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溶婧
摘要: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出現人口老齡化現象。人口老齡化已經逐步發展為全球性的社會問題,給世界各國經濟發展帶來嚴重的挑戰。本文以我國人口老齡化為研究對象,首先介紹了我國人口老齡化發展的概況,然后在此基礎上主要論述了我國人口老齡化發展的原因,以及人口老齡老齡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最后對人口老齡化社會問題下的經濟發展提出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經濟發展
一、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概況
1.我國人口老齡化現狀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人口數量始終保持持續增長,總人口由1957年的4840萬人增長到2016年的138271萬人。
2016年的數據顯示該年中國約有13.8億人,14歲以下的兒童人口比重為12.9%,65歲以上的人口比重為10.8%。從1982年到2015年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由4.9%上升到10.5%,而O到14歲的青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不斷下降,由33.6%下降到12.9%。隨著我醫療技術的發展,我國人口壽命將不斷延長,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不斷下降,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形勢將更加嚴峻。
2.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特點
(1)我國老年人口基數龐大,人口老齡化發展迅速。目前我國老年人口眾多,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總數是世界老年人口總數的五分之一,是亞洲老年人口總數的二分之一。我國目前已有2.31億的老年人口,據預測,2025年我國老年人口的總數可能達到3億人,占總人口數的18.47%。2050年老年人口的總人數可能增長到5億,占總人口數的27.43%。我國老年人口的總數和增加量都位于世界第一。老齡化程度不斷地加深。
(2)老齡化人口分布不均,在地區間發展不平衡。我國幅員遼闊,由于地理環境和氣候的差異導致各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口規模都有很大的差別,因此不同地區人口老齡化的發展程度也存在很大的差異。大致表現為東部沿海地區的人口老齡化程度高于內陸地區,城市的老年人口比重高于鄉村的老年人口比重。人口老齡化的規模和發展速度也存在城鄉不平衡的差異。
(3)老齡化進程與經濟發展不協調。發達國家的人口老齡化發展水平一般低于經濟發展的速度。發達國家人口老齡化進程一般都是隨著生產力水平快速發展,社會物質生活水平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基礎而產生的。其經歷了經濟迅速發展,醫療健康服務水平提升和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的建立,所以其對老齡化帶來的一些問題和挑戰,有一定的承受能力。我國與發達國家相比僅僅用了不到二十年的時間就進入了人口老齡化社會,在經濟基礎還比較薄弱,社會經濟尚未充分發展,社會保障體系較欠完善的情況下就面臨著人口老齡化帶來的許多問題,對其承受能力較弱。我國的經濟發展的水平低于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速度,面臨著老齡化進程與經濟發展程度不協調的被動局面。
二、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原因分析
1.高出生率、低死亡率
我國的人口結構由原來的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到高出生率、低死亡率的不斷轉化過程中。當時剛剛解放的新中國為了恢復生產發展和提高經濟發展水平,根據當時的現狀實行鼓勵生育的國策,再加上土地改革時期我們按人口分土地這些都極大地促使生育率的提高,這個時期每對夫婦生育的子女最多時可達到7個,人口增長率接近原來的四倍,導致這個階段人口的增長速度較快,一直以來人口持續增長,這個時期的生育高峰為以后我國社會人口問題埋下了隱患。因為這個時期驟增的人口在幾十年后這一時期都進入老年時期,這就會導致此時的老年人口出現驟增的現象,人口老齡化矛盾不斷激化。
2.預期壽命提高,平均壽命延長
建國之后得益于醫療技術的發展和進步,我國公民的健康水平和平均壽命普遍提高。由于醫療衛生水平的提高,嬰兒和兒童的死亡率也大幅度下降了,人口也不斷增加。生活條件的改善,人身體素質普遍越來越好,老年人口總數也逐年上升,我國人口高齡化的現象日益普遍。
3.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
由于實行改革開放,中國經濟蓬勃發展,基礎設施的健全和醫療科技的進步,使得老年人口快速增加。計劃生育政策在法律的保證下實施的,有效地降低了人口出生率,從而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我國人口過快增長,這就在一定的程度上減少了人口增長的數量。總人口數量增長緩慢,但是老年人口的數量相對快速增長,所以老齡化的程度不斷嚴重,人口結構變化依然十分不平衡。
三、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分析
1.人口老齡化對社會保障和家庭生活的影響
在人口老齡化這一現實情況下,養老保障已經成為老齡化社會的重要問題。我們一般認為養老保障主要包含對老年人基本的物質生活供養,日常生活的照顧和生活中的精神關心愛護三方面。首先從物質生活的基本供養來看,城市的養老保障體系發展的比較完善,大多數城市的老年人等到年老時已經有一部分養老儲蓄金和退休金等物質基礎,所以他們大部分是以自養為主;但是在我國絕大部分的農村人口主要依靠子女供養為主的家庭養老為主,大部分鄉村的老年人在年輕的時候沒有穩定的工作,而且沒有養老金,等到年老時大部分老年人沒有了經濟生活來源,所以還是依賴傳統養老方式(養兒防老)。隨著人口老齡化問題不斷突出,老年人口的撫養比重一直增加,極大地加重了養老家庭成員的壓力。此外,傳統養老道德的缺失,社會上出現了很多子女逃避養老責任的現象,都對養老保障產生巨大的沖擊。
家庭養老方式面臨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下,子女的壓力不斷加大,老年父母容易生病需要照顧,以往的家庭子女供養的養老方式的矛盾日益凸顯。商品經濟的沖擊下,傳統的家庭養老思想也發生了巨大的轉變,使家庭養老的功能不斷下降,家庭矛盾不斷激化,迫切需要完善養老保障體系。
2.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
人口老齡化阻礙著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產業結構的普遍發展規律是: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向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技術型產業轉變。隨著現代信息科技的加速發展,新興的產業將會不斷地發展,老年化人口勞動力對產業的變化適應力比較弱,學習新事物、技術的能力也不斷地減弱,所以不利于新型產業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升級。此外,近年來老年人的普遍壽命相對延長,我國退休的年齡有推遲的趨勢,很多的老年人憑借著資歷和經驗豐富,退休后依然在工作前線,這樣可能使得很多年輕人錯失歷練的機會,不利于不同職位之間的合理流動,也不利于勞動力的自由流動,進而阻礙產業結構的升級。人口老齡化影響著居民的消費結構。不同消費者有著不同的喜好,對產品的需求也有所不同。人口老齡化改變了人口結構,在一定的程度上影響消費結構的改變。由于消費影響生產,近年來隨著老年人口不斷增加也培育了一大批老年產業。由于老年人口的增多,我國食品生產和消費結構將會逐漸發展為以老年人的消費需求為主。居民消費結構中的醫療保健支出將會不斷地增加,
3.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發展規模和速度的影響
近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勞動力資源逐漸短缺,不利于生產效率的提高,進而影響經濟的發展規模和速度。另一方面,隨著老年人口數量不斷增加,我國政府需要不斷地加大對養老的財政支出,進而不斷地完善我國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國家財政籌集起來的財政資金主要用于公共基礎建設,促進經濟和各項事業的發展建設。隨著養老保障體系建設資金需求不斷地增加,政府對其他社會建設的投資相對減少,進而影響社會的發展和基礎設施的建設,阻礙經濟發展規模的擴大和速度的提高。
四、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措施
1.調整產業結構,提高就業率
研究表明,就業率與經濟增長成正相關的關系,除此之外還與地區的經濟結構相關。熊若愚、李德偉通過研究認為第二產業的GDP增長1%,就業增加O.2%,但是主要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的GDP每增加1%,就業就增加0.7%,在人口老齡化的現狀下,采取調整產業結構措施提高就業率,從而促進有效勞動力的保持不變或增長。
2.大力建設養老設施,不斷完善養老保障體系
人口老齡化進一步地激化了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之間的矛盾。為緩解這一問題,我們應堅持傳統以子女供養的傳統家庭養老方式和政府積極建設的社會養老方式相結合的發展模式。此外政府應根據當地老人的撫養情況和經濟發展的現狀,加大對養老機構的投資建設,不斷改善老年人的養老環境,完善適宜的養老服務體系實現服務體系的多樣化。
3.抓住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機遇,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人口老齡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經濟轉型和社會進步,政府部門應該重視人口老齡化產業的發展,以老年人的切實需要和經濟發展的實際水平為出發點,制定合理的發展規劃,推動老齡產業的發展。實施發展老齡產業相關利好政策,主要有財政政策、稅收政策、信貸政策以及價格政策。加大對老齡產業的技術、資金、人才的引進投資。加強基金的落實評估與監督,建立發展委員會,對老齡化產業進行專門的規劃和安排,實現運作的規范合理化,保證基金使用的合規性和合法性,真正惠及廣大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