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渝乾
[摘 要] 企業文化“三進”校園是加強校企文化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徑,也是高職教育特色建設、大學生零距離就業、大學生擇業與職業發展的客觀需要,勢在必行。企業文化進課堂、進實訓、進宿舍,需要課堂教學中融入、班級管理上結合、第二課堂中參與、教學大環境中營造氛圍和教師言傳身教中取得,多措并舉,積極推進。
[關 鍵 詞] 企業文化;學校教育;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 G71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7-0268-01
高職教育和培養學生的最終目的是讓這些學生在走上工作崗位時,能夠成為社會生產、社會建設、社會服務的主體人。然而社會需求的這些素養,僅僅靠學校培養很難達到要求。它應該基于模擬教學、模仿生產環境中產生。因此,高職院校在進行教學時,應該營造出濃厚的企業文化氛圍,不斷推動企業文化融入校園環境,使校園建設同企業建設一道發展。
下面簡單介紹企業文化與學校教育對接的三種途徑:
一、企業文化進課堂
(一)學校的教育教學人才培養方案與企業人才發展方案高度融合
根據企業對不同崗位、不同人才、不同技術技能的要求,編入學校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分階段的明確大一、大二、大三應該學習哪些理論知識、技術技能,并設置相應的考核標準,包括能力考核、分值考核等多種考核形式。
(二)完善師資配備,企業講師加入課堂教學
引入有水平、有親和力、有內涵的企業講師進入課堂教學,能夠完成在技術技能實踐教學指導、軟文化教育、教育過程跟蹤與管理上的教育教學任務。
(三)企業管理制度與班級管理制度相結合
引入企業的崗位管理與人事管理。具體來講,學校執行的班級管理,應沿用企業管理形式,讓學生深刻體會到進入校門就如同進入企業,上課就等同上班一樣。
學生進入實訓室實踐時,應設置相應的職位,如產品研發部、人事部以及生產部等,班主任(專業任課教師)的角色可以對換成經理或者是CEO,將班級管理演化成企業管理。
上課考勤記錄應該使用刷卡的形式或者是打指紋的形式,每天根據課程要求進行刷卡或打指紋,而且在班級內設置出考勤專欄,班級出勤情況全由人事部進行管理。
在教室內,用明顯的線段劃分出不同的區域。例如,辦公區、飲水區、考勤欄等。這些工作由人事部負責,安排好值班人員,每天將這些位置打掃干凈,使得班級形成整潔、有序的班級。
(四)單獨開設企業文化課程
企業文化編制成冊,將企業的歷史文化及實踐發展按學時向學生授課與傳達。開設專門的企業文化教育課,包括行業、企業的硬文化、軟文化知識,實時轉播或者分享企業的營運、管理、發展情況,可借助研討會以導讀,既講過去也講現在,使企業的榮辱與學生息息相關,培養學生自覺的成為企業的一分子。
二、企業文化進實訓
(一)重視校外真實工作基地
學校和企業合作,定期向企業輸送實習人員。這些人員在企業實習時,要養成良好的習慣。不斷提升頂崗實習效率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班級每位學生都是有價值的個體。按照實際情況,分階段安排學生進企業,形成“學習—模擬—實操—領悟—學習”的良性循環模式。
(二)打造校內模擬實訓基地
學校1 ∶ 1建成校內生產實習基地,基地里按照企業真實場景打造,基地內外樹立一些校企合作的標識,將企業的文化、企業發展理念通過宣傳欄、標識形式進行宣傳,讓更多學生感受到企業文化無處不在。同時還可在教室內粘貼企業的海報,將企業經營作風、企業發展方針等展現出來。
三、企業文化進宿舍
宿舍是員工在企業工作的一個小家,宿舍也是學生在校園學習的一個小家。宿舍文化建設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的身心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利用好宿舍,建設這一陣地,對學生能感受到文化教育、自身形成文化主體至關重要。
(一)打造硬標識,逐漸滲透企業文化
在宿舍區,包括外部公共區域及內部走廊及室內,適度的張貼企業文化標識圖片及文字,日積月累地滲透企業文化。眾所周知,在特定文化氛圍中,人的情感會得到陶冶,人會自覺遵守該企業準則,會將企業準則規定定位自我行為準則,將企業發展理念作為自我發展方向。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企業文化,幫助學生更好地轉化身份。
(二)以單個宿舍為單位,定期開展系列主題活動
定期開展素質拓展活動,每個宿舍為一個小單位進行參與,以鍛煉和培養學生在團隊建設、個人素質等方面的能力。
(三)加強宿舍優良考核評級制度,并給予相應獎懲
通過素質拓展活動、衛生、安全等各方面的考評,作為企業用人管人的標準,將此作為學生在班級評優、在校獎懲、在企業發展(升降)的依據之一。
從教學實踐中發現,校園和企業進行合作時,構建出“共同建設、共同管理、共同享用”機制。一方面,學校和企業合作進行培養學生,企業文化快速融入校園內,學生提升了職業意識,進行了角色轉化,這些措施為學生更好的走上工作崗位奠定基礎,保障學生未來就業成功率。另一方面,基于建設社會服務體系的基礎上,提升企業文化擴散范圍,為企業培育出合適人才,給人才帶來廣闊的發展平臺,節約企業人才培養成本,提高企業生產經營效益。
參考文獻:
劉榮林,張士峰,李瑞霄,等.企業文化高職校園教育“三進”實踐探索[J].才智,20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