業要求的職業能力,電子產品制造課程打破傳統的課程模式,結合企業生產過程選取課程內容,采用理論和實踐一體化教學,選取典型電子產品作為載體項目,積極探索課程教學改革。
[關 鍵 詞] 課程模式;改革;項目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7-0131-01
一、引言
電子產品制造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目標是通過完成項目任務,讓學生理解電工電子技術、表面安裝技術、機械工程技術、電力電子技術等專業理論知識;掌握表面安裝技術、ESD(靜電釋放)相關知識、封裝知識,熟悉元器件國家標準及行業標準,掌握原輔材料的測試標準和測試方法,掌握測試和調試方法,并將這些專業理論知識運用到電子產品的制造中;具有良好的團結協作精神,主動適應團隊工作的職業素養。
本課程注重職業情景的創設及案例的引入,強化項目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注重“教”與“學”的互動,提高學生參與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采用過程考核,積極引導學生提升職業素養,努力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高職課程改革應依據課程自身特點及高職學生學情分析,體現高職特色。
二、課程內容的選取
本課程為達到企業的職業能力要求,結合企業生產過程,將內容分為產品制造準備、產品制造、生產監控和產品檢測、產品包裝四大部分,確定了采購原輔材料與元器件、來料檢測、原輔材料的分類和發放、使用生產設備、工序間的工件傳遞、組裝產品、產品調試、生產監控、產品檢測、包裝產品十個典型的工作任務。
三、教學模式的設計
(一)以項目為導向,以工作任務為中心,實行理論和實踐一體化教學
本課程選取典型電子產品項目作為載體,以工作任務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采用項目式教學,開展課程教學,讓學生通過完成具體項目來掌握相關理論知識,提高實踐水平,并發展職業能力。本課程為達到企業的職業能力要求,結合企業生產過程,將內容分為產品制造準備、產品制造、生產監控和產品檢測、產品包裝幾大部分,確定了采購原輔材料與元器件、來料檢測、原輔材料的分類和發放、使用生產設備、工序間的工件傳遞、組裝產品、產品調試、生產監控、產品檢測、包裝產品十個典型的工作任務。通過對典型產品生產過程的了解和學習,學生可獲得基本的電子產品制造崗位的能力。
(二)以學生為主體,注重教學互動
以典型產品項目為載體,由教師提出目標任務,組織學生分小組進行各項工作任務,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分工協作,通過不同的方式完成工作任務,從而得到能力的鍛煉。通過教學改革,學生的綜合能力有所提高。
(三)課程考核過程化
構建以能力考核為核心,以過程考核為基礎的考核體系。以考核崗位能力為依據,制定考核標準。對學生完成的每個項目任務成果進行考核評價,根據個人自評、小組互評、教師評價得出總評成績。過程考核對學生在整個課程學習的過程中各項技能的掌握和課堂表現進行綜合評價,讓所有學生參與到考核中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對學生的學習起到好的導向作用。從最終的成績分析課看出學生成績分布更加合理。
四、教學方法的運用
(一)討論法
在本課程的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參與問題的討論,可采取小組討論的形式,學生通過討論,進行合作學習,讓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展開學習,讓所有的人都能參與到明確的集體任務中。通過開展課堂討論,培養思維表達能力,激發學習興趣,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二)任務驅動教學法
教師給出項目及具體任務目標,學生根據要求獨立完成任務。過程中教師起指導作用,學生自主完成。這種方法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學生任務目標明確,有利于培養獨立工作能力。
(三)現場教學法
利用學校實訓設備(SMT生產線)資源,現場實踐教學,增加實踐教學的實用性。
(四)參觀法
組織學生去電子企業生產現場參觀。本課程的定位是使學生掌握電子產品制造的相關知識和技能,教學性實踐不能使學生了解企業相應生產崗位的具體要求。通過參觀,讓學生對實際生產情境有更深的感受以及了解。
五、結語
課改后,課程內容和培養目標更加貼近企業需求,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重視學生在校學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有針對性地采取工學交替、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等教學模式。注重教學的啟發性、互動性和實踐性,引入了更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積極性。考核方式更加合理。通過改革,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實踐能力。
本課程在改革過程中,仍然存在許多需要改進和提高的地方。其中,如何為學生創造真實的企業生產情境困難較大,本課程注重的是實踐能力的培養,但一些大型設備、儀器價格昂貴,學校難以承擔,安排學生到企業實踐也不容易。目前主要靠觀看視頻、參觀等手段了解企業實際生產制造情況。今后,希望可以找到更好的途徑,提高學生實踐。
參考文獻:
[1]王衛平.電子產品制造工藝[M].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陳振源.電子產品制造技術[M].人民郵電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