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燦
酒旅行業的核心成本為三項:訂單處理費用、營銷費用、研發費用。三大核心成本與企業運營利潤率直接掛鉤,某種程度上來講,商業模式能不能大幅度降低三者成本,決定該企業有無長期競爭力。
11月26日,同程藝龍正式在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而今年9月份美團點評也掛牌港交所,加上上市多年的攜程與背靠阿里的飛豬,國內酒旅市場TOP4玩家于二級市場集合完畢。那四大酒旅龍頭面對價值千億美元的大市場,誰將更有競爭力?誰又能在這場酒旅戰場中勝出呢?本文試圖通過深度剖析酒旅企業降低三大核心成本的可行路徑,為投資者挖掘四大酒旅龍頭投資價值提供參考。
酒旅有多種細分方法:從行業屬性分,酒旅包括住宿與旅游,再細分住宿包括酒店、民宿、旅社等,旅游包括票務(交通票務+景點票務)、住宿等;從消費地點分,本地、國內、出境等;從消費者性質分,低中高端等;從旅游性質分,跟團游、自由行、商旅等。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國內游客50億人次,增長12.8%;國內旅游收入45661億元,增長15.9%。2017年國內居民出境14273萬人次,增長5.6%;國際旅游收入1234億美元,增長2.9%。2018年國慶節長假七天,國內接待游客7.26億人次,同比增長9.43%;實現國內旅游收入5990.8億元,同比增長9.04%。
年人均不到4次旅游,毫無疑問酒旅不是高頻業務。約五萬億元級別的市場規模,而且以10%左右的增速在增長(2018年增速下降些),說明是一個大行業,雖然我們出門不一定要買機票,但火車票、汽車票、景點門票等總要買,這說明酒旅是大眾且剛需。因此,酒旅業務的性質是大眾、剛需、低頻,是一個價值千億美元級別的大市場。
那酒旅行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呢?通常酒旅行業公司,有二種收入確認方式,一種是純傭金,另一種全額確認。對于OTA平臺需要承擔存貨風險的商品,一般會采用后一種方式,但后一種也可以將其轉變為傭金模式:將從供應商處買斷商品時的價格定義為成本,消費者實際付出的價格定義為收入,收入與成本的差價確認為實際收入。
當大部分收入來自傭金收入,或將非傭金收入轉換為傭金收入后,OTA平臺的收入有強規模效應(邊際成本低),營收成本中,去除承擔存貨風險的商品的成本,訂單處理成本是核心,但它也不會太高。所以OTA平臺收入到一定規模后,毛利率肯定是極高的,70%是正常,80%有可能,更高也不是不可能。但酒旅最終的運營利潤率不會很高,因為它是高三費生意,三費中的營銷費用與研發費用都較高。
綜上所述,酒旅行業的核心成本為三項:訂單處理費用(用于達成交易)、營銷費用(用于獲取消費者)、研發費用(用于獲取商品)。非極端時期,三者都可以在10%-40%之間波動,其中在10%-20%之間時,企業最終會有較高的運營利潤率;在20%-30%之間時,企業最終只會有較低的運營利潤率;在30%-40%之間時,企業多半運營利潤率為負。從這個角度來講,商業模式能不能大幅度降低三者成本決定該企業有無長期競爭力。
下面具體談談酒旅行業的正確打開方式。
(1)如何降低訂單處理成本從而提高毛利率?訂單處理費用是隨著GMV增長而線性增長的剛性成本,住宿預訂的傭金率一般在8%-15%之間,機票的傭金率一般在3%-5%之間,火車票零傭金。假如訂單處理費率為0.6%,綜合變現率(總營收/GMV)為3%,則訂單處理費用就占總收入20%,毛利率能維持在70%左右已是不錯;訂單處理費率為0.6%,綜合變現率為6%,則訂單處理費用就占總收入10%,毛利率有可能維持在80%左右;訂單處理費率為0.3%,綜合變現率為6%,則訂單處理費用就占總收入5%,毛利率有可能維持在90%左右。
筆者認為,有三種方式可提高毛利率:1.用戶選擇低成本的支付方式;2.變現率增加從而攤薄支付處理成本;3.提高其他收入的占比。
對于1,核心是有沒有中間商賺差價:公司是否有支付牌照,用戶是否愿意直連銀行卡,繞過其余第三方支付機構;用戶在自己的地盤完成支付,而不是在他人的地盤完成支付。如達不成前者,后者會很關鍵,用戶在自己的地盤完成支付,公司就有籌碼和第三方支付機構談判拿到一個較為優惠的支付費率。對于2,上文提到,住宿旅游的變現率遠高于交通票務,住宿預訂的收入占比越大,則整體變現率越高,支付處理成本占總收入比就較小。對于3,有傭金之外的收入來源,如廣告與金融,此部分收入不受訂單處理成本限制,會帶動整體毛利率上升。
(2)如何降低營銷費用率從而提高運營利潤率?酒旅的性質是大眾、剛需、低頻,且網絡效應較弱。低頻+較弱的網絡效應,意味著用戶黏性不足,對于大部分用戶來講,沒必要在手機與心智上常駐酒旅相關應用和企業,所以企業需要重復獲客或從其余渠道獲客,后者需要被渠道方收取流量稅,這是銷售與營銷費用居高不下的核心原因(行業特點,國內外皆如此,國際在線旅游巨頭Booking單2018年Q3在谷歌平臺上就投放超過10億美元的廣告費)。
筆者認為,有四條路可降低營銷費用率:1.企業自身有超級流量入口,然后將用戶導向酒旅業務;2企業服務與品牌皆優,黏性較高,有一大批酒旅核心用戶;3.用UGC社區模式打造產品,提升黏性,且無須承擔多少成本;4.將酒旅的交通票務擴大到整個出行,把票務打造為流量入口,住宿旅游變現。
對于1,與酒旅協同效應較高,導流效果較好的超級流量入口有搜索、電商、支付、社交等。對于2,對大部分用戶來講,酒旅是低頻需求,少數核心用戶來說,酒旅是高頻需求。企業如果服務與品牌都遠遠領先于競爭對手,則既可能抓住這部分核心用戶,也可以在非核心用戶中有較大的影響力,從而降低營銷費用率。對于3,UGC社區生態一旦成型,能極大提升網絡效應,從而提高用戶黏性,且企業不需要承擔內容成本,社區可以較容易抓住2里面提到的少部分核心用戶,然后憑借他們輻射到更多用戶。缺陷在于打造UGC社區難度頗高,且垂直領域的社區用戶天花板不會太高。對于4,歸屬于旅游的交通票務不是高頻業務,但歸屬于出勤的交通票務是高頻業務。機票、火車票、汽車票、渡船票外,還有地鐵票、高鐵票、公交等。
但交通票務行業有特殊性:其一、上游集中且基本是國企,平臺議價能力弱;其二、屬性多是公共服務,賺不了多少錢,平臺想賺更難;其三、對于消費者來講,交通票務和流量費、電話費類似,是超級標品,同樣的票在哪個平臺買除了價錢幾乎沒有任何差別,排除信息不對稱(如殺熟)的情況多數是哪便宜去哪。火車票的傭金為零,因為只有一家中國鐵路總公司,機票傭金勉強可以,但也限制嚴重,OTA平臺能在機票業務上賺到錢是因為航空公司直銷機票有成本。交通票務的錢是較難賺的,想賺大錢難上加難,既然如此,就別靠這個賺錢,純粹提供公共服務打造流量入口的思維去做,然后以住宿旅游等增值服務變現。做成很難,真正做成,營銷費用率也就降下去了。
(3)如何降低研發費用從而提高運營利潤率?酒旅市場極度分散,且供給與履約在線下,企業想要有穩定可持續且有競爭力的產品供應,得專門養一個團隊負責旅游產品供應與研發,需要較大的成本,這是服務與研發費用居高不下的核心原因。
有三條路徑可適當降低研發費用率:1.有其余業務一起來攤銷;2.增加供應商直連比例;3.自己是供應商或控股供應商。
對于1,OTA行業的頭部公司都在往綜合式酒旅平臺發展,藝龍與同程線上業務合并也是基于此。對于2,直連供應商的系統,產品讓供應商負責,肯定可以提高效率,代價是可能會降低傭金費率。對于3,與供應商戰略合作可以,控股也可以,推出自有品牌甚至自營也不是不可能。
綜合來看,(1)(2)(3),都有規模效應,企業的業務規模越大,則規模效應越高,攤銷后的成本、費用率越可能偏低,競爭力越強,龍頭企業在規模上會有優勢,領先的市場份額很重要。
目前的TOP4玩家是攜程、美團點評、同程藝龍、飛豬。其中,攜程作為OTA行業二十年的老品牌,多年來都是老大,多年耕耘加上資本運作,在供應商與渠道商上的積累都很強,第一大股東是百度,背靠搜索入口。
美團點評,生活服務行業的領先者,酒旅行業的后起之秀,歷史不長,發展迅速,有知名的地推鐵軍,以自家的餐飲外賣和到店流量導向酒旅。同程藝龍,同程、藝龍都是酒旅行業的老品牌,同程在交通票務方面有優勢,藝龍在住宿預訂上有優勢,二者今年上半年合并,背后有騰訊與攜程,前者是其第一流量方,后者是其第一供應商。飛豬,類淘寶天貓的輕資產平臺模式,背靠阿里,有淘寶與支付寶的流量加持,與阿里目前重點打造的本地生活服務公司也有一定的協同,發展快,潛力也大。另外,馬蜂窩,估值較高,前段時間弄出數據造假事件,走上文提到的社區路線。
其實誰更有競爭力,更可能在酒旅戰場中勝出?結合上文,諸位可自行判斷。
(本文作者系雪球大V@逸修,互聯網觀察者、投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