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澄
聽人言語是人類生活的需要,人們交流思想感情,獲取知識信息,從事各種活動,處處都要借助于它,因而也是學生的語文能力構建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今,高效率化、高信息化的現代社會對人們的聽語活動和聽語能力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研究探討怎樣提高學生的聽語能力,也成為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任務。結合平時教育教學實踐和思考,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 激發興趣,明確動機
小學生往往對身邊的事物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對一切他們不曾經歷過的事情有著極大的興趣。如果我們所說的語言意在讓學生樂聽的話,就要注意到自己所要表達的內容的趣味性。趣味性越強,學生聽語的興趣就越高,聽語的效果也就越好。小學生為什么都愛聽故事呢?因為故事一般都是非常有趣的,這就是明例。因此,為使學生獲得更多的語言信息,培養他們的語感,我常常給他們講故事,或者讓他們自己去收集故事,講給別人聽,在不知不覺中提高聽和說的能力。
一個人的行動,除了因為興趣引發之外,還可以由一定的動機引起。動機這種內部動力與聽語積極性及效果之間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一般說來,有了明確的聽語動機,聽語就有了明確的方向,就能主動地聽人言語。相反,缺乏聽語的意向或愿望,聽語的態度常是敷衍了事,甚至終止聽語活動。如果能使學生具有強烈而自覺的聽語動機,那么他們在聽語過程中就會受言語情境的感染呈現出專注、激勵的狀態,從中獲得快感,始終表現出追求的、自主的學習狀態,獲得最佳的聽語效果。因此,我在給學生上課前,常常給他們規定任務,確定目標,激勵他們走向成功的彼岸。這樣,學生能對老師的講課有了較強的情感趨向,從而產生一種比較深刻的“內驅力”,聽課便專注認真,勤于思考,情緒穩定而持久,獲得良好的聽課效果。
2 辨識語音,獲得技能
在聽語過程中,有無精細的辨音力,是會聽、善聽與否的一個重要因素。當人們聽話時,總是先聽清對方的語音,才能理解話語的意思。因此,聽話人能否通過說話人發出的語音識記其語義內容,往往能反映出聽話人的聽語素養。現代漢語中有幾百個音節,其四聲加上輕聲、兒化等變化,組成不同的音調,就出現了不同意義、內容的字而運用相同或相近的語音形式的現象。而且,在方言中,對z、c、s和zh、ch、sh,n和l,f和h的發音分不清,方言聲調和普通話聲調有許多差別,更增加了辨識語音的難度。準確地辨識相同或相近的語音,這是聽語活動中需具備的最起碼的能力。因此,要提高學生的聽語能力,必先提高學生的語音辨識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抓雙基訓練時務必注重語音的訓練,多讓學生進行讀誰語音,聽辨語音的練習。
3 積累詞匯,培養語感
語感是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對具體語言環境的感知,來準確理解話語的一種能力。語感的強弱對言語的感知和理解具有重要影響。它包括能否憑借言語經驗領會言語的意思,領悟其中詞、句的動態語義,從而準確理解話語。積累一定的詞匯量對提高學生語感是很重要的。詞匯是構成語言的建筑材料,是語言中所有詞和語的總匯。學生如果對現代漢語中的詞匯有所積累,尤其對口頭語言中的慣用詞匯和新潮詞匯熟悉的程度越高,掌握的數量越多,聽力就越廣闊,辨聽力就越強。現在的新版教材非常重視學生的詞語積累,除了精選每篇閱讀課文之外,在每冊教科書的練習中,大都編排了一定的成語或詩歌。同時,課外讀物越來越多樣化,這也為擴大學生的詞匯量提供了更多的資源。所以,教師應積極利用教材及一切可能用到的課外讀物,來豐富學生的知識面和詞匯量,增強學生的語感,提高學生的聽語能力。《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見,朗讀是感受語言、訓練語感的基本方式。“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是感知、理解的過程,也是培養語感的開始。因此,在語文課的教學中,我充分利用讀的策略,同時重視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眼看、耳聽、腦想、嘴說、手動,采用多種形式,進而揣摩、體味語言,來發展展學生的語感。語感強了,聽語的技能也就隨之提高。
4 訓練思維,善于聽語
聽人言語,不僅要明確對方說了什么,怎么說的,還要能夠明辨他為什么說和為什么這樣說,善于通過語言形式和內容,進行想象、聯想、思考,或判斷出說話人的身份、職業和品行,或發現對方言語中的問題,或體味其內含的道理與意義,或了解說話人的立場與用意,聽懂委婉、含蓄的談話、隱語和反語,揣摩出說話人的“話中之話”和言外之意。因此,我在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視對學生的思維能力的訓練。我通常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4.1求同和求異思維訓練。訓練學生把各種事物加以對比,以確定它們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找同中之異,異中之同。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認為:"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實踐說明,比較有助于提高思維的變通性,有助于提高學生對問題的思辨能力和對語言的感悟能力。
4.2想象和聯想思維訓練。想象和聯想都是智力的重要內容,也是提高聽語能力的一個途徑,因為想像和聯想不是記憶的如實再現,而是根據事物的互相聯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和創造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在聽語時,運用想象和聯想,能夠更好地捕捉、理解語言的內容和意義。我在語文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內容,通過續編故事、給課文的內容空白添枝加葉等方式對學生進行想象和聯想思維訓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3方向性思維訓練,即思維的側向性、逆向性及發散性訓練。“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說明同一種事物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因此,課堂教學中,我總是針對某一問題,引導學生進入情境,進行發散性思考和理解,以另辟蹊徑,求取新解,并肯定學生提出的多種解答思路,而不拘泥于一個標準的答案。
進行多種思維的訓練,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還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學生的聽語能力也得到了大大的發展。
總之,每個人都是從學習言語開始,便在不斷的學習語言,運用語言,聽人語言,如果在小學階段,教師就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聽語訓練,就能使學生通過實踐,逐步形成正確的、良好的語感,獲得更多的語言經驗,增強聽語能力。
(作者單位:南師附中江寧分校小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