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宜倫 姜峰
伴隨著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文化信息資源的重要性逐漸凸顯,已經被廣泛的用于經濟、政治以及文化等領域,對于區域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推動作用。本文通過查閱相關的文獻資料,結合實際工作經驗,從信息保障作用、決策作用以及媒介作用三個方面闡述了高校圖書館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并針對當前形勢,提出了高校圖書館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策略,旨在提升高校圖書館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1 高校圖書館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經濟決定了上層建筑,文化則是上層建筑的重要意識形態。從本質上看,經濟與文化是兩個緊密聯系的個體,彼此相互作用同時又密不可分。高校圖書館在區域文化事業當中占據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和區域經濟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圖書館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可以滿足地方經濟發展的要求,同時還能夠推動地方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高校圖書館是社會資源信息的重要載體,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充當了重要的文化與信息載體,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了保障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信息保障。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物質以及能源被看做是當前經濟發展的支柱力量。圖書館匯聚了人類的知識力量,是科技文化成果的信息保障,成為了區域經濟建設以及科技進步的資訊來源。
第二,決策作用。隨著經濟的發展,地區發展決策的制定需要更加的科學。從某種程度上來看,信息準確與否將會直接影響決策的科學性。作為國家信息資源構成部分的高校圖書館,在主動為社會各個領域、各個行業提供信息服務的基礎上,其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決策作用開始凸顯。事實證明,高校圖書館經過系統以及長期積累以及收藏以后,圖書館逐漸掌握了各個階段以及時期的知識信息,能夠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決策信息以及智力資源。
第三,媒介作用。科學技術永遠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力量。盡管科學是一種潛在的生產力,主要是通過知識的形式體現出來,科學只有轉變為技術,并且投入到實際生產過程中,才能夠真正的成為社會主要力量。圖書館媒介作用體現在將文獻資料當中的潛在價值逐漸演變為現實價值,使得科學潛在的生產力不斷的轉變為現實生產力。
2 高校圖書館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策略
2.1 提供區域經濟發展信息保障
高校圖書館要結合區域發展的實際情況,為區域內的企業提供相關技術信息,使得企業能夠掌握該領域的技術發展動態,做好戰略發展決策。對于那些文獻資料儲備不足的科研人員,要為其提供便捷的服務。首先,高校圖書館需要將自身豐富的館藏資料作為基礎,按照區域經濟發展的科研項目情況,構建和企業以及政府之間的聯系,完善科研人員的有關檔案,掌握課題信息需求以及對課題的研究情況進行實時追蹤,向科研技術人員提供最新的課題信息情報。其次,企業以及高校圖書館還能夠按照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肩負起書目檢索、教育咨詢以及服務加工等方面的工作,幫助企業掌握最新的市場信息、科技信息。為政府提供滿足區域經濟發展需要的決策信息,爭取使高校圖書館能夠成為地方政府決策的重要咨詢機構。
2.2 構建區域經濟文獻保障系統
高校圖書館需要充分發揮信息資源方面的優勢,利用網絡隨時掌握用戶的真實需求,然后按照當地實際需求,合理編排館藏資料,收集整理對讀者游泳的信息,并且將其全部放入一級目錄內,使得客戶以及讀者可以及時的獲得相應的信息資料以及服務。在新刊以及新書收入館藏以后,要將新書的相關信息及時的刊登到網上,或者是匯編成書訊簡報以及信息快報,并及時的通知相關領域的科技工作者,使他們可以及時的利用以及閱讀書籍。還能夠在圖書館內成立為區域用戶服務的場所,擺放專業書籍,滿足用戶的需求。與此同時,對于來源不同的文獻資料也需要進行系統性以及針對性的加工,構建二、三次的數據庫,爭取提煉出新的研究動態以及精確的觀點,提升信息資料含金量,使得企業以及社會等用戶能夠在最短時間內實現信息獲取最大化的目標。
2.3 拓寬服務主體范圍
高校圖書館需要以高校為依托,輻射整個區域,不斷拓寬服務的對象,不僅要滿足本校師生的需要,同時還要向本區域內不同層次的群體開放,使得地區每個信息需求人員都可以享受到高校圖書館內部的文獻服務。使用圖書館藏書、網絡以及人才等方面你的優勢,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專題情報。這是當前高校圖書館實現經濟快速發展的必然途徑,同時也是主要形式。在區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高校圖書館的輻射范圍需要不斷的擴大,不能夠只是局限于高校范圍內,還應該通過推廣以及宣傳,使得校外人員也能夠享受到高校圖書館所提供的服務。從而,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文化信息支持。
3 結語
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信息資源服務要以科學的服務體系以及資源儲存作為依托。在當前,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高校圖書館需要充分利用其具備的信息資源優勢,推動區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高校圖書館不僅要強化信息儲備,對服務職能進行優化,做好科研項目,同時還要努力提升科技水平,在推動自身發展的基礎上,為區域經濟建設提供幫助與支持。
(作者單位:山西醫科大學)