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瑩仙
本文從當前大學生思政治教育的現狀入手,分析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化趨勢,關注校園論壇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以六盤水職業技術學院“點亮人生青年論壇”為例,試圖解決傳統校園論壇線下育人功能不足的缺憾,為創新高校思政政治教育工作,推動校園論壇模式創新,發揮校園論壇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一定借鑒。
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新局面”。黨的十九大報告對高校育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報告提出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對于擔當培養青年重任的中國高校來說,這意味著高校必須思考“如何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業的時代新人”這一命題。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來說,這意味著必須思考“如何做好95后、00后新時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這一課題。
1 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以貴州高校為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來是一個系統而偉大的工程。高校必須統籌推進課程育人、著力加強科研育人、扎實推動實踐育人、深入推進文化育人、創新推動網絡育人、大力促進心理育人、切實強化管理育人、不斷深化服務育人、全面推進資助育人、積極優化組織育人。各育人環節相互促進,方能使高校育人工作全面、深入、持久、高效展開。
但是,縱觀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常常出現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脫節、教書與育人分離的“兩張皮”現象。以貴州高校為例,筆者對貴州省56所高校80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進行了抽樣調查,在80份問卷調查中發現,貴州高校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存在“學生接受性不強、興趣低落”現象。如何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親和力、感染力,如何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學生真心喜歡、愿意參與、樂于接受?如何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走出一條非傳統思政課堂、非說教形式又非純網絡式的思政教育新模式?這是擺在當前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首要問題。
2 高校思政育人新模式--校園論壇的現狀
(1)網絡化育人成為趨勢。在網絡化普及、互聯網便利、手機客戶端等迅猛發展的今天,誰贏得了互聯網,誰就贏得了青年。網絡育人成為當下思政工作者思考最多的領域。基于此,國內外許多高校也不乏從網絡渠道創新思政教育模式。主要的形式為運用網絡化手段進行思政課教學、開設學生網絡黨課、運用網絡開展各類學生主題教育活動、開設校園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形式。
(2)校園論壇(BBS)成為重點。在對高校網絡育人的研究中,校園BBS(校園論壇)成為普遍流行的一種高校網絡育人模式。校園論壇即校園BBS,是英文Bulletin Board System的簡稱。校園論壇通過網絡社區,提供給人們一個虛擬的空間釋放壓力。校園虛擬的社區能夠創造一個學生全新的展現自我的舞臺,能夠在其中做許多平時不能完成的事情,發泄一下內心的郁悶。校園論壇同時也是一個信息的港灣,它涵蓋多方面的內容,在這里學生可以接觸到許多平時難以接觸的信息。當代大學生喜愛結交新朋友,尋找有共同興趣的人交流討論,校園論壇為這些有共同愛好的年輕人創造了另一片交流的空間,深受大學生青睞,因此網絡上涌現了以各所高校為背景的大量優秀大型校園論壇。
(3)傳統校園論壇存在的問題
校園論壇在滿足大學生釋放壓力、結交朋友、涉獵知識的同時,也存在一些難以解決的矛盾和問題。
1)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難度加大。由于互聯網是一個開放的系統,信息化的今天,人們利用網絡發布信息、傳播知識的途徑加快,校園BBS在滿足學生交流的同時,對于校園網絡輿情的把控、學生不良網絡行為習慣的監管難度加大。由于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不健全,看問題尚不成熟,導致其在網絡上在表達情感、看待問題時會出現較多偏激、甚至錯誤的言論,如若沒有科學、縝密、細致和嚴謹的輿情把控和教師的時時引導,校園BBS很容易成為不良思想的傳播利器。因此,校園BBS無疑是一把雙刃劍。
2)虛擬空間漸漸擠占了面對面交流模式,使得教師和學生成為“網絡校園”里的“陌生人”。由于網絡教學的普及,師生之間線上交流漸漸增加,“鍵對鍵”交流越來越普遍,使得師生之間見面的機會越來越少,對于高校思政課課堂,教師與學生除了日常的教學接觸外,幾乎鮮有課堂之外的面對面非正式溝通。師生距離更為疏遠,育人難度更為加大。學生更加依賴網絡而不是教師,使得高校思政教育陷入了網絡與現實兩難的境地。
3 “校園論壇新模式”探究—以六盤水職業技術學院“點亮人生青年論壇”為例
為了解決傳統思政教育比較枯燥,學生參與度較差的問題,解決校園論壇育人難度加大問題,解決傳統思政課育人效果不佳和師生非正式溝通少的問題,同時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感染力,六盤水職業技術學院“點亮人生青年論壇”嘗試以一種全新的校園論壇模式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它區別于傳統的校園論壇(BBS)模式。是以師生定期線上線下交流為形式的一種校園論壇新模式,對于推動校園論壇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有一定借鑒。
3.1 “點亮人生青年論壇”的主要形式
圍繞學生喜聞樂見的話題,通過線下現場論壇和線上論壇,“點亮人生青年論壇”定期邀請院內外嘉賓和學生面對面交流,運用網上報名,現場抽獎,留言等方式吸引學生參與,試圖從“非正式的渠道”開展思政教育工作,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樹立他們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一是開通全校師生網上論壇微信公眾號“點亮人生青年論壇”。 公眾號現開通“百花園”、“敢發聲”、“論壇區”三個欄目。其中,“百花園”主要是為師生提供一個展示才華的平臺,定期發布師生人生感悟、優秀文章、好人好事、多彩活動等,通過精選的文章,給學生人生啟示,正向引導,同時豐富學生知識面。“敢發聲”欄目主要引導學生關注國家大家、身邊小事,定期針對社會熱點或校園話題、青春話題、爭議話題在網上發布討論,對學生留言進行網上總結和點評,引領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論壇區”即對現場論壇的網絡直播、預告、總結。論壇區是對現場論壇的補充,更是對現場論壇教育效果的持續深入展開,通過網絡方式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總之,網上論壇對于營造積極的校園文化,渠道增進師生交流途徑,突破傳統思政課育人效果不理想等方面具有積極意義。二是定期開展全校師生線下現場論壇。通過組織全校師生定期線下論壇,可以拉近師生距離,更有助于培養學生具備開放的格局。現場論壇以學生感興趣的熱點話題為議題,擺脫思想政治教育刻板的印象,邀請校內外專家、優秀代表、具有典型意義的模范人物等作為嘉賓參與現場論壇,以嘉賓為指引,聆聽學生的心聲,設置較多的互動、獎勵環節,力求建設受學生歡迎的思想政治教育大課堂,同時以電視和網絡為媒介,發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效應。
3.2 “點亮人生青年論壇”取得的成效。
論壇開通一年來,其對六盤水職業技術學院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的成效顯著。工作先后寫入學院2016年工作報告和2017年思政工作中。得到院黨委高度重視。烏蒙新報、六盤水日報先后報道,得到地方電視臺、新聞媒體報道三次。論壇主要成果為:一是師生參與思政話題討論人數明顯增加。這得益于論壇的將高大上的思想教育融入親和的教育形式中:例如邀請學院黨委書以普通黨員身份和同學們“談信仰”,邀請市骨髓捐助第一人與學生談“助人”,現場既有嘉賓講述,也有音樂、歌曲、視頻等方式還有現場互動、留言等。親和的方式與正能量的話題的契合,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二是學生關注校園、關注公眾號人數急劇增加。校園論壇公眾號對學生起到了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堅持每周推出原創文章,嚴格審核,文風清新,涉及面廣,使得師生樂于看、樂于傳、樂于投。公眾號文章來源多是師生的踴躍投稿,將教育轉化為行動。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效益得以發揮。如何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輻射到周邊地區,引領當地青年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實現更大的社會效益是高校思政工作的一個難點。“點亮人生青年論壇”在利用社會資源進校園的同時,也積極將高校人文精神傳播到當地,依靠媒體的力量,向社會傳播正能量。例如,論壇選擇十九大黨代表到校園與師生共話“青春”,得到六盤水電視臺、烏蒙新報、六盤水日報報道,邀請社會優秀青年到高校參與現場討論,使得論壇對高校學生思想教育更接地氣。學生與優秀嘉賓面對面,使得思政教育能夠走出校園,走向社會,輻射周邊。在論壇主題的選擇上結合地方經濟社會和民生熱點,在潛移默化中引領當地青年的同時提升高校的社會影響力,推動地方社會文化的發展。
4 “校園論壇新模式”思考
總之,無論是基于傳統模式的校園BBS,還是以“點亮人生青年論壇”為例的校園論壇模式創新。高校思政政治教育需要教育者不斷思考,積極結合高校實際,結合大學生思想政治品德形成發展的規律和學生成長成才規律,將思想政治教育做到貼近中國實際、貼近高校生活、貼近青年學生、貼近時代特點。“點亮人生青年論壇”區別于傳統校園論壇,實現了在高校范圍內師生線上線下互動交流的目的,彌補了當前校園論壇線下育人功能不足的缺憾,為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定參考。
基金項目:本文系貴州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項目“走出課堂走向社會的思政大課堂創新研究—以點亮人生青年論壇為例” (2017fdy2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六盤水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