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旻逸
摘 要:伴隨互聯網的突飛猛進,互聯網金融也如火如荼發展起來。廣大客戶在網上可以完成多種操作,更為輕松便捷。然而,不容忽視的是各類詐騙風險也隨之增加,消費者權益很難得到及時保護。本文立足于互聯網金融視角,將關注點放在消費者權益保護上,力爭通過對相關問題的研究,提出針對性的建設性意見,為消費者權益保護保駕護航。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欺詐風險;法律制度
互聯網金融指的是互聯網作為一種營銷渠道,投放各類有關金融產品方面的電子服務,使得客戶足不出戶,利用電腦、手機等移動智能終端即可完成各類操作。互聯網金融主要包括兩類,第一類是金融+互聯網,以金融為主,互聯網作為渠道和工具,如網上銀行、手機銀行、在線開戶等產品及服務。第二類是指狹義上的互聯網金融,立足于互聯網平臺,如第三方支付、在線理財銷售、電子商務、股權投資等產品及服務。由于監管相對滯后,金融市場發展過于迅猛與超前,導致消費者權益一旦受損,很難得到及時的保護。因此,本文著眼于第二類的互聯網金融領域,研究消費者權益面臨的種種突出問題。
一、消費者權益面臨的問題
1.客戶資金安全問題
互聯網金融行業,廣大客戶的資金安全始終是最大的問題所在。客戶的本金安全不能得到保障,存在巨大的隱患。在網絡上的金融交易,由于并非線下的面對面,不了解彼此誠信狀況,容易出現網絡詐騙現象。有些別有用心的不法分子,利用網絡作為掩護,向客戶承諾高額利息,將客戶的本金詐騙到手后即可銷聲匿跡,消失得無影無蹤。除此之外,一些金融機構由于自身經營管理出現問題,不能及時履約,償還客戶本金及利息。在這種情況下,容易出現企業資金鏈斷裂問題,客戶本金也無法追回。對于互聯網金融機構而言,風險防控體系沒有銀行完善、規范,其風險暴露在市場監管空白下,一旦出現違約問題,得不到央行的資金援助,也無法對賬下的資金賬戶給予充分的資金保障,客戶本金風險巨大。
2.客戶隱私及知情權利得不到保障
在互聯網環境下,客戶的隱私不能得到完善的保障。有些互聯網金融機構自身技術力量薄弱,沒有足夠的技術力量支持客戶信息保護,容易發生信息泄露問題。客戶提交給金融機構的身份證件、銀行卡、家庭住址、手機號碼等關鍵信息全部托付給金融機構,用于個人信息驗證。然而,部分金融機構辜負了客戶的信任,將客戶信息在互聯網黑市進行買賣使得客戶隱私容易被不法分子獲取,進行詐騙活動。除此之外部分金融機構在客戶正式簽字確認前,對于金融產品的風險沒有充分提示,只是對金融機構的預期收益率過多渲染,沒有告知客戶實際收益率與預期收益率之間的區別,使得客戶誤認為金融產品沒有風險存在,都是保本收益,使得金融產品出現虧損后,客戶難以接受,對金融產品及機構進行投訴。
3.客戶維權無門
在互聯網金融產品的交易中,客戶極易在沒有充分了解虧損及償付風險的前提下,只關注金融產品的收益,匆忙簽訂合同完成交易。部分互聯網金融機構,在客戶簽約后,以各種不知名的借口,在客戶不知情的情況下,借機向客戶收取各種費用。客戶投資的金融產品出現無法償還問題時,客戶無法找到專門的投訴渠道與部門,無法依據現行的法律條文,維護自身權益不受損害。簽訂的合同,有時候因為部分隱藏條款,使得雙方責任并不清晰,為金融機構開脫了責任,使得客戶維權時無法將金融機構作為責任主體。維權過程中難度增大,資金、時間、精力成本巨大,客戶往往難以承擔。
二、消費者權益保護措施
1.完善相應法律制度
從立法角度而言,需要針對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特殊情況,規范互聯網金融亂象,規范各大互聯網金融機構的主體責任,劃分出明確的標準,借鑒西方國家在金融市場立法的成文法系,對現行法律條文進行修訂,努力制定并形成規范、科學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律,維護消費者在互聯網金融市場的合法權益不受非法侵害,規范當消費者權益受損失,向什么部門以何種形式訴訟,針對金融機構處以何種解決措施,如何在最大程度上杜絕違法犯罪現象的頻發,使消費者權益得到最大程度完善。從完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律制度方面,可以通過對與互聯網;理財投資的專項法律如《證券法》《保險法》進行修改,爭取適應消費者更多選擇互聯網交易的趨勢;對于互聯網借貸行為特別是小額貸款,建議盡快啟動法律修訂工作,如《網絡借貸行為規范指引》,對網絡上亂象叢生的信用借貸問題進行集中整治。
2.行政方面強化監管
為應對互聯網金融市場風險多元化、復雜化的現實狀況,必須在現行監管體制下,明確參與各方的主體責任,成立專門的互聯網金融監管機構,進一步加大互聯網金融監管力度,防止其他問題的再次發生。當前,我國正在加強金融市場規范化建設,進一步推動金融在經濟中發揮關鍵作用,提高企業的融資能力,改善金融市場結構,實現互聯網金融在金融市場中發揮更大作用。要在積極推動互聯網金融市場創新的同時,確保風險處于可以控制的范圍內,防止過多金融產品違約,為消費者投資提供更多的避險工具,將金融產品收益率與風險相互匹配,提高消費者金融素養。
加強行政方面的監管措施,有利于對互聯網金融市場開展事先干預與事后干預,對于侵犯消費者的行為給予嚴厲打擊,采取各種措施建立完善的消費者權益保護體系。加強監管的目的在于規范互聯網金融市場發展,確保整體風險可控,防范各種違法犯罪亂象頻發,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政府可以會同公安部、工信部與工商總局,成立聯合調查組,作為專門部門處理互聯網金融監管違法犯罪投訴事件,為消費者最大限度地挽回損失。建立中國人民銀行與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地方金融辦的協調合作機制,協同發揮好監管政策的“指揮棒”作用,通過政策配合和監管實踐積極引導被監管機構提高金融消費者保護的有效性。
同時,還可以建立互聯網金融專業機構,由其承擔起對我國互聯網金融市場的監管重擔,從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和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劃分出專門的監管職能,同時與各個部門保持密切聯系與溝通,方便在問題發生時第一時間消滅在萌芽狀態。要建立專門的互聯網金融權威信息平臺,對于各種違法犯罪事件要第一時間披露,將相關的重要政策文件在上面公布,同時開設問答欄目,回答消費者的各種維權問題,對于各類風險及時揭露,提示風險與收益不可荒廢。還可以與不同國家的金融監管機構進行合作,避免跨國金融詐騙問題的發生,推進機構之間的協同治理,加強不同國家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彼此互相交換治理方面的心得體會,推進混業監管。
3.健全網絡平臺的投訴處理制度
互聯網金融市場的問題,由于地理位置遍布全國,很多消費者希望通過網絡合法維權,以最為快捷的方式維護自身權益。要建立專門的網絡爭端處理平臺,開通消費者權益保護熱線電話,為消費者拓寬投訴渠道,在網絡平臺即可完成投訴,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金融消費者糾紛的解決,遵循先協商,后調解再訴訟,和先內部后外部的糾紛解決次序。對于金融機構的相關信息,要做出強制披露要求,在公司官網或者指定網站向外界公布自身經營狀況,不能刻意隱瞞、不報或者少報關鍵信息,對于信息披露不積極、不完善的,處以最堅決的懲罰措施,并向全網公開,加入互聯網金融黑名單,限制部分經營管理活動。2010年7月19日,中國人民銀行無錫市中心支行成立了金融消費者投訴中心,這是全國首個針對金融消費的投訴中心,2011年開始全面推廣。
4.提高消費者金融風險防范意識
互聯網金融面向的消費者遍布全國各地,性別、年齡、學習、職業、收入等方面存在極大差異,彼此之間的金融知識也存在熟練與生疏之分。很多人對于金融市場一無所知,沒有進行深入了解就進入金融市場投資,導致本金受損,合法權益得不到補償。因此政府應當積極面向消費者開展金融常識普及教育,對于不同類型的消費者進行分層培訓,使其了解風險與收益之間的關系,增強風險意識。互聯網金融機構應當積極擔負教育與推廣責任,面向廣大消費者,積極宣講金融知識,要竭盡全力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不能為了利潤不顧消費者。
建議金融部門將每年9月設立為“金融知識普及月”,以此作為平臺,廣泛動員金融機構、新聞媒體、各類學校等多方力量參與,通過宣傳月活動的扎實開展,營造學習氛圍,普及金融知識,提高社會公眾的金融素質和理性消費能力。其中,特別需要針對互聯網金融的常識進行普及,讓消費者了解互聯網金融市場發展歷程,做到心中有數。同時,還要保持自身的風險防范意識,認真核實金融產品的風險提示,堅決不能為了高額收益率枉顧風險,使得自身本金受損,投訴無門。消費者還要能夠保存合法證據,在自身權利受損失時,有能力向司法部門提供相關證據,證明金融機構主體責任,追回本金。
綜上所述,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注定是一個長期發展的過程,需要不同部門參與其中,各大金融機構應加強自身規范,消費者要提高風險防范意識,切實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1.張婕.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研究.北京交通大學,2017.
2.劉力.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理論重述與裁判研究.華東政法大學,2012.
3.劉曉娜.金融消費者保護對金融包容影響的研究.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14.
4.李沛.金融消費者保護制度研究.復旦大學,2011.
(責任編輯:蘭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