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衛國 戴沅均 王小衛 廖海莉 林麗瓊
[摘 要] 工匠精神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也是建設現代化新中國所必需的工作精神。通過對“工匠精神”的歷史內涵與時代價值的闡述,分析“工匠”型人才培養所面臨的現實問題,提出了關于提高學生工匠精神的思路與建議。
[關 鍵 詞] 工匠精神;職業教育;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71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7-0247-01
2016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工作報告中指出:“鼓勵企業培育精益求精的具有工匠精神的現代化人才”。高職院校以就業為導向,專注于面向基層一線的工作崗位。培養技能型“工匠”人才,弘揚工匠精神,是廣大高職院校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未來教育教學的戰略發展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一、工匠精神的歷史內涵與時代價值
“工匠精神”在中國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它是中國文化精粹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傳統的工匠精神強調精益求精,對品質不懈追求的核心。古文如:《天工開物》《齊民要求》《考工記》等都記載了中國諸多能工巧匠們的工匠精神和高超技藝。
新時代工匠精神要求與當下社會新的生產方式和組織形式相結合,突出個體自主性和人的價值與情懷,強調現實的統一[1]?!洞髧そ场分械膸孜唤橙恕笆昴ヒ粍Α?,提高標準,追求卓越,讓品質達到臻善臻美,完美地闡釋了當代工匠精神的內涵[2]。當代工匠精神不再局限于產業工人,而是可以覆蓋各行各業的一種職業態度與服務理念,指的是一種追求完美,精益求精,并不斷創新的精神品質[2]。
二、“工匠”型高職人才教育所面臨的現實問題
(一)社會價值取向存在偏差
社會經過幾十年的高速發展,價值取向出現了一些偏差,追求一夜暴富、坐享其成的浮躁心理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價值取向,工匠精神也逐漸消失。此外,社會對高等職業教育存在一定的偏見,對工作在一線的技術工人缺少尊重與重視。高職學生自己也漸漸失去對自己的認可和要求,缺少了對精益求精的追求[2]。
(二)學校培養動力不足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推進,高職院校生源質量日益下降,學生素質不高,自主學習能力弱,制約著“工匠精神”的培育,人才培養面臨嚴峻挑戰。傳統教學模式是一種以教師為中心,教師講,學生學的過程。這種教學模式過于死板,學生沒有主觀能動性,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養更是無從談起。
(三)學生總體基礎薄弱
學生作為高職院校技能人才培養的主體,是培養具有工匠精神人才過程的直接受益者?,F實情況是很多高職院校的學生存在基礎知識薄弱,學習習慣不好的缺點,在學習過程中無法完成高質量的練習,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難以體現在學生身上。
三、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職教育與培養路徑探討
(一)重塑社會價值
培養“匠人”型人才,必須強化社會價值的引導,努力引導尊重知識、尊重職業、尊重技能的良好社會風氣,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和激勵政策,讓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得到更多的社會尊重。
(二)基于“工匠精神”的教學改革
高職院校教師作為培育“工匠精神”學生的主體,應在工作中言傳身教,專業上精益求精,像匠人一樣追求工作的極致與完美?!半p師型”教師隊伍是近年來高職院校建設的重點項目,但是其培養模式仍然存在很多問題。“雙師型”教師所占比例仍然較低,需要盡快完善[3]。
(三)企業“匠人”型人才的培養模式
一對一現代學徒制是培養匠人型人才的有效手段和途徑,在企業培養職業技能人才的過程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從制度上鼓勵企業內部的師傅和學徒真正建立密切的聯系,給予相關的薪酬補償,能夠讓他們潛心研究,真心傳授職業技能技術[1]。
(四)基于職業發展的自我意識
學生作為主體,在“工匠精神”的培養中是主要承載對象和發展對象,匠人型人才的培養最終能否成功,最重要的還是學生自身能否發揮主觀能動性,通過課程知識的思考,教學實訓的鍛煉以及未來在企業中專業技能的學習,最終形成過硬的職業精神和高超的職業技能。
少年強,國家強;百業興,民族興。工匠精神的現實價值在于未來國家教育中的地位會越發凸顯,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現代化人才是新時代高職院校的歷史使命。本文期望通過對社會、學校、教師、企業和學生的各維度思考與分析,可以將工匠精神與高職課程教學改革相結合,為高職教育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匠人”提供自己的思路。
參考文獻:
[1]張培培.互聯網時代工匠精神回歸的內在邏輯[J].浙江社會科學,2017(2):60-64.
[2]齊善鴻.創新的時代呼喚“工匠精神”[J].道德與文明,2016(5):5-9.
[3]劉暉.工匠精神培育和高職課程教學研究[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8(3):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