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喆銘
盛夏的黑龍江,滿目蒼翠,一望無垠的黑土地上,充滿勃勃生機。
7月18日,由中共黑龍江省委奮斗雜志社主辦的全國地方黨刊“改革開放走龍江”活動在大興安嶺地區漠河市拉開序幕。來自福建通訊雜志社、北京前線雜志社、廣東南方雜志社等全國10家地方黨刊的30余位編輯記者參加了此次活動。八天時間里,采訪團先后來到大興安嶺、黑河、齊齊哈爾、哈爾濱等地,進林場、入農戶、訪企業。
前哨林場黨員帶頭沖鋒、敢挑重擔,引領職工轉型發展奔富路;北極村黨支部與時俱進、創新載體,讓游客“身在最北方,心向黨中央”;中國一重黨員干部不忘初心、勇于攻堅,讓“大國重器”重煥新活力……一個個鮮活的案例,讓記者們深刻感受到了改革開放40年來黑龍江的滄桑巨變,體會到了新時代黑龍江謀振興、走新路的決心和魄力。黑龍江的生動實踐證明:越是發展困難時期,黨建引領作用就越發鮮明;越是改革關鍵階段,黨建統攬功能就越發凸顯。
前哨林場位于大興安嶺地區漠河市,一座建在祖國北疆的國有林場。1971年10月建場至今,一代又一代前哨人在這里默默奉獻,鑄就了“面對危難敢出手,面對困境敢抬頭,面對機遇敢決斷,面對責任敢擔當”的前哨精神。
前哨林場黨總支先后四次受到中共中央、中組部表彰,34次受到省級表彰。1987年,面對大興安嶺“5·6”大火的烈焰,黨員、職工不懼危險、勇斗火魔,被中組部表彰為“烈火攻不破的戰斗堡壘”;1989年,木材生產黃金時期,“黨員先膛路、帶領群眾富”,再次獲得中組部表彰;2001年,面對森林資源危機、企業經濟危困的雙重考驗,林場首創黨員“崗上奉獻單位、崗下服務社會”的經驗,第三次獲得中組部表彰;2016年,前哨林場以“林區轉型示范場、生態建設排頭兵”先鋒形象,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光榮稱號。
“前哨林場之所以能在各項工作中奪標扛旗,靠的是歷久彌新、代代傳承的好傳統、好作風,靠的就是沖鋒在前的黨員干部和勇挑重擔的職工隊伍。”林場黨總支書記楊躍斌表示。近年來,在林區木材商業性采伐全面停止的大背景下,前哨林場黨總支“抓轉型、上項目、當先鋒、富職工”,充分發揮黨員的骨干、引領、示范作用,全面轉型,引領管護區經濟工作提檔升級。
2013年,前哨林場搞起了大棚食用菌種植。一開始,一些職工思想轉不過彎、積極性不高,林場黨員帶頭闖、率先試,建成3個食用菌制種室、20個大棚。當年,木耳、蘑菇、靈芝喜獲豐收,不少職工看得眼亮心動。2014年,育種車間、種植大棚,全部從黨員手里移交給147名普通職工,當年人均增收3000多元。2014年,林場把原來的廢料堆積場改建成占地6萬平方米的轉型創業孵化基地,大棚擴建到100多個。目前,孵化基地共有200個大棚,其中前哨林場自己的大棚有67個,年產木耳、蘑菇、靈芝等80余萬袋,帶動147名職工參與經營管理,人均增收4000余元。
一個支部扶持一項產業,一名黨員帶富一戶家庭。前哨黨總支改變傳統黨組織設置模式,把支部建在發展林下經濟、特色種養殖等產業項目上,實現黨員學習教育、社會實踐、先鋒示范“一條龍”。近年來,前哨林場先后建立野生藍莓人工撫育基地、畜禽養殖合作社,引進企業生產漠河冰泉高鍶弱堿水、野生藍莓紅豆加工廠,發展特色旅游,建立民宿賓館……
從“獨木支撐”到“多業并舉”,前哨林場轉型之路越走越寬、越走越暢,“綠水青山、冰天雪地”正在變成前哨人的“金山銀山”。
漠河市北極鎮北極村地處黑龍江南岸,與俄羅斯阿穆爾州的伊格娜恩依諾村隔江相望,素有“神州北極”“金雞之冠”的美譽,是我國緯度最高、位置最北的行政村。憑借特殊地理位置和獨特氣候,北極村近年來游客數量日益增多,2017年接待游客40萬人次。
北極村神州北極廣場附近,一幢木制小樓引起記者關注,門廊上有金色的黨徽、鮮紅的“流動黨員驛站”六個紅色大字,不少游客在這里進出。驛站左側矗立一塊刻有“身在最北方,心向黨中央”的石碑,不少人在這里合影留念。
走進驛站,墻壁上依次懸掛著“入黨誓詞”“流動黨員服務管理制度”圖板以及“漠河黨建”微信二維碼,柜子上整齊地擺放著流入黨員登記簿、流動黨員驛站集萃等簿冊,墻角還有個書報架,擺放著《奮斗》《黑龍江日報》等黨刊黨報。不少游客在座椅上休息,觀看專題節目,閱讀報刊。
為什么要在景區成立流動黨員驛站?北極鎮黨委工作人員介紹說,近年來,隨著北極村知名度的提高,前來經商、務工和游玩的人越來越多。為了規范和引導外來人員、特別是黨員在邊境地區的言行,北極村黨支部把在北極村工作、學習和生活15天以上的黨員編入黨小組,讓他們按時參加“三會一課”,過正常的組織生活。2017年5月,流動黨員驛站在北極村神州廣場設立。北極村黨支部還設計了“我在北極上黨課”邀請卡,外地游客憑借有效證件登記后,就可在驛站閱讀黨刊黨報、重溫入黨誓詞,還可以預約上黨課。“黑龍江是中俄界江,北極村靠近邊界,大家帶游客時務必遵守邊境法規,注意不要越過國界,不得有危害祖國安全、損害祖國榮譽和利益的行為……”這是北極邊防派出所所長高軍峰為游艇協會的黨員上黨課。為了提升黨課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北極村黨支部靈活設置黨課主題,內容涵蓋黨規黨紀、國防安全、生態保護、文明禮儀等各個領域。授課人有時是黨支部書記,有時是黨員游客,有時是包村干部。
北極村黨支部通過“聽講一節微型黨課、重溫一次入黨誓詞、介紹一條經驗做法、提出一個問題建議”的互動方式,讓來自祖國四面八方的黨員,不分地域、不論身份,共享教育成果、共擔黨員責任、共筑黨員意識,激發了廣大黨員參與組織生活、履行黨員義務的積極性和責任感。
7月24日,采訪團走進位于齊齊哈爾市的中國第一重型機械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國一重),感受“大國重器”的魅力。
中國一重始建于1954年,是我國“一五”期間國家建設的156項重點工程之一,被周恩來總理譽為“國寶”。中國一重歷經60余載,幾經波瀾起伏,始終沒忘記黨中央的囑托,以自主化、國產化為己任,為國民經濟建設提供機械產品近400萬噸,開發研制新產品400多項,填補國內工業產品技術空白400多項,帶動了我國重型機械制造水平的整體提升,有力地支撐了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而且為我國工業體系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時代先鋒。中國一重集團黨委認為,黨建是企業發展的“根”與“魂”。中國一重集團黨委把黨建與企業發展緊密結合,堅持創新活動載體,推行目標化黨建、標準化黨建、項目化黨建、效益化黨建,把黨建工作與企業生產經營工作深度融合,保證黨建成果看得見、摸得著,有抓手、見效益。
重型裝備制造廠黨總支書記張紅光對此深有體會。2017年,在面臨訂單大幅增加、人員卻精簡的情況下,廠里通過黨員創新工作室,圍繞提高生產加工效率和產品質量中的關鍵點,設立15個課題。通過課題立項,生產加工效率提高15%以上,有效解決了生產中的難點和瓶頸問題。2017年底,企業實際產出達到5.7億元,超額完成全年預算指標。
在中國一重,黨員亮身份帶頭示范蔚然成風。在重型裝備制造廠,記者看到,每名黨員職工工裝上都整齊地佩戴黨員徽章,不少機床還有“黨員機床”的標識。張紅光表示,企業號召黨員在生產經營中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干的活要比別人快、比別人好。職工群眾做不到的,黨員能做到;職工群眾不愿意承擔的,黨員去承擔。
黨建引領改革創新,激活企業內生動力,凝聚了員工的精氣神。2017年,中國一重一舉扭轉了連續3年虧損的被動局面,全年實現營業收入102.95億元,同比增長221.27%;實現利潤1.08億元,同比增利55.82億元,為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交出了“一重答卷”。
海峽通訊雜志社責任編輯/肖國萍
原載《海峽通訊》2018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