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華
[摘 要] 虛擬現實技術,簡稱VR技術,在“互聯網+”時代職業教育中越來越多被開發、使用。闡述了VR技術在職業教學改革中的應用表現。
[關 鍵 詞] VR技術;“互聯網+”;職業教育改革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7-0137-01
一、虛擬現實技術概述
1973年,虛擬現實概念的產生、初步形成虛擬現實理論。虛擬現實技術,Virtual Reality簡稱VR,是一種多信息源融合的、交互式的三維動態視景和實體行為的系統仿真。虛擬現實技術是集合了計算機圖形學、仿真技術、人機接口技術、傳感技術、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等多種技術,是一門交叉技術的前沿學科。
二、虛擬現實技術在“互聯網+”時代職業教育中運用的價值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傳統教育受到沖擊,“網絡”“虛擬現實”“慕課”等隨之應運而生。我們可以看到的是:近幾年,越來越多職業教育教學中使用虛擬技術作為教學的輔助手段。
不論什么時代的職業教育都是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而受到場地、經費以及安全系數的限制,許多專業的學生實驗仍以看錄像視頻為主。為了改變這一劣勢,現在利用“互聯網+”時代的優勢,將虛擬現實技術融入教學中,更好地滿足職業教育中專業教學的要求。
三、虛擬現實技術在“互聯網+”時代職業教育中的應用模式
虛擬現實技術在職業教育中的應用模式可分為:演示型應用模式和技能型應用模式。
(一)演示型應用模式
演示型應用模式是單純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創造一個“理想型”,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實物展示;能實現對教學內容的模擬環境展示,比如教師在教授拖拉機結構時,可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創建的“拖拉機信息化仿真教學軟件”進行拖拉機設備的全方位立體展示,學生可通過虛擬技術觀察拖拉機的各個組成部分、每個部件的位置,甚至是部件細微內部結構等,通過動態的虛擬過程可以分解拖拉機組裝的整個過程,小到一個螺絲大到發動機的安裝均可實現,幫助學生更直觀地了解設備的組成、結構和工作原理。這是目前職業教育教學中虛擬技術應用最廣泛的一種應用模式,在高職類院校中頗為多見,用虛擬技術創建的課件、軟件在職業教育教學實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演示型應用模式所創建的虛擬仿真課件不需要其他外接設備的支持,在電腦、平板電腦、手機上就可以實施操作。其特點是:(1)成熟度高。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日新月異,虛擬工具軟件研發技術日益成熟。(2)可塑性強,可根據不同專業、行業崗位、技術崗位的不同需求定制軟件。(3)成本低,由于定制軟件非常方便,該類模式的課件制作成本逐年降低。(4)實時自動更新,如今該類虛擬仿真的教學課件,網絡版、單機版都可支持及時自動更新或人工更新。
(二)技能型應用模式
技能型應用模式是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創設所需的教學情境,創建模擬崗位工作環境,前期對崗位職責進行深入透徹的分析,對學生在這個崗位上所需要掌握的技能要點進行梳理,利用虛擬現實技術搭建虛擬實驗室,實現學生短時間內掌握技能要點操作的需求。
技能型應用模式需要借助一定的外設設備,使用虛擬交互軟件與相關的硬件設備配套完成。如“醫療仿真系統”的虛擬靜脈穿刺培訓系統可用來供醫學院校的學員以及相關的醫護人員培訓學習靜脈穿刺的相關理論知識,并可在此系統中利用相關的配套硬件設備,供學員進行有關靜脈穿刺的模擬訓練實踐操作。其特點是:(1)降本增效。技能訓練主要利用虛擬現實技術的沉浸性和交互性,讓學生成為虛擬學習環境的參與者,進行飛機駕駛技能、地鐵司機駕駛技能、外科手術技能等職業技能訓練,能避免條件、費用和危險等不利因素的困擾,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人文關懷。對于特殊行業來說,實驗對象可能是植物、動物或者人,虛擬環境可減少因為反復實驗而對實驗對象帶來的傷害,實現教學的人文關懷。(3)可擴展性。利用日益提升的現代計算機技術,在原有系統上增加可移植模塊的方式來擴展系統功能,實現系統功能的與時俱進。
四、虛擬現實技術職業教育中運用前景
現代虛擬技術的長足進步正在不斷推進各種行業的適應發展,而教育行業上虛擬技術的使用被不斷證實其優越性,可見,虛擬現實技術即將成為“互聯網+”時代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新方向,它的運用前景廣闊。就目前來說,職業教育中的虛擬現實技術應用雖然大部分還是停留在演示型應用模式,但從近幾年的發展來看,更多的虛擬現實技能型應用模式正在不斷被開發出來。不久的將來,技能型應用模式即將成為職業教育中虛擬技術運用的主流。
參考文獻:
[1]張建武,孔紅菊.虛擬現實技術在實踐實訓教學中的應用[J].電化教育研究,2010(4).
[2]黃劍玲,鄒輝.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實驗教學系統及其特點[J].中國電化教育,2009(4).
[3]許愛軍,張文金.虛擬現實技術在職業教育中應用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8).
[4]馬欣悅,石偉平.VR/AR技術在職業教育領域的價值邏輯與行動策略[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