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曼玲
我在學習抗日戰爭相關知識后,不僅掌握更多與我國有關的歷史知識,同時也了解到抗日戰爭期間中國人國際觀念的變化情況,基于抗日戰爭時期是我國融入社會的重要時期,也是高中階段歷史學習中一項重要內容,為了讓更多同學可以掌握該方面內容,我就總結并分享了我在學習抗日戰爭歷史知識過程中對中國人國際觀念變化的了解。
雖然從近代以來,我國就開始融入了世界,但是由于國際因素以及國內因素的影響,導致我國在與列強打交道時,多數情況下均處于被動以及被宰割的地位,此時就影響了我國人民參與國際事務的積極性以及有效性,對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及國際地位的提高產生了不良影響,而在抗日戰爭階段,我國做出了較大的貢獻,在學習本節課后,我也了解到,抗日戰爭期間,中國人國際觀念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1 抗日戰爭情況
抗日戰爭也被簡稱為抗戰,是發生于20世紀中期第二次大戰過程中,我國與日本之間的一場民族性戰爭,自1931年起,日本侵略者就發動了九一八事變,此時完全侵占了中國東北地區,并成立了偽滿洲國,隨后由于日本侵略者的野心,因而在上海以及華北等地產生了沖突,當時中國國民政府為了避免日方與我方沖突的擴大,采取了相對妥協的政策,然而妥協政策并未擺脫戰爭,在1937年7月7日,日本軍隊于北平地區挑起了盧溝橋事變,此時導致中日戰爭全面爆發。由于在二戰過程中,日本戰斗力較強,因而中國也成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戰場之一,在我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力量逐漸壯大背景下,日本軍隊于1945年8月15日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雖然在戰爭過程中,我國造成了巨大的財產損失以及人員損失,但同時由于戰爭最終取得了勝利,也使人民群眾國家觀念得到了明顯增強,在國際舞臺上,我國擁有了更高的地位。為此,在學習討論戰爭后,我掌握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是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正義戰爭,也是我國在抵抗外敵入侵過程中,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2 抗日戰爭期間中國人國際觀念的變化
2.1 思想上的變化
基于對抗日戰爭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在這一過程中,由于我國人民群眾的團結,以及最終抗日的勝利和二戰的勝利,使得中國擁有了更高的國際地位,從思想上我國人民產生了更強烈的愛國意識和走入國際的意識。
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相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我國愛國人士對中國與世界的關系進行了新認識,其對國際事務提出了新主張、新意見,同時也站在了國家發展這一新視角上,重新分析了中國與世界的關系,產生了新的國際思維理念。在中國人國際觀念思想上發生變化的背景下,他們積極參與了國際事務,產生了需要將中國問題置于世界問題內部進行分析的想法。因此我在學習抗日戰爭相關知識后,認為我國在抗日戰爭階段融入世界過程中所產生的思想變化具有積極意義。
2.2 行為上的變化
在抗日戰爭期間,由于中國人國際觀念在思想上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因而我國各黨派領導人員以及人民群眾行為上也產生了一定的變化。該變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中國人民內部方面,在我國有識之士以及愛國人士認識到中國當前社會地位后,積極進行了學術方面的研究,張忠紱曾經在中國戰后問題中批評了中國民眾以及中國政府在對待戰前的錯誤看法,闡述了當時我國在對待國際關系上的不足,胡秋原在《論戰后中外關系》文章中,也提出了中西關系需要開辟一個新的時代。國際問題研究學者陳忠豪則說明政府需在思想上發生革命,進而能夠融入于世界之中,形成永久的世界和平。第二,從世界活動的參與行為上,我國積極參與到籌建世界和平機構之中,同時也在其他方面世界建設中起到了重大作用,居于世界整體建設中更為重要的地位。
2.3 結果上的變化
在抗日戰爭期間,我國不僅與世界形成了更為密切的關系,同時也做出了有力行為,我在分析抗日戰爭有關知識時,發現中國人在抗日戰爭后,其部分行為結果上也發生了變化。
基于各國有不同的國情,我國在二戰后世界經濟處于新秩序狀態下,在分析自身國情以及其他國家的支持后,提出了民生主義經濟制度,該制度在當時階段十分完善。與此同時,中國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也通過了《關于外交報告之決議案》,其中說明了我國在抗日戰爭過程中與其他國家形成的良好關系,如何與其他國家保持患難的友誼,以及怎樣擔負起抗日戰爭及二戰后國家建設的使命。從這一國際觀念結果上的變化,我學習到當時我國已經走入世界之中,成為世界的一部分。
綜上所述,在抗日戰爭時期,我國與世界形成了密切的聯系,隨著我國在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我國人民國際觀念也發生了變化,其主要體現在思想上、行為上以及結果上,在我國人民參與國際事務意識、信心以及責任感不斷增強背景下,為我國發展打下了更為堅實的基礎。
指導教師:許強陸
(作者單位:江蘇省沭陽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