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冰
近年來高職數學教學改革取得了一定的可喜成果,這些無不體現了教師們敢于創新,銳意進取的時代精神,然而,我們不能沾沾自喜,因為高職數學教學改革遇到的瓶頸始終沒有得到有效突破,筆者認為不有效解決這個問題,高職數學教學無論怎么改革都始終停留在理論層面。
高職數學教學有別于傳統的高中數學教學,其顯著特點在于要求教師打破滿堂灌,學生拼命練的教學模式,而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真真正正的讓學生做課堂學習的主人,教學過程及內容應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及自主學習的能力,突出培養學生對社會、自然的責任感。然而,數學在高職院校屬于公共基礎課,課時較少,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在教師“少講、精講”的基礎上,讓學生對教材知識有著較好的掌握,并能解決實際生活中所碰到的各種數學問題,還能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實踐能力等各方面綜合素質,這應該就是當前高數學教學所碰到的“瓶頸”。
首先,正確處理魚與漁的關系。
第一,教師要明確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的講永遠代替不了學生的學,教師會講、講的清晰,不如學生會學,學的高效。我們生活在一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知識更新的速度極快,本身教師僅是知識儲備有限的個體,即便教師傾其所能,也不可能培養出萬事通,因此,終身學習已成時代所需。教師如果一直在課堂上唱主角,自我欣賞、自我陶醉,那學生只能是僅僅學會了知識,而非會學。學會與會學有質的區別,學會是結果,會學是方法,只有科學、高效的學,才能學的輕松、扎實,運用知識才能得心應手、如魚得水。
第二,學生要擺脫依賴心理,學會學習。老師講—學生聽—記筆記—做練習這看似有條不紊的教學使得學生喪失了學習的主動性,學生誤認為跟著教師的節奏才是學習,其實則不然,學習金字塔理論指出:
可見,學習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團隊學習、主動學習和參與式學習,而被動聽的效果不佳。所以,學生應充分相信自己和小伙伴的自主、合作學習能力,課前自主預習、自主做練習,與同學合作解決自主學習遇到的問題,課中重點攻破懸而未決的問題,課后不能為了做作業而做作業,要把題按題型、解決方法等分門別類的歸納總結,尤其是整理錯題、典型習題集錦。會做的題反反復復的做就是重復勞動,只有攻破不會的知識才是高效的學習,然后運用這些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體驗成功的樂趣,讓數學知識生活化、實際化,才會愛上數學,不再覺得公式、符號是那么的枯燥與乏味。
其次,要處理好“少講”與“精講”的關系。
有的教師誤認為少講就是講的少,在教學中表現在講的時間縮短,一般是10分鐘左右;講的內容少,與“精講”混為一談,這其實這是狹隘的理解,其實二者是有區別的。有的老師一節課講課內容只有10分鐘,余下時間基本上應是讓學生看書、回答問題和做練習題;而“精講”是指精選內容,教師根據教學目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講與不講,也就是說學生自學學不會的、學生間互相研究學不會的、與未來工作崗位密切相關的內容是需要教師精講的,否則如果單純在“少”上做文章,而不追求“精”,那就是費時低效的教學。
第三,處理好“多練”與“精練”的關系。
俗話說:“字怕習,馬怕騎,數學最怕做練習”,的確,數學需要“多練”,但是“多”不意味大搞題海戰術,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精編校本練習冊,夯實基礎,適度拔高,選擇具有代表性的習題讓學生練習,不要機械的重復勞動。
最后,要處理好“個別”與“全體”的關系。
教師往往會犯同樣一個錯誤,常以點帶面、以偏概全,個別同學對某個知識點會就誤認為其他同學也能掌握,甚至有時會對接受能力稍差的同學冷嘲熱諷、惡語相向,這是有悖于教師職業素養的。教學既然面對全體,又要兼顧個別,對個別同學的輔導可在課中重點關注,或課后單獨輔導,或者建立幫扶機制,讓學生交學生,萬不能放棄任何學生。
教學改革不是紙上談兵,需要付諸實行,在改革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阻力或者困難,但是辦法總比困難多,教師人人要當改革排頭兵,不能流于形式、口號,唯有這樣高中數學教學才能實現其學科教育教學目標。
(作者單位:吉林省松原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