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穎魁
[摘 要] “互聯網+”是我國實施網絡強國戰略的行動計劃,其不單純是物聯網技術的應用,而是網絡技術與現實技術、信息化之間的深度融合。“互聯網+”環境下創新將更加容易,信息交互也更加便捷,此時藝術設計教學也面臨了機遇與挑戰,這就需要進行教學改革,改變現有問題大膽創新,借助有效的策略來提升教學效果,這樣才能讓藝術設計教學契合時代發展,培養適應時代的設計人才。
[關 鍵 詞] “互聯網+”;藝術設計;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7-0175-01
一、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現狀
(一)教學課程過于條框化,沒有針對性地改進課程設置來適應全面的信息化、網絡環境
在教學中單純依靠教學大綱、教材等已經不能滿足藝術生設計專業的教學需求。課程選擇上不能適應時代需求的課程仍有一些占據了課時,而一些先進且有效的教學內容則沒有得到充分和深入的講解。這樣就使現有的藝術設計專業教學適應性不高。
(二)培養目標不能適應時代需求
我國的高等教育已經全面向育人化轉變,社會人才需求發生改變,推動了教育體系的改革。從社會需求較大看,藝術設計專業人才需要適應市場需求,即具備創新思維也需要具備專業素養,可以幫助客戶實現產品需求,也可以體現產品藝術性。但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高校藝術專業教學仍沒有作出完全的意識轉變,即培養目標沒有放在一專多能上,學生的思維意識、創新意識,乃至專業技術等需求都不能得到全面的滿足,教學資源被浪費在無效的工作中,這種培育目標顯然不能滿足“互聯網+”的經濟模式需求。
二、“互聯網+”環境下藝術設計專業教學對策
(一)適應產業發展需求
藝術設計專業所培養的人才,雖然是為了設計而發展,但其不僅是公眾精神享受需求的滿足,在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方面更應重視人才的職業拓展,即畢業生應當可以為產品服務,設計的產品應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要求。而從目前的情況看,藝術產品設計乃至工業產品的設計都應適應產業發展的需求。在我國各個地方的產業發展都存在差異,每個地區所需的藝術設計人才也就不同,如少數民族地區就需要旅游產品設計、民族產品設計的人才,而沿海地區則需要創意產品設計人才,紅木家具產業比較發達的地區就可以開設一些家具設計與工藝的專業;一些服裝產業發展比較好的區域可以開設服裝設計專業等。
因此,藝術設計教育要因地制宜,在不同區域開展藝術設計的特色專業,為社會培養多元化設計人才,從而有效促進社會經濟的良好發展。藝術設計人才在不同的地區也存在需求差異,為此在“互聯網+”的產業發展需求下,人才差異化培養才是藝術設計專業教學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也是發展方向的問題。
(二)推動教學資源信息系統建設
“互聯網+”第一個特征就是信息共享和信息交流的高效率,各種教育資源在互聯網技術的推動下已經實現了跨區域的共享。這樣的信息規模化共享促進了學校資源的整合,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借助互聯網實現教學模式的創新。多媒體、微課堂等方式可以讓學生接觸到更多先進的理論和信息。在藝術設計專業教學中也應積極地借助互聯網實現自身信息系統的構建,即借助計算機、網絡技術為教學提供必要的基礎資源,建立全面的數據庫存儲更多的教學內容、教學資源等。教師可以借助豐富而先進的信息系統制作課件、組織教學內容、學習教學方法等,這樣就可以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推陳出新,讓學生有興趣學習。
(三)借助“互聯網+”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互聯網可以拓寬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眼界,當然也可以促進其融入社會實踐中,學生可以借助網絡參與各種設計實踐工作,一邊學習一邊參與設計實踐顯然有利于提高學生藝術欣賞、藝術設計的能力。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集體參與或者由學校組織專題設計活動,并將有價值的設計成果推向社會,實現作品的價值。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在學習中得到實踐的機會,也可以實現自我價值,讓他們更加重視對專業課程的學習。“互聯網+”時代下的藝術設計教育除了需要各個行業的有效整合,也要建立起與產業接軌的創新教育平臺,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入企業行業的實際開發項目,使學生在產品項目的實踐中提高創意設計能力,這樣學生在今后的實際工作中就能通過超強的動手能力去解決各種項目設計以及市場推廣中遇到的問題。
“互聯網+”環境下,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應當緊跟時代需求,借助信息共享以及資源共享的契機,拓寬教學眼界,改變教學的思路,借助“互聯網+”產業結構調整的機遇,創新教學方式和方法,將教學工作引入到適應市場、適應產業發展的軌道中,這樣才能讓藝術設計專業教學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的技術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李志遠.互聯網時代高校藝術設計的多樣化教學路徑[J].考試周刊,2017(50):25-26.
[2]張冰冰.基于“互聯網+”的藝術設計教育教學改革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7(1):78-79.
[3]尹翠君,任立昭.論藝術與設計教育的“互聯網+”時代特征[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6,2(09):241-242.
[4]張志鴻.淺談互聯網+視野下高職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改革:以工業設計專業為例[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6,33(6):89-90.
[5]譚吉武.“互聯網+”時代的藝術設計教育探析[J].藝術教育,2016(1):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