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
新《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數學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要在數學教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小學生對于身邊的事物及生活中的現象具有天生的好奇心,我們要充分利用學生們的這份好奇心,結合教學內容,以學生生活中熟悉的場景為例,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探索新知識,掌握新本領。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也離不開生活,它來源于生活最終也服務于生活。因此數學教學尤其是小學數學教學,一定要從學生所熟悉的生活場景出發,與學生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起來,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把數學問題生活化,把生活經驗數學化,聯系生活講數學,使學生能夠學以致用,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那么,我們如何才能營造生活化的數學課堂,進行數學教學的生活化實踐?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努力:
一、聯系生活實際,從身邊的數學問題出發
在課堂上,教師要以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創設生活情境,通過生活化的數學活動為學生提供體驗數學的機會。引導學生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悅感。促進學生的創新思維發展,使學生在生活實踐中不斷的發現問題,進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實踐中不斷的理解知識,掌握知識,從而改變了以往“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使數學課堂重新煥發生機,充滿生活的氣息。比如在教授《克與千克》時,我們可以準備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物品,比如方便面,白糖,食用鹽、面粉等包裝上總是寫著凈含量多少克,包裝多少克等,這些克到底指的是什么,為什么面粉袋上寫的是千克?千克與克到底有什么關系?如此,便可以極大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從而自然而然的引入到《千克與克》的教學中。我們還可以培養學生寫《數學日記》的習慣,字數和格式不加以限制,只需要學生每天記錄下自己日常生活中與數學有關的問題。久而久之,學生們便會發現生活中只要留心處處都會用到數學知識,使學生意識到數學知識的重要性,也能使他們感受到學習成功的喜悅感。
二、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托爾斯泰曾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數學知識相較于其他學科來說,比較枯燥乏味,因此激發學生對于數學的學習興趣至關重要。作為教師,我們要充分利用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創設學生們感興趣的生活情境,從而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求知成為一種內驅力。比如在學習《元、角、分與小數》一課時,作為三年級的學生,基本上都已經獨立的買過東西,我們可以將學生們分為若干個小組,先讓他們自行討論這個小組是做什么生意的,比如說文具店、玩具店等等,確定完以后讓他們自行準備道具,從老師提前準備好的價格數據中給所售商品定價,比如3.5元,7角,1元5角等等,然后每個小組分工,有扮演售貨員的,有扮演客戶的,規定每個客戶至少購買兩種以上商品,然后由售貨員計算出價格,客戶付款,模擬真實的購物場景。如此,不僅極大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積極的參與到課堂中來,也增強了他們對于元角分及小數的理解與掌握,使他們的計算能力得以提升,從而更好的服務于學生的日常生活。
三、借助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能夠認識到數學存在于現實生活中,并被廣泛應用于現實世界,才能切實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學習數學知識是為了學以致用,更好的服務于生活。每次新課程結束后,我們都應當為學生設計一些能夠應用于生活中的題目,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比如在學習完《周長與面積》之后,我們可以讓學生回家實際測量一下房間的長和寬,然后自行算出自己房間的面積;比如在學習《統計》一課時,我們可以組織學生調查班級內學習用品的消費情況,以小組為單位分別收集鉛筆、橡皮、鉛筆盒等使用的種類、數量、消費金額等,不僅加深了學生們對于統計的認識,也使學生們認識到平常學習用品的使用情況,樹立節約使用的意識。
華羅庚說:“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充分證明了數學與生活密不可分,各種實踐也表明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作為一名數學教師,一定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數學,創建生活化的教學情境,鼓勵學生主動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使學生擺脫枯燥乏味的數學知識的學習,能夠學以致用,主動的從生活中尋找數學,真切的感受到數學是來源于生活的。讓課堂教學生活化,讓日常生活課堂化,使課堂教學充分滿足學生們的好奇心,充滿生活的氣息,重新煥發師生的生命活力。
(作者單位:廣東省梅州市平遠縣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