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瑞
[摘 要] 在職業院校中,熱門專業課是根據社會崗位需求而設的,所以,要提高專業實踐性,需要教師結合課程任務內容,根據實訓設備條件,把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帶著學生動手動腦,培養學生技能創新的能力。理想是好的,實際狀況卻不盡如人意,在設施落后的學校,遇到了教與學的三種矛盾,需要解決。
[關 鍵 詞] 職校實訓教學;設施條件;教學矛盾;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7-0180-01
蔡元培的教育模式新穎,不拘一格,認為教育是國家興旺之根本,是國家富強之根基。教育思想靈活,兼容并包,不因學術爭議而排斥,廣泛吸收各家所長。“教育者,養成人格之事業也。”他主張教育應注重學生,反對呆板僵化。他還提倡美育、健康教育、人格教育等新的教育觀念。教育先烈告訴我們,教育之根本就是先教人、兼修行,再學技,才能培養出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自我參加工作以來,也是以此勉勵自己,不忘初心,做好教學工作。可是,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遇到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環節。
一、社會經驗少與教學質量提高之間的矛盾
剛畢業就參加工作的年輕老師,社會實習機會少,只能根據課本上課,對外面實際的生活了解很少,尤其是上專業課的老師,90%只上理論,理論知識能融會貫通,實際操作卻不懂,那么實踐性強的專業課若是沒有實踐經驗,怎會把枯燥的專業課上得生動呢?這樣加大了理實一體化老師的工作量,教實操的老師同時還要二次講理論,理論講解占去操作時間,學生的技能水平提高速度緩慢,動手積極性下降,與職業教育的初衷不符。加之理實一體的老師太少,每天工作量大,想要再深造就成了一句空話,久而久之會與社會就業的步伐脫節,課程更新緩慢,造成教學質量難以提高。
實驗設備與教科書的脫節也是職業教育實訓課程的質量難以提高的重要因素。因為每個人注意力集中時間為10分鐘左右,實操設備與理論所學不符,學生聽到的信息量少,對不懂的實驗課題需要查資料理解透了才能動手,不然,產生的結果就是設備燒毀或者元器件損耗量大。
想要解決這一矛盾,需要完善的制度和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用實際行動進行科學的教學改革,上下齊心,讓職業院校的教師成為名副其實的師傅。
二、教師良苦用心與學生不屑一顧的矛盾
職業教育的熱門專業與社會就業崗位基本對口,所以及時了解社會就業信息,對教師安排教學計劃是很重要的,尤其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作用很大,只有從思想上有了就業質量意識,學生才能知道自己將來的職業選項,踏實、自覺地去學習,提高學生學習能力,也是教學事倍功半的一種途徑。
國家領導人曾在給莫斯科留學生的回信中提到,做好特色教學的前提是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把思想的魅力講出來,把信仰的味道傳出來,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才能讓他們做出正確的職業生涯規劃,邁出他們人生獨立的第一步。
政策是好的,用心是善意的,可是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剛進校做好的思想工作,沒有幾個學生能堅持下來,尤其在最后一學期即將畢業,也是專業課實訓的重要時期,90%的學生沉迷手機。若是采取措施,學生會以各種理由希望再給自己一次機會。個別學生學習很認真,由于基礎太差,實操不知從何下手,需要老師親自做,然后到下一個任務還是如此,除了少數學生,大多數學生從不主動預習課程,尋找資料,沒有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面對這樣的問題,我首先思考,工科知識太枯燥,于是每天中途放一首勵志或者抒情的歌,或者把問題簡單化,板書講、課件演示、親自動手演示,但效果不盡如人意。
造成這一切的原因到底是經濟條件好了,還是教育的失敗?不管答案如何,問題既然出來了,就需要解決。若是科技惹的禍,那么在上課期間就開啟屏蔽器,把手機信號屏蔽,讓學生有手機不能玩,慢慢地戒掉手機,培養他們的責任感;若是因為文科生太多,可以多加一年基礎學習,樹立他們的自信心,證明文科生動手能力也不差,只要肯努力,教師永遠不會放棄他們。
三、自身技能的提高與現實生活的矛盾
從道德的層面上來說,教師應該活到老學到老,為了學生,為了教育,要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其中,做到“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可是,教師畢竟也是人,他們的家人也需要照顧和陪伴。所以問題就來了,教師的教學與生活難以調節。
所以,職業教育的教師定期學習調休是必要的,只要有精力充沛的教師團隊在,那么職業教育技能創新就不是問題;只要有合理的教師成長規劃,那么,職業教育就會欣欣向榮,陽光技能人才就會遍地開花。
因此,職業教育要想培養出社會急需的高技能人才,需要政府和社會的支持,更需要完善的教育體制,以及教育人員的科學規劃,不忘初心,先教做人,再教學藝,將職業教育事業代代相傳,永久不息。
參考文獻:
[1]陳社廣.新會機電職校德育考核成績管理系統的研究與分析[D].云南大學,2015.
[2]張延琪.中職學校“人本德育”實施方案的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