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從中國夢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從兩個創造到三個獨特和四個自信,這些思想和智慧的結晶無不彰顯出習近平的傳統文化觀,無不體現著習近平把我們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同社會主義的發展相結合,同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相適應。傳統文化作為我國數千年歷史文化發展的精髓和結晶,在新時代的條件下煥發出了新的生機與活力,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底蘊深厚的中華文化出發,從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出發,從薪火相傳的民族精神出發,從國家戰略資源的角度上做出了分析與研究,探索出了信達發展道路,形成了新的方法論的指導。
1 一個中國夢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給中國的發展帶來了新夢想,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新希望。習近平強調,走中國道路,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必須凝聚中國力量,必須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個中國夢包含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復興,凝聚著中華民族傳統精神的力量,集合了無數中華兒女的共同智慧。中國夢是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繼承性發展,是在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支撐下所提出的,它體現的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和理想追求,是每個人的夢想的集合,是中華民族與中國人民整體利益的表現。中國夢是人民的夢,是國家的夢,這個夢把我們的國家、民族、人民緊緊聯系起來,構成了一個命運的共同體,這與我國傳統文化中“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理想有共通之處。
2 兩個創造性
兩個創造性即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習近平在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的會議時所提出的,體現了我國對于創新精神的重視。習近平所提出的兩個創造性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精神在當今新時代條件下的發展,是適應現代化建設對創新型人才的需要,符合時代變化和發展的潮流。現代國與國之間的競爭越來越重視人才的競爭、知識的競爭、文化的競爭、創新的競爭,創新也越來越成為一個國家進步的靈魂,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民族永葆生機與活力的源泉。從盤古開天地到神農嘗百草,從中國古代東漢蔡倫的造紙術、北宋的印刷術、指南針、火藥四大發明到現代高鐵、支付寶、共享單車和網購的新四大發明,都體現出了創新對于一個國家民族和社會進步的推動作用。習近平強調“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條件下,我們要不斷從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與力量,并結合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需要,根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創新,守住中華民族的血脈精神,守住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之魂。
3 三個信念
十九大之后,習近平在新年賀詞中傳遞了三個堅定信念,即 “以造福人民為最大政績” 的堅守初心信念,“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的求真務實信念,“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改革到底信念。這三個信念是中國共產黨人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團結奮斗、推翻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建立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偉大信念,是新時代我國在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下繼續砥礪前進、不懈奮斗,開創新的奇跡的偉大信念。習近平所提出的三個信念,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為政以德”、“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仁政思想和民本思想在新時代的發展,是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尋找智慧與力量的體現,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堅持到底的愚公精神的創造性發展。
4 四個自信
四個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習近平在三個自信的基礎上所做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堅定四個自信,是把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凝聚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下的重要保證,是以更加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信念支撐,是在新時期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在復雜的世界格局中保持自身特色、開辟發展前景的智慧力量。四個自信是對中華民族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是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融入了歷史的精華和時代的智慧,把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和發展相結合,讓我們的道路更加正確,讓我們的奮斗更有力量,讓我們的夢想更加自信。四個自信來源于源遠流長的民族記憶和圓融大氣的中國智慧,來源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信念,也會讓我們在這一道路上走得更遠更堅定。
結束語:通過對習近平的傳統文化觀的分析與研究,我們可以看到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歷經時代滄桑而依然有力,經歷歷史變遷仍薪火相傳。新時代背景下,我們要繼續繼承和弘揚這一優秀文化傳統和民族精神,緊緊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前行。
作者簡介:俞均,(1968.2-),男,江蘇常州人,江蘇護理職業學院教師,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語文教學
(作者單位:江蘇護理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