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夢瑤
摘要:本文嘗試指出我國與東盟雙邊貿易中存在的問題,說明當前存在哪些阻礙雙邊貿易的因素,以及這些因素對雙邊貿易產生的影響。最后為雙邊貿易的發展提供具有針對性的政策指引。
關鍵詞:中國一東盟;雙邊貿易;前景展望
一、引言
當前,我國經濟已步入新常態,新常態的主要特征是經濟發展速度由高速發展向中高速發展轉變。經濟新常態背景下,不僅要關注國內的變化,也要著眼國際的動向。我國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區域經濟合作,東盟國家是我國區域經濟合作的重要伙伴,且近幾年的貿易往來和經濟聯系愈發緊密。研究我國與東盟雙邊貿易,分析其存在的問題、前景,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對于新形勢下鞏固區域經濟合作基礎、促進我國經濟更快更好發展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二、我國與東盟貿易發展現狀
迄今為止,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是發展中國家間最大的自由貿易區,也是亞洲地區最大的自由貿易區。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運行中,成員國進行了減稅安排,近九成的產品關稅為零,我國對東盟的平均關稅也降至0.1%。該區域國家相互開放市場,將會使我國和東盟將近19億消費者受益。2016年雙邊貿易總額達到4776億美元,與1991年我國同東盟建立伙伴關系時相比,增長了近60倍。對于東盟而言,我國是東盟最重要的貿易伙伴,東盟與我國的貿易總額占據東盟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較大。東盟國家將我國作為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積極與我國開展經濟合作。隨著我國經濟和自貿區的發展,東盟國家對我國和自貿區的依賴度在不斷增加。從我國與東盟雙邊貿易的商品結構來看,雙邊貿易結構仍然以機電產品、鋼鐵、礦產、橡膠這樣的傳統型產品為主。但是,貿易商品的結構已經開始優化,貿易商品從勞動密集型產品向技術密集型產品轉變,由初級產品向制成品轉變。
從我國與東盟的相互投資角度來看,雙方的相互投資在一個很高的水平,截至2015年底,雙方累計相互投資超過1500億美元,東盟對華投資與我國對東盟投資相當,平分秋色。我國對東盟投資增長也較為迅速,特別是2010年之后,東盟每年可以接收到占我國對外投資總額60%的巨額投資。從我國與東盟的貿易歷史發展趨勢來看,我國與東盟的貿易與投資增長勢頭較猛,近幾年,我國與東盟的雙邊貿易和投資額都達到較高的水平,并將持續保持良好的增長勢頭。
三、雙邊貿易前景分析
第一,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作用下,我國與東盟的雙邊貿易將會進一步發展,雙邊貿易也將迎來一個更好的局面。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助力下,我國與東盟將享有更方便的運輸條件、更多的商業機會,雙方貿易進展將更加順利。一方面,我國對東盟國家的投資為其提供資金支持,緩解資金壓力,加強了我國同東盟各個國家的連接,使雙方國家聯系更加緊密,也使各國可以接觸到更大的市場,對東盟國家的經濟發展具有很強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面,東盟各國經濟的發展也為我國企業對外投資提供了便利條件,有利于我國“走出去”戰略的實施。我國同東盟的雙邊貿易是互利互惠的,以電力領域為例,東盟國家電力資源不充裕,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其經濟發展。目前,有供電缺口的東盟國家主要有泰國、越南和柬埔寨,這三個國家需要從我國進口電力來彌補缺口。我國推動“一帶一路”,積極與途經地區展開合作,建造傳輸電力的基礎設施,并協助相關國家對落后的電網進行升級改造。我國企業可以借助海上絲綢之路,積極與沿線國家進行產能方面的合作,既能為東盟國家提供更好的貿易基礎,還可以進一步開拓東盟市場。
第二,亞投行不僅可以促進亞洲地區基礎設施建設,還可以為世界經濟增長做出貢獻(侯懿軒等,2015)。基礎設施是經濟發展的基礎,良好的基礎設施可以為經濟社會提供更便利的發展條件。東盟各國經濟增長態勢較好,經濟發展水平還不高,經濟發展對于基礎設施的需求較為迫切。基礎設施的建設可以為各國之間的交流提供方便,也可以大幅度降低中間要素成本,使各種生產要素的生產率得到提高,從而大幅度優化社會資源利用率,增加國民生產總值;同時,基礎設施的建設也將會給產品和服務的輸送提供更多便利。可以發現,建設基礎設施可以帶動經濟強勁增長,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對于我國而言,成立亞投行可以為國內經濟發展注入活力,使進出口增長更加迅猛,同時,還可以形成貿易與投資的溢出效應。亞投行的運行將會為“一帶一路”倡議提供充足資金支持,為我國“走出去”創造更加便利的條件。對于東盟國家而言,亞投行的成立,有利于加強東盟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為東盟國家的發展提供資金支持,同時也為我國與東盟的貿易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條件。完善的基礎設施不僅可以方便相關國家的經濟聯系,也可以為各國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基礎設施的建設會大幅促進我國和東盟的發展,也將會為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積極力量。
第三,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既有貿易轉移作效應,也有貿易創造效應。貿易轉移指的是自由貿易區外非成員的更低成本的進口被自由貿易區內成員相對更高成本的進口取代;貿易創造指的是自由貿易區建立后導致貿易規模的增加,即一些原來在本國生產的產品被自由貿易區內部其他國家更低成本的進口產品所取代。
自由貿易區會取消或降低我國與東盟各國之間的貿易和非貿易壁壘,我國中間產品和原材料的進口會增多。與我國相比,東盟國家在食品、能源和電子產品等方面可以提供價格更加低廉的產品,因此,我國從東盟國家進口石油、天然氣、棕櫚油、天然橡膠等資源型初等產品的進口將會增多,機電設備及其零部件的進口也將進一步增加。
四、未來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我國與東盟地理位置相鄰,資源稟賦也很相近,這決定了雙方比較優勢的相似性。由于關稅同盟的存在,東盟國家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增多(裴子英,2016)。這些產品大量涌入我國,對生產同種類產品的企業造成極大的打擊,不利于我國經濟穩定發展。東盟各國資源稟賦大體相同,這使東盟各國發展區域內貿易比較困難,內部貿易總額所占比重也比較低。東盟國家的特點決定了各國經濟難以有效整合,經濟力量相對零散,因此在國際貿易中,東盟國家處于劣勢地位。
第二,貿易發展不平衡,這也是我國同東盟發展雙邊貿易的一大問題,主要變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相對于貿易而言,我國與東盟之間的投資較少,雖然雙方都在相互投資方面做出努力,但是投資總額額和投資規模仍然較小。另外一方面,相對于貨物貿易來說,服務貿易明顯落后。我國和東盟國家都擅長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這種產品技術含量低、利潤少、競爭壓力大,很難為我國和東盟的未來發展提供更多的機遇和支持。
第三,為了更好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更好地發展國內經濟,我國和東盟國家成立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然而在實際的國際貿易中,自由貿易區卻沒有充分表現出其應有的開放性。主要原因是自由貿易區內國家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整體水平差異較大,很難制定普適的經濟政策,因此,自由貿易區國家很難整合,一體化水平也不高,很難順利實現自貿區的整體目標。
第四,歷史問題。這會對雙方造成經濟消耗,另一方面也阻礙了雙邊貿易的順利進行。要發展雙邊貿易就必須正視矛盾,管控分歧,使雙方回到和平談判的問題解決機制上來,通過雙邊貿易的發展為雙方帶來財富,提高經濟發展質量。
五、政策建議
第一,我國和東南亞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還不高,要想提高雙方的合作能力與水平,就要充分了解各國的現狀和發展水平,制定出適合各個國家的經濟政策。我國與東盟國家各自具有不同的比較優勢產品,各國應該在自身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上加大生產和出口力度,通過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促進經濟發展。
第二,改善出口產品結構,實現產品差異化。我國和東盟各國在很多產業都比較相似,在這些相似的產業上,各國應進行良性競爭,通過增加產品的科技含量來增加商品價值,在競爭中創新,在創新上競爭,提高整個產業的生產力水平和各國的整體出口實力。
第三,協調發展機制對于經濟體制的完善來說至關重要,協調發展機制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完善自由貿易區的市場經濟體制,發揮市場的獨特優勢,用市場的手段來優化資源配置。然而,放任市場,缺乏監管,也是不可行的,這樣會導致一些由于市場調節而產生的弊端。另一方面,要加強政府宏觀調控,將市場與政府調控相結合,既要發揮市場的優勢,也要體現政府調控的指導作用。
第四,隨著我國的快速發展,經濟增長迅猛,土地和勞動力成本也隨之飆升。與東盟國家相比,在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方面我國逐漸喪失了絕對優勢。從優化資源配置的角度考慮,我國應該及時調整產業發展策略,逐漸向東盟國家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同時將更多的精力和資源用在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業的發展。通過專業化分工,各種產業的生產效率都能得到提高,各個產業的生產國都能以更低廉的價格提供更優質的產品,通過國際貿易和交換,雙方的福利水平都將得到提升,達到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