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君
黑龍江省是國家重要的老工業基地,更是中國實現工業化、加速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脊梁。改革開放40年,黑龍江省老工業基地肩負著保障國家國防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的重大責任,為推進國家社會主義現代化履職盡責。40年來,黑龍江省緊扣老工業基地振興與發展這一主題,向改革開放要發展動力、活力、競爭力和創新力,全省干部群眾銳意創新、勇于拼搏、甘于奉獻,為國家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做出了巨大貢獻,也贏得了自身的振興發展。新時代黑龍江省老工業基地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引擎,正在加速推動全面振興,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再立新功。
黑龍江省老工業基地是國家推進國防現代化的國之重器,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是國家生態環境保護的“天然屏障”,是保證國家能源安全的“大基地”“大通道”。改革開放40年,黑龍江省委、省政府把履行黨中央賦予的保證國家“四大安全”作為第一政治任務、第一政治責任,帶領全省上下始終如一地聽從黨中央召喚、指揮和調度,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發展為第一要務,傾全力支持國家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
一是為保衛國家國防安全做出巨大貢獻。國防安全是國家政治安全和國土安全的根本保證。改革開放40年,黑龍江省國防工業技術全力保證國家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發展成果,為“神舟”進入太空,“蛟龍”潛入深海,“航母”起航、遠航,“直升機”“大飛機”國產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各級黨委、政府支持一批駐省中央軍工企業改革、改組、改造和強化管理,為國家工業化的重大裝備國產化和現代化做出了突出業績。按照黨中央穩邊、興邊、固邊、強邊戰略要求,推進邊境19個縣市全面發展,全力支持邊境線保衛、國門建設、口岸發展,為黨中央和全國人民守好邊防線,推進和平發展,贏得外部合作共贏環境等做出了重大貢獻。
二是為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做出巨大貢獻。改革開放40年,黑龍江省原糧產量達到了6000萬噸左右產能水平,相當于全國原糧總量的9.4%,連續多年原糧生產穩居全國第一位,優質高效推進原糧供給體系建設,在支撐國家平抑糧價、促進產銷平衡、軍隊用糧保供、糧食外援調出以及支持銷區吃上安全放心糧等方面,提供了堅強保證,為健康中國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
三是為保全國家生態天然屏障做出了巨大貢獻。大小興安嶺森林生態功能區率先在全國啟動實施,在穩定東北亞氣候變化,涵養黑龍江、松花江等重要水源地,保護中國北方寒溫帶生物基因庫,保存天然完整寒溫帶森林和濕地生態系統功能發揮了不可替代功能作用,為每年消納億噸以上二氧化碳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通過全面停止全境林區商業采伐等,截至2016年底,森林面積達到2128萬公頃,森林蓄積量達到19.4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到了46.8%,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國家森林公園等相繼掛牌運營,47個國家自然保護區穩健開展。通過持續的水土保持、退耕還林、還草等,林地面積達到2183.7萬公頃,草原達到206.3萬公頃。為國家找到了一大批稀有金屬、石墨、稀土、油頁巖等價值超過億萬元自然礦產資源,有力接續支撐了國家現代化建設的各種戰略發展新需求。
四是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做出巨大貢獻。近半個世紀以來,大慶油田高產穩產持續40多年,創下了世界石油工業發展的奇跡,累計向共和國貢獻了占全國供給總量近二分之一的原油、十二分之一的原煤、四分之一的原木、三分之一的電站裝備,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成為中國工業化的一面光輝旗幟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精神動力。新世紀隨著中俄油氣管道的建設與開通,黑龍江肩負國家能源安全重任更加艱巨,不僅要穩定大慶油田接續發展,保障石油生產安全,還要自覺地擔負起管道運營安全,傾力支持內地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改革開放40年來,黑龍江省老工業基地鳳凰涅槃、浴火重生,與共和國共命運、與時代同發展、與黑龍江人民同呼吸,使黑龍江省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政治文化事業不斷進步,城鄉面貌煥然一新,生態文明建設成為“金字招牌”,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一是經濟發展登上新臺階。目前,通過改革創新、調整結構、轉變方式等,經濟總量水平超過北歐福利國家水平,進入全國“萬億元GDP”俱樂部行列。截至2017年,經濟總量比1978年增長了93倍,第一次產業增長達到72倍,工業增長達到35倍,第三次產業增長高達329倍,進出口總額增長了417倍,實際利用外資增長了341倍,形成了農業現代化步伐加快、工業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第三產業成為地區發展的新增長點、發展新引擎、開放型經濟正在融入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等經濟發展新格局。在加快經濟發展轉型的過程中,注重質量效益發展和增強發展的后勁,2017年與1978年縱向歷史比較,全省公共財政收入增長了20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了240倍,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增長了277倍。
二是政治民主發展進入新階段。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依法治國相統一落實到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之中,支持人大、政府、政協和法院、檢察院依法依章程履行職能、開展工作、發揮作用;擴大人民有序政治參與,確保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推動了企業、機關、學校、科研院所、社會組織以及城鄉社區的政務公開、民主管理;深化依法治省實踐,強化合憲、合法性工作審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積極探索良法善治新途徑;建立法治文化,著力解決擺平、搞定、忽悠、新官不理舊賬等突出問題,強化學法尊法用法意識,發揮法治化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
三是文化呈現繁榮局面。改革開放40年來,黑龍江省文化事業為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謳歌、助力和提供智力支持。從政府公共文化服務的財政支出看,2017年的文化體育與傳媒的財政支出占到當期總支出的1%,是改革開放初期的十幾倍。在推進文化事業發展方面,截至目前,國有藝術表演團體達到了37個,群眾藝術館、文化站1635個,公共圖書館109個,博物館183個,廣播節目和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分別達到了98.8%、98.9%。有線電視用戶達到606萬戶,有線數字電視用戶達到555萬戶,圖書總印數突破了8837萬冊,報紙總印數達到56321萬份。
四是民生和社會建設達到新水平。改革開放40年是黑龍江省人民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發展階段。自1985年至2017年底,人均GPD增長了76倍,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了37倍,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了30倍;城鎮常住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增長達到30倍,農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增長達到34倍。在教育方面,1978至2017年底,普通高等學校增加了57所,中等專業學校增加了7所,研究生39年增長了195倍,每萬人研究生數量從1978年的0.1增加到2017年的17.9;國民基礎教育供給水平不斷提升,中小學升學率和入學率分別創新高。在公共衛生方面,衛生機構總數目前達到了20279個,醫院衛生院合計達到2072個,衛生機構床位達到24.1萬張,衛生人員達到30萬人,萬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達到60.4人。在社會保障方面,基本實現法定人群全覆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金支出標準不斷提高,全省20個統籌區全部接入全國異地就醫結算系統。通過城市棚戶區改造、農村泥草房改造等,城鄉居民居住條件大幅改善,社會綜合治理水平不斷提高,安全生產穩步提升,社會和諧程度明顯提高。
五是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守住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底線,堅持綠水青山是金山銀山新理念,用好冰天雪地特色生態和氣候資源,推進大氣、流域和土壤治理保護,劃定了生態、基本農田紅線,推進生產、生活和生態空間協同建設,倡導綠色、低碳、循環、清潔生產等,2005年至2016年,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消耗下降了1.3個百分點,石油下降了4.2個百分點,天然氣增加了0.12個百分點,風電增加了2.16個百分點。農業“三減”示范面積達到3054萬畝,綠色有機認證6700萬畝,“互聯網+”高標準示范基地1316個,農業種植全程可追溯面積達到2200多萬畝,寒地黑土、黑森、北大荒等綠色有機品牌價值不斷提升;森林游、冰雪游、濕地游、邊境游、農家樂、康養業等新業態不斷擴展,黑龍江省生態旅游成為老工業基地振興最大亮點之一。
黑龍江省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經濟總量水平在全國各省區市的位次后移、主要經濟社會指標還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特別是結構性陣痛還在持續,國企改革和民營經濟發展任務繁重,資源型城市和地區歷史欠賬較大,人口凈流出難以遏制,生態環境系統脆弱性比較突出,民生事業發展存在剛性兌付的風險等,法治化建設任重而道遠,政治生態建設與黨中央、人民群眾期待還有差距,等等。但新時代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發展前景光明遠大,目標令人鼓舞振奮,肩負的國防安全重任更加突出,肩負的糧食安全重任更加繁重,肩負的生態安全重任更加嚴格,肩負的能源安全重任更加艱巨。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對黑龍江省兩次發表重要講話,為新時代黑龍江省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繪制了新藍圖,我們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圍繞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龍江,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做出新貢獻、立新功:
一是堅持把轉方式調結構作為中心發展的重中之重,建設新時代老工業基地。針對產業結構偏重、民營經濟偏弱、創新人才偏少的問題,在著力優化產業結構上,改造升級“老字號”,讓老樹發新枝;深度開發“原字號”,推動傳統優勢產業鏈條向下游延伸,以“油頭化尾”為抓手,推動“油城”發展轉型;以“煤頭化尾”“煤頭電尾”為抓手,促進四煤城的資源型城市發展轉型;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推動糧食精深加工,做強綠色加工業;培育壯大“新字號”,發展新產業新產品,培育增長新動力,依托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市場消費點、就業拉動點,大力發展生態旅游、健康養老業,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強化創新驅動和引領,把振興發展的基點放在創新上。在著力優化所有制結構上,推動國有企業改革,鞏固國有經濟主導地位,利用政策窗口期解決歷史遺留問題,促進駐省央企改革和融于地方發展,推動龍煤、農墾、森工三大集團改革,優化存量、引導增量,增強企業內在活力、市場競爭力、發展引領力。要增強配套措施的有效性,建立法治化營商環境,使民營企業成為促進振興、推動發展、增強活力的重要力量。在著力培育人力資源隊伍上,抓好企業家、技術人員、領導干部3個群體建設。在著力優化對外開放格局上,發揮獨特地緣優勢,主動對接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參與“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加快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
二是堅持把發展現代化農業作為振興發展的重要內容,建設新時代老工業基地。以穩定糧食生產為抓手,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形成優質高效農業供給體系,積極發展綠色食品產業,培育一批叫得響、信得過的綠色有機食品品牌,推動黑龍江由大糧倉轉變成為綠色糧倉、綠色菜園、綠色廚房。以構建產業、生產、經營三個體系為抓手,加快推進現代化大農業建設,促進城鄉發展一體化、尋求一二三次產業融合發展有效路徑,構建農民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以精準扶貧為抓手,全力打贏黑龍江扶貧脫貧攻堅戰。以推進綠色發展為抓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推進治水、凈氣、降噪、還綠、護田,推進清潔生產、減少污染排放,推進城鄉環境綜合治理,使黑龍江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生態環境更美好,采取工程、農藝、生物等多種措施,調動農民積極性,把黑土地保護好、利用好。
三是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振興發展的重要工作,建設新時代老工業基地。把就業擺到優先位置,抓好轉崗再就業,高校大學生就業,退役軍人就業、農業轉移勞動力就業,繼續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讓人民群眾住上好房子暖屋子。關注城鄉困難群體,繼續擴大城鄉養老社會保障覆蓋面和水平。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
四是堅持把改進干部作風作為振興發展的重要保障,建設新時代老工業基地。勤于學習改進作風,在學習上下一番真功夫、實功夫、苦功夫。敢于闖新路改進作風,解放思想,不斷形成推動改革、發展、穩定的新思路、新辦法、新機制。求真務實改進作風,爭當埋頭苦干的真把式、雷厲風行的快把式、追求卓越的好把式,發揮“工匠精神”,在精細中出彩。清正廉潔改進作風。繼續發揚東北抗聯精神、北大荒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并將其轉化為持續推動振興發展的精神動力。
(作者系黑龍江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工業經濟處處長、黑龍江省科學技術顧問委員會內貿經濟組專家)
責任編輯/杜金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