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亞坤
[摘 要] 通過供需關系的分析,結合社會酒店業人才需求的特點,就目前我國的供需錯位現象反思高職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原因及措施。
[關 鍵 詞] 供需錯位;高職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 G71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7-0235-01
全球化經濟一體化的推動和發展,使人們現實的價值觀、世界觀及人生觀較傳統教學模式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和思維構建。在社會城市化進程不斷完善的過程中,人們也在現實生活品質的提高中,對相關的服務產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標準。由于社會進程和就業理念的轉變,也是酒店管理專業人才的供需錯位出現的主要原因。
一、高職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現狀
高職酒店管理專業的學生在我國人力資源的儲備中屬于較為優秀的社會群體,對國內各地旅游業發展和崗位提供有著重要意義。在我國傳統的教學模式和理念中,普遍注重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和知識點的灌輸;培養出來的人才雖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但隨著我國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國內旅游行業對相關的酒店管理專業的綜合性人才提出了現實的要求和標準,而在人才供需需求的提升中,卻發生了供需錯位的現象和情況。造成相關問題出現的原因,也是因為酒店行業人才需求的特殊性,即高職不能按照現有教學模式來培養適應于當前社會需求的酒店管理專業人才。而這樣的供需錯位現象也是現今擺在高職院校及教職人員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
二、高職酒店管理專業人才供需錯位原因
高職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社會實際需求存在結構性的階段矛盾,主要表現為人才特征、培養方向、培養規模、業務培養等教學內容。而在解析高職酒店管理專業人才供需錯位的前期,我們首先要對高職院校以往培養的人才進行了解和掌握。高職院校不同于高校,其實際吸納和培養的人才,相比高校培養的學術型更偏向于技能應用型,而檢驗其院校的標準也從學術論文和研究報告轉向了人才市場的提供。由此,我們認識到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是和人才市場的實際需求相關聯的,由于部分高職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不準、培養目標方向不明確、教師教學理念傳統化、課程設置缺乏職業性等多樣化的因素,也是造成高職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與社會實際需求脫節,供需錯位現象出現的原因[1]。同時,在社會實踐和研究的過程中,人們也逐漸了解到人才按照社會需求進行規范化的教學和人才培養是供需關系均衡的關鍵和前提,也是培養模式的重要內容。
三、高職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解決措施
目前,我國高職酒店管理專業自身人才培養模式與酒店業需求都是不能進行有效適應的,即無論多么優良的選才機制還是酒店的用才環境,都無法從根本上對酒店管理人才的供需關心進行有效的錯位調整。因此,為解決高職酒店管理專業人才供需錯位的問題,我們需從以下方面進行模式構建:
(一)高職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當前的高職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不能適應現實的社會職位需求,即具備綜合型、復合型、創新性為一體的高素質人才。因此,相關部門和教職人員要在實際了解并掌握當地酒店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進行針對性的人才培養模式的調整和體系歸納;在培養目標的準確定位中,實現校企人才供需關系的準確性和服務性。
(二)構建校企型的教學師資隊伍
高職酒店管理專業師資隊伍的建設不能只限于教師的學歷層次或職業研究上,同時,要注重鼓勵教師走入酒店企業等一線工作崗位進行社會人才需求的調研和實踐,讓教師在了解酒店業最新發展動態的過程中,能充實實際的教學內容,并及時向學生傳授最新、最有價值的專業知識,也是確保師資走在學科前沿的關鍵。
(三)設置完善的酒店管理的課程體系
在實際的高職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設置上完善課程體系,從側面角度上來看,是直接決定學生知識、技能體系的形成和培養。通過借鑒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學院的課程設置模式;將課程分為理論課、實踐課和語言課三類。在其具有行業定向性的同時,又有綜合性和創新性。通過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綜合素質、人際交流等方面。使我國相關專業的課程設置,在以職業應用能力和職業素質培養為主的教學體系框架中,構建出職業基礎課程、職業技術課程、職業能力拓展課程的酒店管理人課程體系[2]。
綜上所述,我們了解到開展高職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在供需關系上的反思的重要。在社會經濟和消費觀念的轉變中,學生在實際的就業認識上,已從以往的基本生活滿足,轉向了生活、經濟等多方面的全面綜合考核。因此,在高職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教學中,教師在注重其自身教學知識和技能的培養中,還要對其進行相應的職業就業的培訓和社會崗位職能的認識,在提升學生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同時,提高其在職業職責和素質上的自我認同和價值觀念。
參考文獻:
[1]謝作渺,許敏.我國人才供需失衡分析與對策研究[J].生產力研究,2010(4):183-185.
[2]游富相.從供需錯位現象反思高職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J].職業教育研究,2008(12):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