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習杰 黎鳴鐘 陳雅琴
摘 要:伴隨我國養老金制度的一系列改革,目前已形成基本養老保險、普通養老保險和個人儲蓄養老保險三種框架模式。然而這些改革在實際落實時仍會面臨不少問題,本文針對我國養老金體系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相關改進建議,以期對我國養老金制度改革產生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審計監管;養老金;改革
一、引言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不斷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養老保障制度,先后進行了制度改革,其中2005年的改革對個人賬戶比例和養老金計發方式做出了較大的調整和規范,并一直沿用至今。一直以來,關于我國養老金的會計處理和監管問題一直是學者們討論的熱點,唐運舒(2015)認為我國養老金會計信息披露不足,盈余管理模式不完善,存在管理人員采取非中立的方式操縱養老金;肖大梅(2015)認為我國養老金管理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養老金個人賬戶的管理缺乏有效的監督。日常社會生活中,對于養老金的日常管理、資金統籌和實際發放中的問題時常見諸報端。因此,加強對我國養老金改革的審計監管具有現實意義。
二、當前養老金制度中存在的問題
1.農村養老金管理存在薄弱環節,基層干部挪用社保基金事件頻發
目前,全國共有1905個縣實施了農村社保制度,共有5374萬人參保,累計結余資金達354億元。財政部明確發文規定,農村社保基金由各縣鄉社保中心設置專用賬戶進行統一收繳和管理,于每年年底轉入社保年金管理系統,實行專款專用,任何單位、組織和個人都無權私自挪用。然而近年來農村社保基金被挪用的新聞報道層出不窮。例如:浙江省瀘水縣某鄉社保主任史某,從2015年1月起私自向各村催收養老保險金并存入其個人賬戶中,用于賭博和購買汽車,至2015年底,史某共挪用社會養老保險金70余萬元。
2.企業養老金的會計處理不統一且信息披露不充分
國際上對于養老金的會計處理有兩種選擇:既定受益模式和既定繳存模式,我國目前使用的是后一種模式。國外對企業養老金會計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目前已經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科學的養老金會計體系并持續探索創新,如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在1985年發布的第87號、88號財務會計準則公告(SFAS87,88),為公司養老金計劃制定了專門的財務會計和報告準則。在我國,由于國情原因和對于養老金會計的研究尚處于初始階段,理論的缺乏使得制定高質量的企業養老金會計準則來指導會計實踐存在較大的困難。這種情況下在審計實踐中,經常會發現由于養老金會計處理不善導致虛增資產、虛增費用的問題,母公司和子公司對養老金的會計處理不同帶來的問題,以及養老金信息披露不準確或干脆不披露的問題。例如,延安市寶塔區土畜產品公司出納,以發放公司職工工資的名義,在2014年到2016年間先后四次,從公司職工個人繳納的養老保險專戶中,支取現金總額達7萬余元。
3.養老金的盈余管理模式不完善,收益計劃保障程度不高
國務院2015年8月28日頒布的《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管理辦法》,明確規定養老基金可以投資于銀行存款、股票股權、中央銀行票據等,養老金入市的序幕漸漸拉開。根據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鄭偉教授等人在2013年的測算,我國的養老保險基金將于2037年出現收支缺口,2048年養老保險基金將耗至枯竭。除此之外,很多學者團隊對養老金的缺口測算都給出了并不樂觀的預期,由此可見如何將養老金的收益管理做好,是我們又要考慮的一個重要問題。例如,證監會于2018年3月2日發布《養老目標證券投資基金指引(試行)》,這將為推動公募基金成為養老服務第三支柱做出準備。2018年兩會代表賈文勤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將建議國家大力支持公募基金服務養老金第三支柱,這既有利于第三支柱發展壯大,也有利于發展機構投資者促進直接融資,實現民生保障和服務實體經濟的雙贏。
三、對于發揮審計監管在養老金改革中積極作用的建議
1.加快推進計算機審計在養老金審計中的運用
隨著人工智能領域和數據倉庫技術的不斷創新和突破,計算機輔助審計成為審計技術創新的重要方向。計算機審計擁有著強大的計算能力、數據統計能力、分析能力,能夠處理數量龐大的審計數據證據,目前已經比較廣泛的應用于審計工作中的存貨盤點、現金和銀行存款盤點及審計工作底稿歸結工作,能夠較好地服務于審計人員。將計算機輔助審計引入養老金審計主要從以下五個方面著手。
(1)了解被審計單位在實施養老保險金征繳、發放、核算等管理工作過程中,所使用的計算機系統以及在執行業務流程時,是否按照相關政策規定進行操作,同時,對于養老金系統與單位信息管理系統和各子系統之間的協作能力和數據共享能力要給予關注。
(2)對相關電子數據進行采集整理。為確定計算機輔助審計的具體實施步驟和使用方法,要在具體了解被審計單位對養老保險金征繳、發放流程之后,通過對數據字典進行分析,形成數據需求,然后將電子數據進行分類整合,以服務于后續審計過程。
(3)對業務數據和財務數據進行對比驗證。使用計算機語言查詢匯總養老保險數據庫底層業務數據,核對業務和財務數據的一致性、完整性。
(4)核對基本養老保險的參保信息和退休信息。利用計算機查詢語言統計出不同身份和參保狀態下的參保人數、繳費基數、單位和個人繳款額度。
(5)創建養老金征繳和發放的審計分析模型。通過對所獲取數據進行建模分析,創建出適合一套適合養老金審計的應用模型。
2.通過擴大詢問范圍和利用專家工作開展審計
(1)詢問是審計八大程序之一,通過詢問獲得的直接或間接證據對于審計人員做出審計判斷、處理審計業務具有重要作用。在養老金審計過程中,考慮到養老保險金的管理者和直接受益者是分離的,同時,養老金的直接受益者基數大、分布廣,因此,需要擴大詢問的范圍,從兩方面分別獲取審計證據進行對比,可以更好地反映養老金政策的落實情況。一方面,審計人員要向養老金管理者詢問關于養老金的收繳支付和會計處理,以及是否采取除銀行存款和購買國債之外的養老金收益管理模式等問題,分析其各項措施是否符合相關會計法規和行政法規;另一方面,通過審計抽樣的方式對被審計單位領取養老保險金的城市和農村居民選取合適比例,通過電話、郵件或者實地走訪的形式進行詢問,通過了解養老金服務對象,來獲取關于養老金政策落實狀況的審計證據。
(2)利用專家也是開展審計工作經常使用的審計方法,僅僅只靠審計人員不斷提升職業技能,很難有效解決好審計過程中遇到的專業性問題。對于當下穩步推進的養老金入市制度,預計在后續關于養老金審計的工作中必然會涉及比較復雜的收益計算和風險評估問題,另外在開展審計工作時可以考慮利用保險精算師、風險評估師等;對于企業自建的職工養老場所,是否合法有效可能還會涉及利用資產評估師進行評估;同時,對于上文提及的關于在養老金審計中采取計算機輔助審計,有關審計模型的建立和系統數據比照,應有效利用計算機和數據分析方面的專家,以確保利用計算機審計是有效、合理的。
3.發揮好經濟效益審計在養老金審計中的用處
2007年5月,中國內部審計協會發布了內部審計準則第25、26、27號,對經濟性審計、效果性審計和效率性審計做出了解釋,并于當年7月1日起實施,準則的發布對于經濟效益審計的獨特性和合理性給予了肯定,也為審計工作的實行提供了指南。在當前積極推進養老金入市的進程下,區別于傳統現收現付的養老金支付模式,更加強調養老金的再收益性,以解決即將出現的養老金缺口問題,此時引入經濟效益審計對于養老金的可持續管理有著重要意義。開展養老金經濟效益審計應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1)積極著手建立相關理論框架。由審計署牽頭,組織各級審計部門、高校和研究機構相關專家學者,對如何開展養老金經濟效益審計出謀劃策、分析利弊、整合意見,構建出養老金經濟效益審計的相關理論框架用以指導實際操作。
(2)探索建立養老金經濟效益審計的指標評價體系。養老金的經濟效益審計主要應從養老金的籌集、運營管理、發放三個方面著手,進行定性或定量評價,通過采取試點實驗的方法,總結出一套實用性強且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并在后續的實踐中不斷進行修正,在這一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政府審計在養老金經濟效益審計工作中的領頭作用,鼓勵內部審計帶動民間審計。
(3)加強績效審計人才的教育培養。通過對從事審計行業人員的再教育,及高校審計學科人才的培養,為經濟效益審計建立人才庫和數據庫,更好的落實經濟效益審計工作。經濟效益審計人才是在具備審計基本職業素養的基礎上,熟悉國內外經濟效益審計方法、熟練掌握經濟效益審計知識,同時具備基金會計、基建會計、金融會計相關知識,并能有效服務于實踐的復合型人才。
四、結語
養老系統作為國家治理體系重要的子系統之一,對于國家和諧穩定和人民幸福安康具有重大意義,加強對養老金的審計監管工作不僅是民生的需求,更是國家職責的一部分。廣大審計從業人員要積極為養老金系統的管理、監督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肖大梅.對養老金改革管理中審計監管的探討.中國總會計師,2015(10).
2.唐運舒,郭夢然.養老金會計與資本市場關系實證研究綜述.財會通訊,2015(21).
3.張競文.合肥市探索養老金計算機審計.中國審計報,2006(07).
4.劉文敬.試論養老保險基金績效審計評價指標的構建.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3(04).
(責任編輯:何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