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涵
摘 要:本文通過對債務重組現狀和文獻研究發展歷程的介紹引入債務重組的概念。隨后,分別在重組前、中、后三個階段介紹了可以作為有效重組的參考依據,并在其中引入案例加以說明如何進行有效的債務重組。
關鍵詞:有效重組;第三方監控;內部優化;財務指標質量
一、研究背景及文獻綜述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市場競爭愈加激烈,為數不少的公司面臨財務困境時選擇進行債務重組解決。但重組并不是簡單的債務減免問題,它存在大量值得推敲的地方。為此,我國于1998年、2001年以及2006年都有針對該問題專門修改過相關準則。然而,從目前我國市場上看,我國債務重組現狀依舊較為混亂,有一些上市公司借規則的漏洞,占據大量社會資源進行無效債務重組,甚至借機造出“高額利潤”。
因此,我國學者對于債務重組有效性的問題進行廣泛的討論,他們從重組的方式,重組關系人的角度,財務指標,以及重組類型等多方面為切入點,對如何提高重組有效性進行分析。
程創(1998)分析了公司可能出現重組問題的方面,并認為重組是否有效可以從重組前后盈利情況以及現金流量變化程度的大小來衡量。胡偉(2002)則是在分析影響債務重組的因素的基礎上,就重組涉及的債務方與債權方兩者,站在雙方角度分別對于是否重組進行討論。劉嘉,徐寅伍(2015)通過對債務重組的定義及方式的介紹,引出有效重組對于上市公司的作用以及有效重組所考慮的方面,進而給予上市公司重組啟示。宋淑琴,臧紫薇(2014)以三年的重組上市公司為樣本,通過研究財務指標與重組規模的正負相關來判斷重組的有效性。唐文靜(2016)認為有些上市公司把重組作為“保殼”手段,于是為了甄別重組公司是否具有“造血”能力,作者通過分析財務能力而判別重組對于改善經營影響的大小。
可以看出,我國對于促進有效重組采取的措施,衡量的標準各有不同。大多論文集中在重組方式的規范化,財務指標計算等單獨某一點進行靜態分析,較少將影響因素通過動態發展的形式進行表述。因此,本文不僅通過具體案例進行財務分析,衡量其重組的有效性,還將債務重組視為一個完整持續的經濟業務。對于這個整體,一方面以債務重組開始、進行、結束三階段構成的時間線為縱向劃分,分析每一段時期可以從哪些方面衡量重組有效性。另一方面,以重組所涉及的債務人,債權人,政府這三方為橫向,分析在發生重組這一經濟活動時,各方從哪些方面可促進重組這一經濟活動的有效性。
二、債務重組概念及澳柯瑪公司重組分析
債務重組指的是債務人在發生財務困難的情況下,債權人按其與債務人達成的協議或者法院裁定做出的讓步事項。其基本特征有兩點,一個是債務人發生了財務困難,導致其沒有能力按原條件還債,另一個便是債權人愿意通過減免部分本金或利息等方式,進行讓步。本文以澳柯瑪股份有限公司的重組案例加以說明。
1.案例簡介
澳柯瑪原為著名的制冷家電、環保電動車的優秀制造商,于1987年在山東省青島市成立,2000年12月29日上市。然而,因長期盲目多元化擴張,將大量資金投入到之前并未涉及的娛樂、地產領域,收效甚微。還因沒有對核心業務進行重點研究突破,致使財務狀況每況愈下。于2012年4月25日與中國農業銀行青島市北區第一支行簽署“中國農業銀行貸款利息減免協議”,進行債務重組。
2.財務指標分析
(1)償債能力分析。
表1 償債能力指標
從上述表1中可以看出,在債務重組之后,流動比有穩定持續的上升,速動比在2012年重組之后到2015年始終下跌。兩個同樣反映短期償債能力的指標,在2013年至2015年趨勢相反,相互對比數據可以說明:其一,在流動資產中,變現能力較差的存貨在流動資產里占的比重過大,導致流動比與速動比發展趨勢不同。雖然看起來總體上在重組之后,企業償還流動負債的能力增強,但實際上有效率的,流動性強的速動資產并沒有實質的上升,短期償債能力還是存在問題。其二,隨著重組時間的推移,重組事件本身帶來的指標影響不斷減少,并且企業隨重組后自身能力對指標的影響增多。
資產負債比從2011年到2016年逐年下降的趨勢可以看出。其一,從資產負債比就數字而言來看,重組之后企業的長期償債能力增強,償債的綜合能力提高,風險下降。其二,結合流動比速凍比結合來看,資產的質量有待觀察,要具體組成指標的數據,分析質量。
(2)運營能力分析。
表2 運營能力指標
從表2可以看出,應收賬款周轉天數從2011年到2016年不斷增加,說明重組并沒有改善企業運營能力。首先,應收賬款的變現能力影響到企業資金利用率,該企業資金運用率較低,應該減少壞賬損失,或應收賬款占資金的比重,以增強運營能力。其次,存貨周轉天數也在增加,說明存貨堆積現象加劇,這也與之前對于企業流動、速動比分析,公司存貨較多的想法再次印證。
(3)盈利能力分析。
表3 盈利能力指標
從表3中可以看出從2011年到2016年毛利率趨勢是平穩向上,說明該企業的單位成本不斷降低,單位產品獲利能力增強。總體而言,比起2012年重組前有所進步。
凈利率表現為先增長后回落,再與重組的前相近的水平的趨勢。而導致2012至2014年經歷一個大波動的增幅回落原因在于2012年4月的重組,使得銷售力變強,在之后幾年隨時間推移,受重組影響降低,毛利率逐漸下降歸于反映企業真實凈利水平下。再者,從2016年與2011年數據對比看出,重組后的企業銷售能力有所提高,但凈利率卻下降,說明在管理上費用支出過高。通過查看其歷年的利潤表,發現其歷年銷售費用較高一般在4―5億,而管理費用在2億左右。說明企業應該在維持經營的日常支出上有所節約,減少成本,提高利潤。
(4)發展能力分析。
表4 發展能力指標
從表4可以看出營業收入與凈利潤每年波動較大,說明企業獲利能力很不穩定而且每年差距很大,通過查閱歷年的利潤表發現,重組沒有帶給企業發展能力的提高。2012年至2014年由于剛重組不久,受事件影響較大,所以看上去似乎有所好轉,但隨著是時間的推移,營業收入和凈利潤更多體現在企業實力方面時,情況卻并不樂觀。2010年至2012年(重組前)與2015、2016年(重組后),無論是營業收入還是凈利潤都沒有因重組真正的改善企業,增加企業收入與利潤。
三、有效債務重組的應對策略
1.準備債務重組前,有選擇性地確定債務重組對象
無論在何種情況下,我們應該首先明確一點:債務重組是為了讓企業通過“輸血”,進而獲得“造血”功能。因此,并非所有遇到財務困難的企業都適合重組。例如一些管理不完善、產量過剩的產業等,重組對于他們而言不會有明顯作用,反而會給社會造成經濟負擔。只有合理選擇債務重組對象,進行嚴格的篩選排查,確認具有重組意義的企業進行重組,才能促進債務重組有效進行,避免之后無謂的資源浪費。
2.執行債務重組時,妥善運用第三方力量進行外部監控
通過第三方審計監督,相關具體化法律規定的約束,降低因監管缺失而導致的無效重組的可能性。一則在財務方面,應當通過會計師事務所等第三方,進行全面詳細的審查以保證公司報表的真實性,充分發揮其在財務工作中的監管作用。二則在執行程序方面,債權人與債務人雙方進行交涉時,應當依照法律規定對重組項目進行處理。并且雙方應當派出代表共同進行重組的執行以保證過程的規范化。避免因缺少第三方監督而造成的程序不合規的情況的發生。
3.執行債務重組時,結合實際情況加以優化內部機構
在現今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企業的規模不斷擴大,每年擁有可觀利潤,但卻入不敷出。這與企業內部機制存在問題有直接關系。許多企業借著重組的機會進行“換血”,求得一時緩解,卻不對自身結構加以完善,致使日后擺脫困境變得遙遙無期。針對此類現象,提高企業內部治理水平,完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剔除產業結構中不良項目,調整公司結構,增加企業對外披露信息的頻率都有利于促進企業進行自我優化。
4.債務重組后,以財務指標及其質量進行有效分析
一方面,通過數據的分析,對比在重組前后其財務指標變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另一方面,通過財務指標挖掘數字質量,掌握企業狀況。因為財務指標是多項報表項目數據集合而成的相對指標,所以影響數據是多方面的因素。正因如此,各企業同一個指標的數據可能相同,但是由于其指標的構成項目不同,各項目比重不同使得數字質量也有所不同,其企業狀況也大相徑庭。為此,分析的時候不應只看財務數據,更應該著眼于(轉92頁)(接22頁)組成指標的具體項目,重視數據質量。
四、分析與評價
通過2011年至2016年的財務指標以及上述分析不難看出:澳柯瑪公司在債務重組之后公司在負債能力上雖然綜合能力較以前有提高,但是存貨存量較大,不利于資產流動。在運營方面應注意應收賬款回收期,資金使用效率。而盈利、發展指標中存在著利潤不穩定,運行成本過大的問題,這些對于該公司而言無疑是急需解決的。
因此不難看出,債務重組并非單純的對某一個環節進行有效性的判定。應該首先通過標準的條件篩選適合重組的對象,減少因錯選而造成的資金浪費。其次在重組過程中規范化操作,減少重組漏洞帶來的損失。而后依據企業的財務指標來判定之前的重組是否有效。雖然不能保證完全沒有無效重組的產生。但當經歷完這一系列環節之后,利于增加有效重組的概率,減少社會資源被無故浪費的可能性,最后通過及時的財務狀況反饋,規范之后的重組程序與法規的設立,利于未來重組過程的透明化。
參考文獻
1.程創.公司重組及其有效性問題的探討.上海電力學院學報,1998(04).
2.胡偉.淺議債務重組方式的選擇.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06).
3.宋淑琴,臧紫薇.財務狀況、債務重組與公司績效――基于債務重組“輸血”抑或“造血”的實證分析.財經問題研究,2014(11).
4.劉嘉,徐寅伍.上市公司有效債務重組的分析.會計師,2015(10).
(責任編輯:王文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