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科學思想的誕生,都有其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和思想淵源,都是對已有優秀文化思想的傳承和再創新。作為毛澤東思想重要組成部分的延安時期毛澤東思想有氣獨特特點。
1 民族性
延安時期毛澤東文化觀烙著深深的民族印記。毛澤東認為,在取得革命的勝利之前,我們要創建的新文化就是要以反帝、反封建、反官僚為任務,以追求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自由為目標的民族文化。在革命和建設的不同階段,新文化的建設目標也要相應做出調整。在延安時期,這種新的文化主要是為推翻三座大山,取得革命的勝利,讓人民群眾翻身做主人服務的,它是服務于整個中華民族的獨立和發展的。
毛澤東很好地運用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例如,在農民運動時期,毛澤東認識到,農民蘊藏著巨大的力量,要想取得革命的勝利,激發起農民參加革命的積極性至關重要,因此對農民所采用的方式和所用的語言形式必須是農民聽得懂的,樂于接受的。我們不得不承認,農民思想和文化習俗中有積極因素也有消極因素,農民本身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我們必須找到一個農民愿意接受的文化形式,這樣他們也比較容易接受新的觀點和理念,我們的革命才有可能取得勝利。如毛澤東曾經將“打倒帝國主義”的口號改為“打倒洋財主”,這樣的口號更容易被農民理解,更貼近他們的生活,更容易調動廣大農民參加革命的積極性。延安時期毛澤東文化觀也離不開中華民族當時的實際情況。民族生活的情況豐富且復雜,這就是毛澤東所倡導的知識分子與生產勞動相結合,腦力勞動者和體力勞動者相結合,只有深入實踐中去,才知道實踐到底需要什么樣的理論知識,只有深入廣大人民群眾中去,才真正了解群眾所關心的事情,這樣的文化才有源源不斷的活水,才有旺盛的生命力。
2 科學性
延安時期毛澤東文化觀不是個別的、特殊的觀點,而是一個嚴密完整的科學體系。其科學性體現在不是純理論化,而是理論實踐化;不是適用于一小部分人,而是服務于廣大群眾;不是封閉的、靜止的、片面的,而是開放的、發展的、全面的重視知識分子的教育和培養上。毛澤東的偉大之處在于將馬克思主義理論應運到生產實踐中,帶領中國人民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道路。馬克思主義文化也是一種外來文化,但它的無產階級性質決定了其文化的先進性。毛澤東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文化的先進性、科學性,用于指導中國具體的實踐,并在實際運用中,總結出了以“實事求是”為精髓的唯物主義路線。延安時期毛澤東文化觀的科學性體現在反對一切封建迷信,尊重科學,相信科學。延安時期毛澤東文化觀重在宣傳科學,力圖提高人民的科學水平和科學素養。這是一種反對封建、守舊、愚昧、無知,擁護科學、真理、知識,真正的將科學文化普及到廣大人民群眾中去,使人民群眾養成尊重科學、相信科學的良好生活習慣。延安時期毛澤東文化觀的科學性還體現在對知識分子的重視和培養上,雖然延安時期正值戰亂,但毛澤東并沒有因此而放棄對知識和文化的培養,毛澤東深刻地認識到國家不能沒有文化,沒有人才。毛澤東不僅重視教育,重視對知識分子的培養,還鼓勵知識分子參加生產勞動,與廣大勞動人民打成一片,寓教于勞、學勞結合,達到理論知識與生產實踐的完美結合。正是在毛澤東正確文化觀的引領下,文化煥發出新的活力,向更高、更優、更精的方向發展。
3 大眾性
延安時期毛澤東文化觀體現了大眾性,尤其以文藝觀的內容為代表。毛澤東認為文藝要來源于人民群眾,最終還要回到人民群眾中去,人民群眾是文藝大眾化的指向對象,是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毛澤東所期望的文藝,就是要深入反映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況、勞動狀況、心理需求、精神狀態,滿足廣大勞動人民對知識的追求,對更好生活的需求,對文化生活的需求。在毛澤東看來,就是文藝工作者和工農兵的思想感情要融合在一起。在毛澤東看來文藝工作服務的對象不是一小部分群體,而是廣大人民群眾,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要想獲得人民群眾的認可,必須深入人民群眾當中去,挖掘廣大群眾里的優秀資源,創作出人民拍手叫好的作品才是真的好作品。延安時期毛澤東文化觀的大眾性還體現在對教育的普及上。毛澤東清楚地認識到當時我國人民群眾整體知識水平低,需要大力普及基礎教育。所以,毛澤東提倡小孩要入學接受教育,大人也要積極參加社會教育;男性接受教育,女性也要接受教育,真正實現教育普及的大眾化。
4 實踐性
延安時期毛澤東文化觀是一個完整的、比較成熟的文化理論體系,它不是外在空想產生的,而是在斗爭的實踐中形成的。在文藝觀上毛澤東提出要為革命和大眾服務,這是經過實踐證明的,當時正處在革命戰爭時期,一切活動都要以革命為中心,只有我們取得革命的勝利才有自由、獨立和民主,同時當時的社會各階級比重中,農民占絕大多數,只有依靠最廣大的勞動人民,我們的革命才有可能取得勝利;在教育方面,毛澤東要求要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也是同樣的道理;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上,毛澤東主張批判與繼承,文化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這一切的歷史事實證明,毛澤東文化觀是正確的、科學的,它來源于實踐,又回到實踐,并在實踐中得到進一步的升華,是真正的將實踐性落到了實處。實事求是延安時期毛澤東文化觀貫穿的一條紅線,是對其實踐性的最好體現。“批判與繼承并重”體現了實踐性,以實踐的需要來發展中國傳統文化、吸取外來文化的精華,給中國文化的發展提供動力。毛澤東認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尺度。告訴我們文藝工作不應從定義出發,應該從客觀實際出發,經得起實踐考驗的理論才能稱得上是真理,才能指導未來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問題。
作者簡介:穆懷孜(1987.12-),女,河北承德人,助教,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作者單位:承德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