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麗萍
[摘 要]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迎來了大數據發展的黃金時代,大數據在各行各業中得以滲透,對教育行業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但是目前很多高校都沒有對大數據進行有效的利用,使教育管理的職能依然停留在傳統模式上,不能夠充分發揮其作用。為了促進教育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先分析了大數據服務于高校教育管理的可行性,然后提出大數據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的創新對策,希望能夠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參考和幫助。
[關 鍵 詞] 大數據時代;高校;教育管理;創新
[中圖分類號] G71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4-0218-02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為高校教育提供了較為方便的方式和平臺,大數據在高校教育中的應用主要是提升信息化教育管理的途徑,使高校管理的信息化建設能夠更上一層樓,在實現教育管理體系創新的同時,為學生提供更好的管理氛圍和環境,使學生能夠在良好的教育管理下展開學習。
一、大數據服務于高校教育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一)人才培養的需求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的本質是“育人”,如何培養出杰出、具有創造力且符合時代發展需求的人才是各大高校義不容辭的職責。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我國各個企業對人才的要求也逐漸增高,這就對高校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為了讓學生成長為國家需要的人才,就需要各大高校在教育管理中積極使用計算機技術,不斷創新管理模式,緊跟時代的步伐。高??梢愿鶕W生的實際情況創建校園大數據庫,將每個學生的信息記錄在檔,并為其定制個性化的教育方案,培養其自主創新的能力。由此可見,大數據時代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的創新是人才培養的需求[1]。
(二)學??沙掷m發展的需求
大數據所包含的信息非常廣泛,能夠為教師和學生提供想要的資料信息,幫助教師和學生展開良好的教學和學習,同時,大數據的信息處理方式也能夠幫助教師展開學生相關信息的統計、調研等,極大地方便了教育管理工作的展開。同時,大數據的信息能夠支持學??沙掷m發展,在為教師和學生提供相關信息資料的同時,也能夠為學校的各項決策提供參考,可以說,在大數據的支持下,學校的競爭力大幅度提升,大數據為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增添了動力[2]。
(三)社會發展的需求
高校一直以來都是學生與社會的接口,也是社會所需人才的培養基地,高校源源不斷地為社會輸送人才。在大數據和互聯網的發展背景下,社會對人才種類的需求也逐漸變化,因此,高校應當以社會的變化為基礎,創新教育管理模式,并將教育管理模式與社會人才需求接軌,擔當起人才輸送的重責。因此,大數據時代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創新是社會進步發展的必然需求。
二、大數據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創新對策
面對學生自身發展以及社會的需求,高校應當以大數據為發展背景,積極展開教育管理創新。在實際情況中,高??梢酝ㄟ^以下幾種方式來進行教育管理的創新:
(一)樹立明確的高校教育管理“大數據觀”
大數據作為新時代下的產物,在高校教育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為了實現更加科學化和系統化的教育管理,高校領導及教師應當建立良好的“大數據觀”,具體內容包括以下幾方面:(1)在高校展開教育管理的過程中,需要管理者能夠站在“用數據說話、用數據管理”的角度來展開管理工作,促進高校教育管理體系的改革,利用數據來優化教學管理工作的科學合理性,實現數據資源與教學管理的協調發展。(2)在高校大數據平臺構建的過程中,高校各個領導及教師需要對大數據資源進行合理的分析,避免學生信息發生泄露的現象,實現高校數據平臺的整體性、穩定性建設。(3)高校各個領導及教師應當樹立正確的“大數據觀”,改變傳統的管理思想,積極使用高校大數據來進行教育管理,融入更多的現代化元素,為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礎[3]。
(二)完善高校管理信息化平臺建設
高校信息化平臺的建設是高校大數據資源優化的基礎內容。在現階段,一些高校在信息化平臺建設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如,資金短缺、人才短缺等現象,導致信息化平臺的建設較為落后。因此,為了解決上述情況以實現基于大數據的信息化平臺,需要將高校教育管理目標下的大數據平臺建設作為基礎,通過與高校教育的有效結合來實現信息化平臺的建設。在實際情況中,可以通過以下方式來促進高校信息化平臺的建設:(1)對高?,F有的各項資源進行統籌分析和細化,對一些具有高校特色文化的資源結構重新調整,將數據資源植入平臺中,保證信息化平臺的開放性。(2)對高?,F階段的財務狀況進行分析,并對信息化平臺建設所需要的資金進行預算,若是有剩余則可以展開進一步的建設,若是資金不夠,則需要借助第三方力量來作為信息化平臺建設的支持[4]。
(三)培養專業的數據化師資管理團隊
高校教育管理中,教師是管理的核心組成部分,為了能夠以大數據作為管理的背景展開教學管理工作,應當有高素質的數據化師資管理團隊作為支持。在高校的師資團隊建設中可以分為兩個不同的種類,一種是從事教學和科研的專業教師,另一種是從事大數據研發的技術性教師。為了培養專業的數據化師資團隊,需要注重以下幾點內容:(1)專業從事教學和科研的教師應當培養自身的大數據思想,使自身能夠具備較強的大數據意識,同時,高校也應當積極引導專業性教師參與到大數據教育和教學管理的改革中,為高校各種信息的轉換提供支持[5]。(2)高校應當注重培養大數據人才,比如通過加強高校與企業之間的交流合作,擴大數據性研究人才的培養和發展渠道,為高校及學生的發展儲備更多的專業教師人才。
(四)高校教育管理體系的創新
管理體系的創新是提高高校教育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實際情況中,高校需要注重以下幾點,創新高校教育管理體系:(1)數據收集系統。高校管理過程中會產生很多數據,數據收集系統的建立是十分必要的,包括對線上、線下的教育教學行為、教學語言等,通過信息數據收集系統的建立,及時了解師生之間的“教”“學”情況。在現階段,高校教育管理的數據系統包括很多,如,行政數據、課程數據、教學數據、科研數據以及學生數據等多個模塊,各個模塊之間相互獨立又有很大聯系,共同形成教育管理體系。(2)數據應用系統。大數據時代下,高校教育管理的應用系統有很多,比如資源配置、財務管理、數據安全管理、教學管理、學生交互管理、教學支持等模塊,在進行數據應用系統的建設時,應當保證各個模塊之間相互配合,共同為教育管理打下基礎[6]。
(五)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創新
教育管理模式的創新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考慮,包括教學方面的管理、學生學習方面的管理、教學決策方面的管理以及科研方面的管理:
1.教師教學管理模式的創新。教學管理模式的創新主要體現在對互聯網的應用方面,具體表現為各大高校網絡課程的興起和發展。以現階段較為流行的“慕課”為例,該形式是一種大規模開放的在線授課模式,該形式的開發已經成為廣大學生非常喜愛的模式,如,酷學習、慕課網、學堂在線等平臺,是我國開發的以中國大學生為基礎的在線課程網站。在這些網站內的信息和數據,為高校教師的教學提供了一定的支持,教師可以效仿這種模式,采用在線授課的方式來滿足學生多元化的學習方式,并為學生制訂個性化的教學模式,同時也能夠應用大數據對教師的教學效果、教學方法、學生的出勤率、作業完成效果、成績考核效果等進行全面統計,作為教學評價的參考。
2.學生學習管理模式的創新。在大數據時代下,學生獲得學習資源和信息的途徑變得更加廣泛,學習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書本、圖書館等,學習過程變得更加現代化、個性化、自主化和動態化。在高校內部,對學生學習管理的創新主要表現在軟件的應用方面,比如,校寶軟件的使用,該軟件能夠科學地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統計,記錄大量的數據,包括學生個人信息、學習情況、日航學習行為、心理狀態、創新能力等方面的記錄,對學生的整體情況進行動態化的管理和描述。該方式相較于傳統的管理方式更具備高效性。
3.決策管理模式的創新。在傳統的決策中,基本上都是通過多個領導聚集到一起,將資源共享,然后做出重要的決策。這種方式雖然也能夠起到良好的作用,但是在資源數據收集和獲取的過程中是非常漫長且困難的,耗時耗力。而在大數據的支持下,高校可以通過計算機搜索大量需要的數據來展開決策,實現高校資源的合理應用,幫助高校展開科學化的決策。
4.科研管理模式的創新。教師科研活動的展開是為學生提供更加高效教學模式的重要途徑之一,教師在進行科研活動的時候,需要有大量的信息作為科研的支持,這些信息十分復雜紛繁,這就為高校的數據信息系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這樣的要求,云計算、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化產物的出現,則有效解決了上述問題,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來搜索科研活動所需要的信息數據,簡化搜索、整理和分析數據的流程,提高科研的效率,這對高校教育管理有著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7]。
總之,隨著大數據的到來,高校也應當積極利用大數據的優勢,以社會的發展需求和學生的發展需求為基礎,通過樹立大數據觀、完善信息化建設平臺、建設專業的數據化教師團隊、創新管理體系和管理模式等方式來促進高校教育管理的創新,為學生的發展奠定良好的教育基礎。
參考文獻:
[1]王薇娜.大數據時代高校教育管理思維轉向與實踐理路探討[J].新校園(上旬),2017(12):61.
[2]卜永安.大數據時代高校管理的創新策略探析[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33(16):179-181.
[3]趙彬.大數據時代下高校教育管理的特征探究[J].中國高新區,2017(16):77.
[4]李向陽.基于大數據環境下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創新與發展研究[D].信陽師范學院,2017.
[5]馮志堅.大數據時代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設途徑探索[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7(4):22-23.
[6]劉榮.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教育管理模式變革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7(11):17-18.
[7]魏偉華.大數據時代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個性化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6(20):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