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躍軍 關健英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總要求,即“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梢哉f,這是新時代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理論創新和實踐探索。目前,我省積極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扎實落實黑龍江省構建健康和諧文明鄉村文化生態的任務。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開始步入嶄新階段,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以美麗鄉村建設為主題,出臺《美麗鄉村建設三年行動計劃》,著重加強鄉村中的軟件建設和硬件建設,大力提升農村精神文明水平。不可否認,我省的鄉村建設已經取得一定成績。然而,作為農業大省的黑龍江省,農業人口1600萬,幾乎占到全省總人口的一半,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很不均衡,造成鄉風文明建設中依然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是陳規陋習嚴重,移風易俗任重道遠。在我省農村,仍存在很多積年沿襲、根深蒂固的陋習,其中以紅白事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為最,“人情債”形成惡性循環。我省農村普遍存在攀比之風,年輕人結婚房車齊備,彩禮動輒十幾萬甚至幾十萬。有些地方存在薄養厚葬的風氣,平時不盡孝,葬禮講排場。這些陋習不僅讓很多家庭不堪經濟重負,而且違背社會公序良俗,影響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嚴重阻礙著農村的整體發展。
二是傳統美德流失,鄉村熟人社會的德治功能弱化。傳統的中國鄉村是熟人社會,重視血緣和地緣,崇尚耕讀傳家、守望相助、孝老敬親、勤儉持家等傳統美德,重視鄉賢典范,重視輿論評價,重視道德調節,道德在鄉村治理中發揮重要的作用。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口流動加劇,城市化進程加快,鄉村社會發生變遷,鄉村道德層面也在悄然變化。在一些鄉村,鄉賢文化式微,淳樸鄉風和美麗鄉愁不再,鄉村的德治功能漸趨弱化。
三是文化需求迫切,農村基礎文化設施和資金投入不足。我省農村文化生活相對來說比較匱乏,文化休閑活動較為單調,看電視和聽廣播這種傳統的休閑方式依然是主流;基礎文化設施的建設和推廣不足,尤其是體育運動設施和學習閱覽設施的缺乏,無法滿足農村居民對學習科學技術知識和健身鍛煉的需求;文化發展水平相對滯后,其原因主要是經費投入及支持力量不足、政策落實不到位等。
從經濟發展上來說,農村產業經濟發展遲緩是造成鄉村文明建設落后的直接原因?!皞}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雖然近年來我省農村經濟發展有長足的進步,但與南方發達省份的鄉鎮建設相比,農民最為關心的依然是收入問題和醫療問題等方面,大大阻礙了農民真正參加到精神文明建設進程中來。
從政府的角度來說,盡管省委、省政府已經大力推動黑龍江省鄉風文明建設,在基層還存在著“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和忙起來不要”的現象。與經濟產業建設相比,基層政府對鄉風文明建設的重視程度不夠,資金投入不足,沒有把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與經濟產業建設同步推進。毋庸置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之路。只有在抓好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抓好精神文明建設,才能統籌推進,協調發展;只有兩個文明同步進行,才能相互促進,而不是相互掣肘,相互抵消。
從教育的角度來說,教育水平的落后是農村經濟建設遲緩和鄉風文明程度不高的深層原因。一方面,受到良好教育的農村子女通過高考、外出打工等方式融入城市生活中;另一方面,隨著農村人口的大量遷出,我省農村教育經費投入嚴重不足,基礎教育設施落后,師資力量缺乏,大大影響了農村教育水平的整體提升??梢哉f,沒有鄉村教育的現代化,就不會有鄉村經濟的振興和鄉村文明的提高。
從鄉村思想文化陣地建設來看,一方面,我省一些鄉鎮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力度還不夠,不能真正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植入鄉風文明建設的土壤中,因而無法培育出文明鄉風、良好家風和淳樸民風;另一方面,一些鄉村地區仍然存在著文化基礎設施投入不足,文化場所管理不到位和文化設施利用率不高的現象。
一是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黨的基層組織是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貫徹落實的基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升鄉風文明程度,就要充分發揮村“兩委”在推動鄉村文化發展水平中的領導作用,要在農村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和推動改革發展,要在農村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
二是加強農村基礎文化設施建設。一方面,從硬環境來說,在加大政府經費投入力度的同時,鼓勵社會資金積極投入到農村基礎文化設施的建設中來,拓寬農村文化資源的獲取途徑,讓更多更好的基礎文化設施真正在農村落地生根,從而達到提升鄉村文明程度之目的;另一方面,從軟環境來說,要大力提升農村居民文化水平和素質,既要注重農村基礎教育和義務教育,更要重視農村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構建出文明的新農村。
三是設立村級“道德講堂”并掛牌。鄉村道德講堂是我省農村精神文明創建的舉措,形式靈活,名稱不一。建議在現有道德講堂、文化站、農民技校、德禮之家基礎上,設立村級“道德講堂”,提供固定場所并掛牌,規范管理、定期活動。通過采取專家宣講、鄉賢主講、村民自講的形式,使之成為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體平臺與思想陣地。
四是選樹“龍江新鄉賢”。鄉賢文化歷史悠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內容。鄉賢也是新時代鄉村德治的重要載體,是鄉村治理體系和精神文明建設中的“道德高地”。建議參照“龍江好人榜”和“感動龍江年度人物”等,推出一批既有傳統鄉賢底蘊,又具有現代意識,兼具協調力、影響力與凝聚力,展現新時代我省農民精神風貌的“龍江新鄉賢”,發揮他們在鄉村道德引領中的功能。
五是征集“龍江新鄉規民約”。鄉規民約是鄉村自治的重要形式。鄉規民約源自傳統的鄉村熟人社會,是基于血緣和地緣關系生活在一起的人們共同認可的鄉村公共準則。隨著時代發展,新時代鄉規民約既要重視禮俗與倫理,又要具有法治意識和契約精神。通過征集活動,展示具有新時代精神的鄉規民約,實現規范村民行為、教化引領的功能。
六是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鄉村志愿服務活動。利用“國學專家基層行”“傳統文化進鄉村校園”“傳統美德進農戶”等公益形式,大力開展高?!l村對接。編寫《傳統美德與鄉風文明讀本》,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移風易俗,改變陳規陋習,培育文明鄉風。
七是打造“龍江鄉村特色傳統文化創新區”。龍江傳統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議利用我省北方少數民族文化、流入文化、移民文化、民俗文化、紅色文化等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依托地域特征,延續歷史文脈,凸顯優秀傳統,打造具有龍江鄉村特色的傳統文化創新示范區。
八是大力加強農村互聯網工程建設。一方面,要通過在線講堂、在線科技普及等引導農民參與到網絡文化活動中來,不受低俗的網絡文化影響;另一方面,由于我省冬季十分漫長,戶外活動適宜人群偏少,因而需要大力建設互聯網基礎設施,從而充分發揮互聯網在提升鄉風文明建設中的積極作用。
(羅躍軍系省重點培育智庫、黑龍江省文化發展戰略研究中心首席專家、黑龍江大學哲學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關健英系黑龍江省文化發展戰略研究中心首席專家、黑龍江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賈程秀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