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慧玲
“義和團運動”是高中歷史學習中的一個重要知識點,義和團運動是近代史上的民族解放運動,但卻不是具有反封建性質的運動,而義和團運動雖然最終以失敗告終,但是卻激勵了中國人民反帝的決心,因此從這一角度分析,義和團運動對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是具有一定貢獻作用的,本文中筆者將分享以下關于“義和團運動”的學習心得體會。
“義和團運動”是近代史中比較特殊的一次農民運動,義和團運動雖然具有反帝愛國性質,但卻不是反封建的運動,這種矛盾性與復雜性的集中,使得義和團運動雖然已經過去了一百多年,但是關于義和團運動的討論卻從未停止,因此在高中歷史 “義和團運動”章節學習中,有必要對這一章節知識細化討論分析。
1義和團運動的起源
“義和團”原稱“義和拳”,是長期流行于山東、直隸地區的民間秘密結社,雖然名為“拳”,實則具有“教”的性質。而在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后,由于膠州灣等地區被德國占領,外國教會在山東的發展擴張,引發了諸多外國教會民教涉訟事件,并引發了群眾的不滿,群眾對外國教會的積恨,使得各地反教斗爭接踵而至。而在1898年開始,華北地區出現了嚴重的旱災,民眾生活更加艱辛,此時“義和團”便借天災之名,宣說是洋人教會惹怒了天神,因此驅逐洋人是緩解旱災的關鍵,這吸引了民眾的參與,同時也成為義和團發展的誘因。同年10月,以山東冠為首,并聯合直隸省多個縣城,聚眾燒毀紅桃園教堂促進了義和團運動 發展,同時義和團與山東、直隸兩省毗鄰地區的反教信徒連成一片,迅速掀起了反侵略斗爭的高潮,而清政府對此采用的是詔安收撫的方法,這也使得義和團發展壯大。
2義和團運動的發展過程
在義和團“反清復明”口號與“扶清滅洋”口號的轉變,與助清運動的多次成功,也使得義和團的聲勢不斷壯大,因此在義和團的發展過程中,是具有明顯愛國反侵略性質的。而隨著義和團的壯大發展,清政府對此感到了恐懼,因此也從最開始的“撫”準變為“剿”,這在1899年袁世凱上任后后,表現的最為突出,清政府對義和團成員的大肆屠殺,使得義和團發展受到了重創。而在1900年,八國聯軍清華戰爭開始后,清政府在面對外敵入侵,再次選擇了對義和團的招撫態度,并利用義和團對八國聯軍宣戰,而顯然這一次的對外宣戰最后以失敗告終,并導致《辛丑條約》簽訂,而清政府同樣最后將罪責歸咎于義和團,并在此對義和團做出圍剿,最終導致義和團運動在國內外敵人的夾擊下以失敗告終。
3義和團運動的性質
在學習“義和團運動”這一章節知識時,筆者認為義和團運動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性質。第一義和團運動具有堅定不移的反帝精神,這從義和團的運動口號“滅洋”就可以得知。當然這個口號對義和團的發展也是十分不利的,因為口號模糊了清政府與帝國主義之間的關系,但無論怎樣,義和團運動是中國農民在解救民族危機時的正義反抗,雖然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但卻是具有愛國意義和進步性質的。第二義和團運動不具有反封建性質,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生產方式及其上層建筑,被稱之為封建主義,而在義和團運動過程中,提出的諸多綱領之中,并沒有一條能夠體現出對封建政權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問題的反抗,因此雖然義和團運動對封建主義造成了沖擊,但是并不具有反封建性質。第三義和團運動具有宗教迷信色彩性質,主要表現在義和團的創辦初期,是通過宗教迷信吸引民眾的,這是義和團匯聚力量的起源,而宗教畢竟是不科學的,如其宣傳的“刀槍不入”造成了義和團的重大傷亡。
4義和團運動的作用
“義和團運動”雖然最終以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下,以失敗的結局告終,但是卻不能否定義和團運動在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產生的重要作用,結合筆者對這一章節知識的學習,做出了以下幾個方面的總結。首先義和團運動使反帝國主義和抵抗清軍的能力得以釋放,如周恩來總理所說“義和團運動在反帝國主義侵略中的頑強表現和英勇奮斗,成為五十年后中華人民偉大勝利的基石。”由此可以看出,義和團運動顯示出了中華民族的頑強抵抗精神,顯示出了中國民族的不屈力量,這也為中國后來的革命發展,提供了極大的鞭策與鼓舞。其次義和團運動撼動了清政府的統治基礎,并對比表現出了清政府的腐朽和無能,因此從這一角度分析,義和團運動加快了清政府滅亡的速度,并推動了民國政府的建立。最后義和團運動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陰謀,雖然沒有完全的阻止帝國主義的侵略,但是迫使帝國主義改變了侵華的策略與手段,因此從這一點分析,義和團運動對國土維護也是具有一定貢獻的。
“義和團運動”是近代史中集矛盾性與復雜性的農民運動,而義和團運動雖然最終以失敗告終,但是中華歷史發展進程中的歷史作用確是無法泯滅的,并對辛亥革命的發展產生了一定推動,因此在學習這一高中歷史知識時,我們應該從辯證的角度去分析看待“義和團運動”。
(作者單位:江蘇省沭陽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